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云朱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加強語文實踐,要求建設有效的課堂。有效課堂的探究涉及面極為廣泛,是一個系統(tǒng)而龐大的工程。作為一線的教師,教學生涯讓我知道了以文本為載體、為依托是最根本的,所以在上每堂課之前都應讓自己先徜徉于文本的廣闊世界,吃透文本。
一、把握文本主旨,感知文章基本內容
文章有血有肉,有情有義,散發(fā)著生命的活力,洋溢著迷人的芬芳。它身上的每一個文字甚至標點都彰顯著存在的意義,洋溢著蓬勃的氣息,告訴我們生命的存在,告訴著我們它鮮明的主旨,即它的靈魂所在。我們既要避免管中窺豹、盲人摸象的片面解讀,又要防止紙上談兵的流于形式,不能天馬行空的隨意定論,更不可無度的拓展延伸,這些都無助于正確把握作者的真正要表達的意圖。一篇文章拿到手,首先要強化一個整體的思路。理清文章的思路才能找到要表達的主旨,即文章的真諦。理清文章每部分內容之間的關系,把握作者的表達思路,這是理解一篇文章最為重要和最為根本的方法。其次,要關注文章的題目。文題其實就是文章的眼睛,人們常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透過這扇窗戶我們可以看到文章的心靈———主旨。所以讀文章要懂得抓文章標題去感知文章的基本內容,把握文章的主旨。再則,留心文本細節(jié)特別之處的描寫。如《慈母情深》一文,有段文字,反復對母親疲憊的外貌神態(tài)進行描寫,這段文字反復出現(xiàn)相同的表達句式,相同的字眼”,看似不起眼,其實內涵豐富,也許就在這不經意的一瞬間讓”我”一下子長大了,懂事了,雖然只是這細微的動作,卻帶給”我”心靈極大的震撼,在感受母愛偉大的同時更明白了今后前進的方向。
二、把握文本基調,體驗豐富情感
每篇文章都有著作者的不同的人生經歷,含著他們的恩怨情仇。語文教學要抓住文本深度分析,準確把握文本的情感基調。如《祖父的菜園》初看起來帶給我們的是快樂的回憶,充滿了童趣,然而深入文本我們卻應把握住課文淡淡的傷感的基調。作者將那份對祖父的無限懷念,對童年一去不回的融入在了文本描寫那詩情畫意的景物美和“我”捉螞蚱時的歡快情景之中,讓我們更能準確把握文章的主題和更深切地體會作者深厚的文學功底。再如《月光曲》一課,筆者將貝多芬在萊茵河散步的情感基調,定在了“靜謐柔美”這個調子里,課伊始,老師的語言、語調、情感、創(chuàng)設的情境、設計的課件等等都圍繞、體現(xiàn)這個基調,一氣呵成,給人精神的愉悅,美的享受,令人遐思神往.文章是作者情感意志的表達。文本的基調,就像一首曲子,歡快或悲涼,雄渾或柔婉,激蕩或平緩,各不相同。我們要懷著敬畏的心情去感受,去領悟,才能演奏出正確的旋律。
三、細讀文本內容,引領學生用心靈感受
文本細讀的有著及其重要的意義,特別是我們面對的是懵懂的孩子,他們的人生閱歷,心理發(fā)展,知識水平等都處于較低的狀態(tài),他們是完全的”親其師,信其道”,如果教師不細讀文本,”以其昭昭,使人昭昭,那就真實的要扣上”誤人子弟”的帽子了.閱讀不光是為了讀懂文字,了解故事大致情節(jié),它承載著更多的內容,如:讀懂作者和人物的精神世界,社會的文化背景,文本的篇章結構,寫作手法…….細讀文本,關鍵在于潛心涵詠.涵泳就必須從語言文字入手.與作品對話,與作者對話,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
(1)咬文嚼字悟情感。文本細讀的起點一定是文章的語言。觸摸文本,咀嚼關鍵字眼,用足夠的耐心,敏銳的眼睛悉心體味,發(fā)掘內蘊——發(fā)現(xiàn)文章字詞句段、標點修辭上的亮點,并且將自己解讀到的亮點巧妙的引導孩子領會表達,使之變成課堂上學生學習的著眼點。
這是筆者執(zhí)教《普羅米修斯》一課的片段:
師:你還覺得普羅米修斯說這話的時候,語氣如何?
生:堅定!
師:從哪里感受到的?
生:課文用了問號、感嘆號!
師:很好,你是找關鍵詞來理解。請試著把你的理解帶到句子中讀一讀。
生:從容不迫.
師:不錯,這是你咀嚼出來的味道.
生:毫不動搖.
師:好樣的,那你來讀讀!
師:從同學們不同的朗讀中,你體會到普羅米修斯一種什么樣的心情呢?
生:憤怒的心情.
師:對誰!
生:殘暴的宙斯!
生:義憤填膺的心情!
生:憤憤不平的心情!
在這個教學片段中,可以看出,這樣的閱讀是個創(chuàng)造的過程,是一場獨特,新穎的閱讀革命,,使學生結合自己的知識積累,個性理解來品味解析,既深刻理解了不同的語氣,,又讓孩子在相互的思維碰撞中感受到普羅米修斯的偉大:無私無畏,胸懷人民,也感受到作者那濃濃的崇敬之情,同時也讓孩子感受到語言文字的魅力,提高了語感,感受到學習語文的樂趣.
2、反復品讀悟情感。反復品讀”就是對文本進行“反復閱讀”。所謂“反復”決不是“重復”,不是漫無目的和尚念經,毫無意義的原地機械打轉,而是要用全新的眼光去審視文本,發(fā)掘新的意義。一教師執(zhí)教《威尼斯的小艇》的片段:
師:剛聽到一個同學這一句話念得特別好,我們請他來讀讀好嗎?(教師出示句子?!闭垖W生1讀句子。)
師:你讀得很流利,你看到了什么?
生1:月亮。
師:是什么時候的月亮?為什么用新月而不用月亮呢?
生1:一臉迷惑。
師:(引導)“農歷每月剛露臉的彎形的月亮;也指農歷月逢十五日新滿的月亮?!保ㄔ俪鍪鞠鄳略聢D片)。
師:這時你又看到了什么?
生1:美麗的的彎月,俏皮的新月。
師:有進步。誰再來讀?他看到了新月,你看到了什么?
生2:我還看到了水蛇。
師:是啊,這條小水蛇也很可愛。你再來讀讀,讓全班同學都聽清楚了,好嗎?
這則案例中,教師潛心會文,對其“教學價值”的充分挖掘實現(xiàn)教學內容選擇余地的最大化,通過反復品讀,讓船由美的特點逐漸變成美而富有活力,再由靜態(tài)變動態(tài),在老師的循循善誘下,一幅生動的畫面展現(xiàn)在孩子們的腦海中,最終抽象的語言轉化為學生個性化的內心畫面,使學生身臨其境,感受到課文所蘊涵的美感,達到了語言文字和思想情感的水乳交融。
(責任編輯:閩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