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乃琴
大理州民政精神病醫(yī)院精神科,云南大理 671000
精神分裂癥患者臨床一般表現(xiàn)為情感較為遲鈍或者不恰當,直覺和思維扭曲,精神活動與現(xiàn)實相脫節(jié),情感、思維和意志不相協(xié)調等癥狀。其中,部分精神分裂癥患者在治療中會出現(xiàn)抑郁焦慮癥狀,臨床表現(xiàn)為情緒低落,或者焦躁不安,對周邊一切均缺少興趣,言語少,甚至具有輕生念頭[1]。針對此種精神分裂癥合并抑郁焦慮癥狀的患者,臨床一般使用抗抑郁藥物進行緩解和治療,傳統(tǒng)常用阿米替林予以治療,米氮平作為一種較為新型的藥物在近幾年治療抑郁癥中得到了一定推廣,為探討米氮平與阿米替林治療精神分裂癥合并抑郁焦慮癥狀的臨床效果,該院分別使用米氮平與阿米替林進行精神分裂癥合并精神抑郁癥的治療,2009年8月—2011年8月期間的56例精神分裂癥合并抑郁焦慮癥患者為研究對象,臨床取得了不同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該院收治的56例精神分裂癥合并抑郁焦慮癥患者,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觀察組30例,使用米氮平治療;對照組26例,使用阿米替林治療。觀察組患者中,男16例,女14例。年齡在23~48歲,平均35.2歲。對照組患者中,男14例,女12例。年齡在24~51歲,平均36.4歲。
兩組患者均符合CCMD-3有關精神分裂癥狀的標準,并在采用漢密爾頓的抑郁量表(HAMD)以及焦慮量表(HAMA)測定時,符合抑郁焦慮癥狀的評定標準。同時,排除酒精以及藥物依賴患者,排除患有嚴重軀體疾病的患者,所有患者在使用抗抑郁藥物前2周均未服用其他治療抑郁的藥劑。
觀察組:使用米氮平治療,15 mg/d,并逐步增加藥量,視患者治療情況以及身體情況,在允許范圍內,1周內增加至30 mg/d。對照組:使用阿米替林治療,50 mg/d,逐步增加藥量,視患者情況,在允許范圍內,2周內增加至250~300 mg/d。
①在治療前以及治療第1、2、4、8周分別采用漢密爾頓的抑郁量表(HAMD)以及焦慮量表(HAMA)進行治療效果評定。②第8周后,依照漢密爾頓的抑郁量表(HAMD)進行整體療效評定。無效:HAMD減分率<25%;進步:HAMD減分率≥25%,且<50%;顯效:HAMD減分率≥50%,且<80%:治愈:減分率≥80%[2]。③對治療期間出現(xiàn)的不良反應逐項進行評定。
采用SPSS15.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采用 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 χ2檢驗。
兩組患者分別使用HAMD和HAMA量表對抑郁以及焦慮情況進行測定,在治療前和治療第1、2、4、8周后,觀察組較之對照組治療效果相似,兩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治療前后量表情況對比(±s)
表1 治療前后量表情況對比(±s)
時間 組別 例數(shù)HAMD HAMA治療前治療1周治療2周治療4周治療8周觀察組對照組觀察組對照組觀察組對照組觀察組對照組觀察組對照組3026302630263026302629.8±4.229.1±3.225.8±3.726.7±3.919.2±3.119.7±3.68.7±1.39.2±2.34.6±0.94.9±0.824.6±3.224.3±3.720.6±2.921.2±2.715.1±2.315.4±2,57.2±0.87.4±0.93.3±0.53.4±0.7
治療8周后,運用HAMD對患者的臨床整體效果進行評定。觀察組總體有效率86.67%,治愈36.67%,顯效26.67%,進步23.33%,無效13.33%;對照組總體有效率84.62%,治愈34.62%,顯效26.92%,進步23.08%,無效15.38%。兩組患者治療情況比較,整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臨床整體療效評定對比[n(%)]
