崔曉璇 (廣播電影電視管理干部學院 山西太原 030013)
在當今社會,已經(jīng)不存在單純意義的影視或者戲劇了,而且演員不僅具有影視的潛力,同時也具有戲劇的成分。那么,要想成為一名優(yōu)秀的演員,就需要在演好影視劇的基礎上,也必須在戲劇表演方面具有所長。實際上,要想成為對影視表演與戲劇表演兩種表演形式都有所建樹的優(yōu)秀演員,往往需要一定的影視表演和戲劇表演的技能,并對兩者的異同、特征等有一個初步的認識和了解。通過四對兩種表演形式的異同及特征等進行了深入的總結(jié)、歸納、分析及研究,筆者認為,我們要正確地認識、了解和掌握影視表演與戲劇表演等方面的演員,在這兩種表演形式的創(chuàng)作等方面,必須注意在哪些地方應當加強、注意及提高。通常而言,影視表演與戲劇表演兩種藝術(shù)形式,都是來源于表演藝術(shù)。但是,由于時間、空間等因素的限制,以及傳播媒介、形式等方面的差異,必然就使得了影視表演與戲劇表演還是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別和不同的。在本文研究中,筆者認真深入地對影視表演、戲曲表演之間異同及特征等進行了分析與探討,并在此前提下,進一步提出了影視表演教學對戲曲表演教學的相互融合及借鑒意義。
不論是影視表演,還是戲曲表演,都需要由演員化身為具體的角色而進行,并以其自身機體、形態(tài)等為主要工具及創(chuàng)作手段,進而塑造了相應的人物、性格與特征。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影視表演與戲劇表演必然存在著不可分割、相互依存的緊密聯(lián)系。實際上,這就是影視表演與戲劇表演的相同之處所在。
對于影視表演與戲劇表演的不同之處,筆者認為戲曲表演屬于舞臺藝術(shù),在此把其同影視表演進行不同的比較。兩者的不同之處,具體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影視表演“自然”與戲劇表演“變形”
影視表演具有“自然”特征,相對戲劇表演而言,這一特征就顯得更為鮮明何突出,值得一提的是經(jīng)過人工藝術(shù)加工、修飾和雕琢了舞臺,因而使得了影視表演必然就更具劇場和藝術(shù)的震撼力。而戲劇表演則必須在劇場中進行演出,觀眾和舞臺的距離可以說是固定的。因此,在表演過程中戲劇演員必須考慮觀眾的角度、觀賞以及特征等。通常情況下,戲曲表演的演員往往需要面對成百上千的大中型劇場,即便是小型劇場,通常也有上百人的規(guī)模。這樣,就要求舞臺表演可以存在一定程度的夸大成分。諸如說話、音量、咬字、吐詞、語調(diào)等方面,都需要進一步強化,通常追求語言的穿透效果,進而達到觀眾聽得清、聽得懂且悅耳動聽的藝術(shù)效果。而從形體、動作、幅度、情感、情緒、變化等方面來看,戲曲表演也應當適度地進行放大和夸張,使觀眾看得見、聽明白,這就是戲曲舞臺表演所必須具備的基本要求。由此可見,戲曲表演的這一“變形”,不是單純變形,而是相對自然。
(2)影視表演的間斷與戲劇表演的連貫
在影視表演中,需要影視演員改變戲曲演員那樣按照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順序進行表演的傳統(tǒng)方式,要求影視表演以一種無序的、間斷的行為及方式進行。而在戲曲表演中,要求戲曲演員必須嚴格按照劇情的先后順序來進行表演,從總體上來說,戲曲的每場戲從上臺到下臺,都要求一氣呵成??梢?,戲曲的這種有序的、連貫的表演要求,使得了演員在特定的戲劇情境中必須按人物、邏輯、方式等來進行持續(xù)表演。但是,影視表演則在拍攝上則是進行切割和分開的,換句話說,就是影視的所有情節(jié),都由一組一組的鏡頭來構(gòu)成的。所以,影視表演的這種不按劇情發(fā)展和順序進行的特征,要求演員的也要跟其相適應。
