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菲菲
小學語文新課標有關(guān)習作部分指出:第二學段中學生要留心周圍事物,樂于書面表達,增強習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見聞、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現(xiàn)自己覺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nèi)容。愿意將自己的習作讀給人聽,與他人分享習作的快樂。三年級是習作的起步階段,究竟要如何有效地引導學生樂于表達、善于表達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一、在生活中學會觀察,練就一雙慧眼
缺少觀察的表達是虛假、空洞的表達。有不少學生之所以會覺得寫作文是件令人苦惱的事,就是因為他們沒有經(jīng)歷或缺少觀察。面對教師布置的題目,不知道寫什么、怎么寫,有的同學為了獲得高分,抄作文書、胡編亂造,把沒有做過的事瞎寫一通,缺乏真實感,形成了做好事就是“公共汽車上讓座”、“扶盲人過馬路”、“幫老奶奶掃地”、“給老師送傘”這樣的局面。
在日常的課堂教學中,我們應該如何提高學生們的觀察能力呢?首先,我們可以從低年級的“看圖寫話”入手指導學生進行有效觀察。從一幅圖中你看懂了什么?他們的表情說明他們可能在想什么,說什么?有的圖中連道具也有重要的提示,你注意到了嗎?因為圖片、照片是“定格的生活”,只有把圖片中的事物觀察清楚了,才能把生活中的事物也看清楚、寫清楚。相對地,如果寫生活中的事物有困難,也不妨把這些事物以照片的方式進行定格,讓學生們面對著照片來觀察、回憶,也可幫助他邊觀察邊組織語言。再以三年級習作“秋天的快樂”為例,我區(qū)選用的是人教版的教材,而福州的秋天又與北方的大不相同:在福州,就很少能看到大雁南飛、秋葉飄落的景象。為此,筆者鼓勵孩子們周末到西湖公園、福州大學等戶外去“踏秋”,把自己看到的拍成照片,細細品味,再記錄下來,周一交作業(yè)時,孩子們用他們真實的雙眼和稚嫩的筆觸帶給了筆者無限的驚喜,寫的作文也充滿了感情和對生活的體悟。
二、在閱讀中學會欣賞,進行語言積累
閱讀可以增強學生的語感,提高他們的理解能力,是提高寫作水平不可獲缺的前提。但在生活中,常有耳聞一些家長和個別教師功利心較重,讓學生背誦作文書中的范文來應付考試。這種為了考試而閱讀的做法,不僅不能讓孩子體會到閱讀的快樂,也漸漸削弱了孩子學習的積極性。那么,怎樣讓孩子們愛上書籍,喜歡閱讀呢?
首先,開展多樣活動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沒有一個孩子是不愛聽故事的,在一年級學生剛?cè)雽W時,筆者就利用每天早讀時間開展“晨讀故事會”,自己給孩子們念十幾分鐘的小故事,時間到了后孩子們總是意猶未盡地問我:還有呢?再講兩分鐘吧!故事聽得多了,他們也就對我念的書特別感興趣,就會有一些孩子主動讓家長買書看書。慢慢地到了孩子們認字比較多的時候,我們班就開展“班級廣播員”的活動,采用讓學生輪流講故事的形式,鍛煉他們的膽量,提高表達能力,也激發(fā)了閱讀的興趣。在平時的教學中,筆者每月還向家長發(fā)放一張“課外閱讀卡”,請家長寫上一個月中孩子在家的課外閱讀量,然后再根據(jù)它評比“快樂閱讀之星”,孩子們看到自己得的小獎狀,閱讀的熱情更加高漲了。
其次,結(jié)合課堂教學,使學生學會欣賞和積累好詞佳句。記得一位教育專家說過:語文的“教”是為了“不教”。是啊,中年級語文的重點不僅僅是學習字詞,還要學會對比和思考,進而為“語用”作準備。所以我們在教課文的同時,實際是希望學生通過課文這一范例掌握學習的方法,這當中“批注”就是重要的手段之一。從讓學生找出文中的好詞佳句,到說說自己為什么喜歡,作者為什么這么寫?可以讓學生體會到形容詞、動詞、成語、比喻句、擬人句等能使語句更加準確、生動、精彩。
三、在練筆中學會表達,變身“神筆馬良”
1.形式多樣,更受歡迎。小練筆是三年級常見的寫作訓練模式,教材中安排的小練筆形式多樣,不拘一格,平時,我們還可將課文作為寫作的范本,一有練筆的機會都讓孩子們提筆寫一寫:可以為故事人物設計臺詞,可以給故事加個小結(jié)尾,可以把古詩改編成故事,可以學寫小詩歌……。篇幅不要太長,就幾句話即可,最好能在課內(nèi)完成,如果再給他們冠以優(yōu)秀“小編劇”、“小作家”、“小詩人”等稱號,并讓同學們表演他們設計的情節(jié)、臺詞,朗誦他們自己創(chuàng)作的詩歌,那么每次練筆就都能成為孩子寫作進級的階梯,引領著他們一步步地邁向成功。
2.一課一得,體驗成功。課堂小練筆的目標一定要小而明確,最好是結(jié)合本課語言訓練重點,能做到一課一練、一課一得,就非常不容易了。比如在續(xù)寫《小攝影師》時提醒學生要注意“說”的三種形式下標點的正確運用;在仿寫《秋天的雨》時注意多用比喻句和擬人句;在續(xù)寫《盤古開天地》時,想象盤古身體的什么部分還可以變成大地上的什么事物;模仿《趙州橋》的總分總結(jié)構(gòu)和過渡句,介紹一處你熟悉的景物……。學生剛學了課文就馬上運用,這樣的小練筆能讓他們覺得更加得心應手,更能讓孩子們有所收獲,體驗寫作的成功與快樂!
(責任編輯:左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