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小學音樂教育在素質教育的背景下,還有許多教學方法還有待提高,因為其和國外相比,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許多小學生在課堂上注意力難以長時間集中,但小學教師在教學課堂的設計上,卻并沒有考慮到這一點,更多采用滿堂灌、填鴨式教學,這無疑將影響到教學效果。本文研究對象是小學低段音樂課堂,通過分析、探討個案、結合已有研究成果,尋找在小學低段音樂課堂上能增強教學效果的教學方法。
心理發(fā)展特點
小學低年級學生的老師會深有感觸的是,他們的學生非常愛說話,也非常愛做小動作,這是因為這個年齡層的小孩兒大腦的發(fā)育非常迅速,大腦的神經非常容易興奮。但他們注意力不持久,一般只有20-30分鐘。形象思維仍占主導,邏輯思維很不發(fā)達,很難理解抽象概念。低年級低年齡段的學生,他們對事物的感受,一方面是,認知受主觀意志和意識的影響大,很難理性地分析。比如,他們知道上課說話不好,但卻很難控制;另外,他們對事物的感知和分析,非常形象化、具象化,缺乏抽象思維能力。所以,當他們看到一個新鮮事物時,體現在他們腦海里面的,往往只是一個籠統(tǒng)的整體,缺乏深度而清晰的分析;最后,他們很缺乏集體意識,他們很難清晰地認識到,在自己和和集體之間,到底具有一個怎樣的關系,所以他們會對一個班集體的榮譽表現出漠視,也會對班集體的整體,表現出游離,因為他們不知道不理解。
他們欠缺自我評價能力,這方面幾乎完全依賴老師。他們很難對成功感受到欣喜,也很難對失敗表現出挫敗感,總而言之,即是不重視。不過,他們都喜歡別人對自己優(yōu)點進行夸獎,但如果對方提出的是批評,他們會不喜歡聽,而且,也不會在心里對批評進行分析,而理性對待。即使稍微有所挫敗,他們也會在段時間內,一會兒就恢復到原始狀態(tài)。他們的情緒很容易過激,遇到不同的情況,他們的情緒會有巨大而激烈的變化,比如,剛才還在跟別的小朋友打架,但過一會,就會笑逐顏開。其實,跟更小的年齡段小孩兒相比,這個年齡段小孩子的自控能力已經有了長足的進步,但就絕對值來說,仍還屬于比較差的范疇。比如,在別人的暗示和影響下,他們非常容易受到影響,之后,就會下意識地,對影響到自己的事物,進行模仿。他們還非常缺乏恒心,他們很難持續(xù)地對一件事情投注精力。因此,如果在進行活動時,他們必須要老師強力的帶領,才能繼續(xù),因此,依賴性非常強。因此,低年級老師應充分利用學生對自己的依賴感,培養(yǎng)深厚的師生感情。
低段年級(1-2年級)學段的教學目標
教師容易犯的兩個錯誤是,在音樂和教育兩者之間無法處理好度?;騿渭?yōu)榱艘魳范M行教育,忽視了教育本身所應該擁有的要義;或只是將教育放在唯一的高度上,音樂成為了一種手段,那么,就忽略了音樂教育中重要的一點——讓學生感受到音樂的美。
如果觀察具體的中小學課堂目標,我們可以看到,老師不僅僅要使學生主動參與音樂,而獲得審美體驗,享受成功歡愉,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興趣和愛好,而且更要通過音樂教育,著力發(fā)展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造力,為其它方面的學習締造有利條件,從而使學生全面發(fā)展。也就是,通過音樂教育,我們要帶給學生能力、知識、情感的愉快體驗。
教學目標看似簡單,其實非常高深,教師很容易陷入兩個陷阱,一個是只是重視教學內容的要求,為了教育而教育;另一方面是,為了適合學生的實際水平,而降低難度,失去了教育的進程掌握。所以,作為低年齡段學生的教師,最重要的能力是在教育目標,和學生能力之間,掌握好度。與過去我們使用的“教學目的”一詞相比,教學標準有本質的區(qū)別。在課程內容和學生需求之間,教師必須把握好度,用音樂專業(yè)的知識,和對兒童心理學的理解,來分析處理好兩者的關系,用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促進者的角度,來計劃好合適的教學目標。而這,在本質上,也就達到了我們常說的“學生為本”教學觀。將學生放在最重要的角色上,在多大程度上,學生能夠學會主動地進行學習,這就是教師教學效果的唯一評判標準;即以學生發(fā)展需要,來進行確定教師的教學。其重點關注的是學生,而非教師。若學生無收獲,那教師的教學活動也就不成功的集中體現。
教學目標有三個層次標準:第一,教師覺得怎樣的價值最重要,比如,是教育更重要還是音樂更重要,是教師更重要還是學生更重要?第二,使用怎樣的方法,用怎樣的過程實現教學目標?第三,為了能夠使用這樣的方法,教師必須具備怎樣的技能和知識?比如,有的教師會非常單單地強調,學生必須要唱準附點或休上符,顯而易見,從某種角度而言,這本質上意味著這位教師只關注了音樂本身,而忽視了教育。當然,這兒的“音樂”僅指音樂的技能技巧。其實,如果教師能夠以更加開闊的思維來掌握分析音樂教學,就能知道,休止符、附點這樣的音樂知識,其實對低年齡段學生而言,是非??菰锏模员仨氁伎冀虒W的手段。如果,教師能夠考慮到兒童的情緒體驗,因地制宜,尋求在這些情緒,與音樂符號之間的聯系,擅用各種手段進行表現,就會取得更好的效果。
要想提高教學質量,只有走出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運用靈活恰當的教學方法,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使其成為教學活動的主體,并且能夠真正面向全體,使每個同學皆發(fā)揮潛能,共同提高,才能夠符合素質教育的目的,從而提高教學效果。通過對傳統(tǒng)教學方式進行改造,同時加入國外先進教學方法,再在實踐中進行改造升華,最終即可形成有中國特色的低年齡段小學生音樂教學體系。
參考文獻:
[1]廖乃雄.音樂教學法[M].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5
[2]鐘傳惠. 奧爾夫音樂教育理念對學前教育專業(yè)音樂教學的啟示[J]. 重慶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8(06)
[3]廖乃雄.論音樂教育[M].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9
[4]曹理.普通學校音樂教育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
[5]黃希庭.《心理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6]朱德全.《教育學概論.[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作者簡介:楊迎杉,四川師范大學服裝學院專職教師,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