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婉怡 趙騰輝
摘 要:呂叔湘《現(xiàn)代漢語八百詞》中“給”有動詞、介詞、助詞三種詞性,分別標記為給1、給2、給3,“給”的語法化過程遵循“給1”→“給2”→“給3”的規(guī)律,本文以“給”語義的歷時演變?yōu)榍腥朦c來探究“給”的語法化過程及虛化機制。
關鍵詞:給 語義 語法化 虛化機制
一、引言
“語法化”通常指語言中意義實在的詞轉(zhuǎn)化為無實在意義、表語法功能的成分這樣一種過程或現(xiàn)象,中國傳統(tǒng)語言學稱之為“實詞虛化”。[1]語法化既包括實詞變?yōu)樘撛~,也包括意義具體的詞演變?yōu)橐饬x抽象的詞。語法化研究包括四個維度,即:結構式語法化的研究、語法化模式的研究、話語標記語法化的研究以及與語法化相關的語義演變研究。本文主要從“給”字的語義的歷時演變?nèi)胧盅芯科湔Z法化過程。
二、“給”字語義歷時演變概說
呂叔湘在《現(xiàn)代漢語八百詞》中對“給”作如下描述:
1.動詞:使對方得到;使對方遭受;容許、致使,用法與“叫”“讓”相近;
2.介詞:引進交付、傳遞的接受者;引進動作的受益者;引進動作的受害者;“給我”加動詞用于命令句,同“為我”“替我”或加強語氣;朝、向、對;表示被動,被;
3.助詞:直接用在動詞前,用于口語??捎糜谥鲃泳浜捅粍泳?。
以上三種詞性的“給”分別記做“給1”、“給2”、“給3”。最初共時平面中“給”的多個義項在歷時平面中體現(xiàn)出語法化演變歷程,即:“給1”→“給2”→“給3”。
“給”在上古是“供給”“豐足”的意思,其“給予”義是從“供給”義發(fā)展而來的?!敖o1”表示“給予”義在先秦時已出現(xiàn),但那時表“給予”義的主要是“與”,因而“給1”并沒有流行開來;明代時這種用法漸漸為人所接受;清代時,動詞“給1”廣泛流行,“給1”已經(jīng)取代“與”占絕對主導。同時,“給2”也在悄悄萌芽。清中期,“給2”的使用頻率急劇升高,“給”又出現(xiàn)了新的虛詞功能。“給2”通常是引出動作所指的對象,由于受語境影響,許多對象是不言而喻的,在經(jīng)濟原則的作用下介引對象常被省略,又或者動作根本沒有明確的對象。當介引對象逐漸虛化、省略時,“給2”開始向“給3”轉(zhuǎn)化,直至介引對象消失,“給2”完全虛化為“給3”。
三、“給”的語法化及虛化機制
1. “給1”→“給2”
“給1”虛化為“給2”是“給”由動詞虛化為介詞。“給”作為動詞,最初是單獨使用的,“給1”是一個三價動詞,表示“給予”義時要涉及給予者、接受者和給予物,常出現(xiàn)在雙賓結構中。這時表達“給予”義的“給1”,是句子中的主要動詞。例如:
(1)給1他個枕頭,他便睡下。《紅樓夢》
連動結構是誘發(fā)“給1”向“給2”虛化的主要原因。“給”的雙賓結構經(jīng)常與其他動詞構成“V給”的連動結構,該用法的長期使用促使“給”的意義虛化為“引進交付、傳遞的接受者和動作的受益者”,最終成為“引進接受者和受益者”的專門手段,變成動詞的補語,從而完成了“給1”到“給2”的虛化過程。例如:
(2)降生之時,晝夜啼哭不止,朝廷出給1黃榜,召人醫(yī)治?!端疂G全傳》
(3)賈蓉聽畢話,方出來叫人打藥去煎給2秦氏吃?!都t樓夢》
(2)中的“出給1”為連動結構,其中“出”屬于“給予”義類。然而(3)中的“煎”已由表“給予”義虛化為表“引進接受者和受益者”?!癡給”的語法關系也由連動變?yōu)閯友a。當“V給”結構中的“給”進一步虛化,失去做補語的能力時,“給2”正式形成。
2. “給2”→“給3”
“和諧”是指某些成分的存在本來是為了同句中共現(xiàn)的相關成分保持語義、句法、邏輯、情態(tài)、語氣等方面的前后一致性,隨著對方的逐漸退化乃至消失,本方的存在也就失去了依據(jù),從而自然而然地走上了虛化的道路。[2]“給2”虛化為“給3”正是通過和諧這一虛化機制來完成的。清中期《紅樓夢》問世后,“給2”的使用頻率急劇增高,“給2”出現(xiàn)表使役義和表被動義的用法,這為“給2”向“給3”的演變提供了可能?!敖o2”的主要作用是引出動作的接受者和受益者,在具體語境中會出現(xiàn)兩種情況:一是結合語境可以推知動作對象;二是動作本身并無明顯的指向?qū)ο?。當動作所指對象逐漸虛化、省略時,“給2”在語義平面上的功能就被削弱了,當介引對象消失時,與之相呼應的“給2”便正式虛化成“給3”。
(4)黛玉站在炕沿上道:“過來,我給2你戴罷。”寶玉忙近前來?!都t樓夢》
(5)黛玉冷笑道:“難道我也有什么‘羅漢‘真人 給2我些香不成?”《紅樓夢》
以上例句中的“給”為“給2”,動作所引出的對象“你”“我”的意義已經(jīng)很虛(省略引出的對象,在結合上下文語境的情況下并不影響對句意的理解。),這時的“給2”仍然有介詞的性質(zhì)。但是以下例句中的“給”后已經(jīng)沒有引出對象了,換言之,介引對象已經(jīng)消失,由于和諧機制的影響,當介引對象消失時,與之共現(xiàn)的“給2”也失去了語義和句法功用,即“給2”失去了引進對象的功能。這時“給2”直接出現(xiàn)在動詞前,虛化為“給3”。
(6)姑娘一進洞房,早看見擺滿一分妝奩,凡是應有的,公婆都給3辦得齊齊整整?!秲号⑿蹅鳌?/p>
(7)起來,舅太太便讓他摘帽子,脫褂子,又叫人給3倒茶?!秲号⑿蹅鳌?/p>
注釋:
[1]沈家煊.”語法化”研究綜觀.外語教學與研究.1994,(4).
[2]張誼生.論與漢語副詞相關的虛化機制——兼論現(xiàn)代漢語副詞的性質(zhì)、分類與范圍.中國語文.2000,(1).
參考文獻:
[1] 沈家煊.”語法化”研究綜觀[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4,(4).
[2] 張誼生.論與漢語副詞相關的虛化機制——兼論現(xiàn)代漢語副詞的性質(zhì)、分類與范圍[J]. 中國語文.2000,(1).
[3] 洪波.”給”字的語法化.南開語言學刊[J] .2004,(2).
[4] 范群.”給”的語法化考察及其在句子中的焦點標記功能[D] .山西大學.2005.
作者簡介:邱婉怡(1987.10-),女,吉林省白山市人,東北師范大學文學院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專業(yè)2012級研究生。研究方向:應用語言學;趙騰輝,(1987.09-),男,山東省煙臺市人,東北師范大學文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畢業(yè),煙臺市雙語實驗學校,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