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清芬
(深圳市龍崗區(qū)平湖人民醫(yī)院,廣東 深圳 518111)
居家督導在社區(qū)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管理中的作用分析
羅清芬
(深圳市龍崗區(qū)平湖人民醫(yī)院,廣東 深圳 518111)
目的 探討居家督導在社區(qū)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自我管理中的應用價值及效果。方法 回顧性分析 120 例社區(qū)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一般資料,按照隨機、對照的原則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為 60例。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guī)督導,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居家督導。督導時間為2個月,采用心力衰竭自我管理行為量表對兩組患者督導前后的自我管理水平進行研究比較,采用自制的心力衰竭知識問卷對兩組患者督導結束后進行調查。結果 督導前,兩組患者自我管理行為量表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督導后,評分均得到有效提高 (P< 0.01),但觀察組患者上升的更為明顯(P< 0.01);觀察組患者平均得分為(13.22±1.88)分,對照組患者平均得分為(12.55±1.73)分,觀察組患者得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 0.05)。結論 居家督導能夠提高社區(qū)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及依從性,促進疾病的康復和有效改善預后,值得臨床進一步研究推廣應用。
居家督導;社區(qū);慢性心力衰竭;自我管理
慢性心力衰竭具有長期性、反復性、復雜性等特點,需要患者長期進行觀察及調理,且疾病的發(fā)生及預后會隨著患者對治療的知識了解程度而改變,由此可見,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及水平對疾病的發(fā)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為此,我院對120例社區(qū)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進行對比研究,以不斷了解不同的干預方法對患者自我管理水平的影響,并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現(xiàn)將研究方法及結果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所屬社區(qū)2011年2月至2012年8月社區(qū)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2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紐約心臟病學會(NYHA)心功能Ⅱ~Ⅲ級診斷標準,且意識清楚,能夠進行正常的表述及交流,排除精神疾病、交流障礙或存在其他嚴重疾病的及不愿參加此項調查研究患者[1]。按照隨機、對照的原則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其中,觀察組60例,男41例,女19例,年齡53~70歲,平均年齡(62.3±2.2)歲,入院次數(shù)1~4次;對照組60例,男38例,女22例,年齡52~72歲,平均年齡(61.7± 2.5)歲,入院次數(shù)1~5次。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入院次數(shù)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guī)督導,包括:①建立患者檔案及資料,包括患者的姓名、地址、職業(yè)、文化程度、聯(lián)系電話、病情、入院及出院情況、生理和心理狀況、治療藥物、家庭成員等,以清楚了解患者的個人信息;②制定相應的督導計劃及內容,應包括掌握技能、角色示范、解釋病癥和勸說與社會支持4種部分,其中,掌握技能是要求患者能夠自己在家里每天測量體溫、體質量、腿圍,并能夠嚴格控制自己的水、糖攝入量及藥物使用量;角色示范則是指針對不同患者病情的側重不同,有針對性的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告知患者不同的病情應側重注意的內容,并耐心解答患者的咨詢;解釋癥狀是指對定期對患者進行慢性心力衰竭疾病相關知識的解說,對患者進行有目的、有針對性的、有效的健康教育,以提高患者的疾病意識;勸說與社會支持則是要求患者積極參與家庭及社會活動,培養(yǎng)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對酒、煙及咖啡等的限制,并聯(lián)合患者家屬共同進行護理。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居家督導,具體主要為:將督導內容及健康教育內容印成小冊發(fā)給每位患者,定期對患者及其家屬進行面對面、一對一的指導,提醒家屬在患者出現(xiàn)任何異狀時應立即與醫(yī)師聯(lián)系,此外,我院醫(yī)師會每周進行1次電話督導,詢問患者自我管理情況及病情的發(fā)生,耐心解答患者關于疾病的問題,指導患者進行正確的護理干預措施,多鼓勵和表揚患者[2]。督導時間為2個月。
1.3 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采用心力衰竭自我管理行為量表對兩組患者督導前后的自我管理水平進行研究比較,采用自制的心力衰竭知識問卷對兩組患者督導結束后進行調查。心力衰竭自我管理行為量表評分范圍為0~145分,得分越高,提示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越強;自制的心力衰竭知識問卷內容包括疾病概念、特點、癥狀、藥物依從性、運動鍛煉、飲食、生活方式等,得分范圍0~15分,得分越高,表示心力衰竭知識水平越高[3]。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13.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用(χ—±s)構成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督導前后自我管理行為量表評分比較
督導前,兩組患者自我管理行為量表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督導后,評分均得到有效提高,與督導前相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但觀察組患者上升的更為明顯,與對照組相比,差異顯著(P<0.01)。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督導前后自我管理行為量表的測試比較[n,(χ—±s)]
2.2 兩組患者督導后疾病知識問卷調查比較
觀察組患者平均得分為(13.22±1.88)分,對照組患者平均得分為(12.55±1.73)分,兩組比較,觀察組患者得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顯著(t=2.03,P<0.05)。
慢性心力衰竭是指患者心臟不能搏出同靜脈回流及身體組織代謝所需相稱的血液供應,此疾病的發(fā)生往往是由于各種疾病引起心肌收縮能力減弱,從而使心臟的血液輸出量減少,不足以滿足機體的需要,并由此產(chǎn)生一系列癥狀和體征。有調查研究表明,大多數(sh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由于對疾病的認識不多,存在誤區(qū),多數(shù)患者不能進行正確的生活方式,或采用積極、健康的情緒面對疾病,造成疾病的預后極差,自我管理能力及水平較低[4]。采用居家督導的方式對社區(qū)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及水平進行培養(yǎng),雖然醫(yī)護人員投入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但對其提高自我管理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居家督導中的心理疏導、激勵表揚方法以及健康教育,均能夠使患者正確認識自身疾病,有信心能夠自己控制病情的發(fā)展,提高其疾病治療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此外,家庭成員的參與干預均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自我管理,提高其依從性,減輕患者焦慮及絕望感[5]。在本案例中,觀察組患者采用居家督導進行診療,其自我管理行為量表評分與疾病知識問卷調查得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綜上所述,居家督導能夠提高社區(qū)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及依從性,促進疾病的康復和有效改善預后,值得臨床進一步研究推廣應用。
[1] 王引利,李錦,蔡琳,等.關于社區(qū)心力衰竭患者基線自我管理狀況的調查分析[J].四川醫(yī)學,2011,32(7):984-986.
[2] 張琦,許志紅.家庭醫(yī)生責任制對社區(qū)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存質量的影響研究[J].中國全科醫(yī)學,2011,14(31):3546-3548.
[3] 王瑞英.對社區(qū)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實施多學科團隊健康教育的效果評價[J].護理學報,2011,18(10A):5-7.
[4] 胡運秋,譚堅鈴,曾訊,等.慢性心力衰竭病人自我護理認知的調查[J].家庭護士,2008,6(2):475-477.
[5] 苗秀欣,王月惠,楊富,等.居家督導對社區(qū)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管理的影響[J].中國護理管理,2011,11(9):45-47.
R541.6+1
:B
:1671-8194(2013)06-038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