治療8周后,對兩組患者不良反應情況進行統(tǒng)計。觀察組30例患者在頭痛、疲乏、頭暈以及體重增加等不良反應方面出現(xiàn)比率較高,分別出現(xiàn)4、3、4、3 例,占患者總數(shù)的10.00%~13.33%;對照組患者在頭痛、口干、頭暈、失眠、惡心、心驚、便秘、焦慮以及視力模糊等不良反應上,所占比率均相對較高,各出現(xiàn)3例以上患者,均占患者總數(shù)的11.54%以上。觀察組較之對照組而言,不良反應類型較少,且不良反應癥狀均較輕,對患者的身心傷害不大;對照組患者中,不良反應出現(xiàn)類型較多,且在失眠、心驚、焦慮、視力模糊等對患者身心產生較大傷害的癥狀上,出現(xiàn)比率較高。觀察組不良反應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
精神分裂癥合并抑郁焦慮癥在臨床上較為常見,且貫穿于精神分裂癥治療的各個階段,對患者病情的緩解產生了抑制作用,并延長了治療時間,增加了患者的身心痛苦。臨床通常采用抗抑郁藥物予以治療。傳統(tǒng)使用的阿米替林抗抑郁藥物在臨床上取得了較好效果,但在改善患者情緒的同時,也往往會出現(xiàn)較多的不良反應,給患者增加了其他痛苦。
與阿米替林同樣具有抗抑郁以及鎮(zhèn)靜作用的米氮平是近些年精神疾病治療中,臨床驗證效果良好的一種藥物。米氮平是5-HT(五羥色胺)能和NE(去甲腎上腺素)的抗抑郁藥物,其作用機理主要是通過對α2受體進行阻斷,促使NE的釋放量增加,并刺激α1受體,促進5-HT的釋放,同時阻斷亞型受體5-HT2和5-HT3,激活5-HT1受體,并通過5-HT1受體實現(xiàn)對5-HT神經元功能發(fā)揮的促進,最終達到抗抑郁的目的[3]。
米氮平較之阿米替林在使用后不良反應較小,且患者在用藥時依從性較高,藥物耐受性較好,在臨床治療抑郁焦慮癥中取得了更佳的效果[4],對于精神分裂癥合并產生的抑郁焦慮癥即可參照單純型抑郁焦慮癥使用米氮平進行治療。該文通過臨床驗證,也證明了米氮平在臨床使用中具有滿意效果。
該研究顯示,56例患者30例使用米氮平治療,26例使用阿米替林治療,雖然在HAMD和HAMA量表對抑郁和焦慮情況的測定結果中,以及治療8周后的整體療效評定中,米氮平與阿米替林在整體效果上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在用藥后的不良反應表現(xiàn)上,米氮平較之阿米替林,不良反應類型明顯要少,且使用米氮平后主要出現(xiàn)頭痛、疲乏、頭暈以及體重增加等相對較輕、容易恢復、對患者的身心影響不大的不良反應,而在使用阿米替林后,出現(xiàn)的不良反應類型明顯要多,且在失眠、心驚、焦慮、視力模糊等對患者的身心傷害較大的不良反應中表現(xiàn)較為明顯。兩者相比,米氮平的臨床效果整體要優(yōu)于阿米替林,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在治療精神分裂癥合并抑郁焦慮癥狀中,米氮平較之阿米替林臨床療效相似,但米氮平的不良反應明顯要少,由此認為,米氮平更值得在今后臨床中予以推廣使用。
[1]朱懷軒,程群,譚權.米氮平與阿米替林治療精神分裂癥合并抑郁焦慮癥狀的對照研究[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0(4):235-237.
[2]鄭元山,周相營,佟憲明,等.米氮平與阿米替林治療精神分裂癥合并抑郁焦慮癥的對比研究[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0(7):534-536.
[3]陳冬,趙明麗,常余善.米氮平與阿米替林治療抑郁癥的對照研究[J].中國民康醫(yī)學,2009(17):213-215.
[4]劉桃芳.米氮平與阿米替林治療抑郁癥對比分析[J].中國誤診學雜志,2011(7):8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