(3)影視表演的“沒反饋”與戲劇表演的“有反饋”
對于影視演員而言,其不能當眾進行表演,而所注意的則是把自己的表演行為、活動以及效果記錄下的攝影機。在整個影視表演中,并沒有觀眾的直接參與,自然就不可能有觀眾現(xiàn)場的反饋等。因此,影視表演的一切情緒、內(nèi)心、情感以及外化等,全部都要依靠演員自己進行駕馭和掌握。而對于戲曲演員而言,其在舞臺上進行表演時,最主要的就是把對手當成了交流對象。這就要求戲曲演員必須以對手的存在作為自己表演的前提和基礎,而自身的行動則必須以對手的行動為主要依據(jù),自身的態(tài)度來自對手的激勵,自己的行動和目的就是為了更好地改變對手的情感、意識等。但是,如果對手的行為、態(tài)度等發(fā)生巨大變化時,則必然引起演員自身的相應變化,正是這種來自對手的反饋及演員自身所給予對手的反饋,使得了戲曲舞臺存在很大的藝術(shù)魅力,也是演員心靈碰撞和交流的必然結(jié)果,更是戲曲角色、激情以及人心震撼的首要前提和基礎。
從臺詞方面來看,優(yōu)秀的臺詞始終是戲曲創(chuàng)作的最大的目標機追求。而優(yōu)秀的戲曲臺詞,應當富有張力,能夠完全吸引觀眾。換句話說,優(yōu)秀的臺詞就像暴雨來臨前的雷聲一樣,讓觀眾的心中涌動無限的想象。一般而言,優(yōu)秀的臺詞往往具有語境的承接、轉(zhuǎn)換和意境等基本特征。同時,也具有較為豐富的暗示、隱藏等象征意義。值得一提的是,也同樣具有彰顯人物、性格、特征等基本功能。如《大明宮詞》第七集中,武則天一句“年輕嘛,氣盛?!钡呐_詞,堪稱比較經(jīng)典。由此也折射出了焦點就是武則天與魏國夫人之間一觸即發(fā)的矛盾和斗爭。這句臺詞,可以說是對以前兩人矛盾的承接,也是對魏國夫人的較為克制的譏諷。因此,在影視表演教學和戲曲表演教學中,教師要通過各種有效的形式,積極幫助學生充分領會臺詞所蘊含的深刻意義及作用。
我們知道,影視服裝作為影視藝術(shù)的組成部分,也是影視語言不可或缺的重要內(nèi)容。因此,優(yōu)秀的服裝及設計,不僅可以反映人物及身份,而且可以襯托人物及處境,同時也能渲染人物及心情。人物的性格、特征等,往往是隨著服裝的變化而發(fā)生相應變化的,進而達到使觀眾在不知不覺中理解、掌握影視人物的性格、特征等,逐步投入到影視語言的情感、氛圍中??梢姡b及其設計,可以進一步反映人物的穿著、身份、性格及特征。此外,影視表演中的服裝及設計,也可以進一步渲染、烘托具體人物的情緒、表情及行為。如在電影《英雄》中,整部電影在服裝及設計方面,不僅色調(diào)純粹、而且較為濃烈,服裝、設計及色彩等都是隨著人物、心情和劇情等的發(fā)展而進行相應的變化。在最后,電影中的兩個主人翁終于冰釋前嫌,并在沙漠中自殺身亡。此時,兩人都身著白棉長衣,表示兩人的感情至純至真。而在戲曲表演中,同樣對服裝的應用有著嚴格的要求。所以,我們也要可以通過不同的服裝、設計以及色彩,來表達不同的意義,而不能像以往那樣一個角色一套服裝,必須通過不同的服裝來表達不同的意義、故事、情節(jié)和變化。
總之,在影視表演教學與戲曲表演教學中,兩者的相互融合,可以使其相互學習、相互借鑒,達到共同促進的最終目的。因此,我們必須進一步深入研究影視表演和戲曲表演的異同及特征,并采取行之有效的對策措施,促進影視表演教學和戲曲表演教學的相互融合,不斷繁榮祖國的文化事業(yè)。
[1]米素萍.淺談中國戲曲表演的特殊性[J].黃河之聲.2009(14):36-37
[2]曹芳,淺論當代戲曲影視化[J],藝術(shù)百家,2010(02);
[3]唐建軍.經(jīng)典令時間黯然失色·梅蘭芳和電影[J].藝術(shù)評論.2008(01).
[4]趙娟.戲曲影視的“寫意”與“寫實”[J],戲劇之家,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