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西曼
伯南克的第一大幸福并非來自印鈔,而是來自頁巖氣;歐元區(qū)、日本和英國的央行行長們,就沒有那么幸運了。
近期,不但美國的股市漲到了歷史新高,就算是美國的房市也已經見底多時,就業(yè)率也在緩慢提升。這也意味著:持有股票的富人、上中產階級們更富裕了;持有房產的上中產和下中產階級富裕了;只有缺少自住房、又無股票的窮人,在就業(yè)方面尚無本質改善,但是美國經濟的復蘇也讓緊縮政策變得不那么急迫,窮人也得其小惠——伯南克成為穩(wěn)住美國經濟,并使其緩慢穩(wěn)健復蘇的關鍵人物。
不僅如此,全世界投資者都盯著美國QE政策,此時伯南克的地位堪比曾經處于鼎盛地位的格林斯潘;伯南克似乎也是歐元區(qū)、英國和日本央行的榜樣,這三者都步其后塵,推出了較大幅度的貨幣寬松政策,被視為“伯南克們”。
的確,伯南克是幸福的,而歐洲、日本、英國的“伯南克們”,雖然采取了同樣的印鈔政策,為什么沒那么幸福、而且也注定不可能那么幸福?伯南克們的苦惱在哪里?
伯南克的第一大幸福并非來自印鈔,而是來自頁巖氣。10年內,美國的頁巖氣干氣產量從2000年的0.39萬億立方英尺提高到2012年的850萬億立方英尺,最近2年增速尤其迅猛,其影響是極為巨大的,甚至超乎想象。單從頁巖氣直接收入來說,美國頁巖氣行業(yè)正在成為一個千億美元行業(yè),筆者估算,2012年單年度新增產值預計就將達到300億美元。此前美國是天然氣進口國,占據全球進口量的1/4,IEA預測2016年美國將成為凈出口國,可能還是保守的估計。這種巨大的出口替代,意味著每年能在前一年基礎上多節(jié)約500億-800億美元的貿易逆差——這一正一反,對GDP影響在千億美元級別。
這種影響,還波及到石油進口。美國石油的進口規(guī)模已經從高峰期的每天2000萬桶,縮減到不足1000萬桶,僅在2012年,美國原油日產量就新增80萬桶。這是什么概念?按照每桶90美元的價格,每天就是7200萬美元,1年超過260億美元!也就是說,美國每年將減少260億的石油貿易逆差。照此速度,5年之后,美國可能就無需從加拿大之外的地方進口石油了!相應的,3月份美國國際商品和服務貿易逆差下降11%。
其影響不僅限于此,這還將大幅降低美國本土制造業(yè)、特別是化工業(yè)的成本,讓全球資本趨之若鶩。頁巖氣生產已經直接在美國創(chuàng)造了80萬個就業(yè)機會,未來更大;而一個能源產業(yè)的就業(yè),可能附帶3~4個后續(xù)產業(yè)的就業(yè)。
因此,就算保守計算,在過去5年到未來5年的十年當中,頁巖氣可能每年能夠為美國帶來2000億美元以上的新增GDP,直接拉動美國GDP增長1%~1.5%。這種情況下,全美商業(yè)經濟協(xié)會(NABE)預測2013年美國經濟增長2.4%并不讓人意外,其中半數是由于頁巖氣所拉動的;另外,2012年,美國人口增長227萬(或0.73%),拉動經濟增長0.5%以上。
伯南克當然是幸福的:通過印鈔讓股市大幅增長、地產復蘇;而借助頁巖氣、人口紅利,讓美國經濟的根基更加牢靠,且拉動了GDP至少1.5~2個百分點。
同樣采取量化寬松的歐洲、日本和英國則情況完全不同了。
首先看日本,安倍采取了比美國更激進的貨幣政策,雖然也抬高了股市,但是,連帶的負作用并未減少。4月,日本連續(xù)第10個月出現了貿易逆差,達到86億美元,這也是1979年以來最大的單月逆差。沒錯,日元貶值是有利于日本的機械、電子產品出口,但是,也會抬高進口能源和其他產品的成本。出口同比增長了3.8%,進口卻增加了9.4%,出口企業(yè)受益、其他企業(yè)和民眾埋單,這筆買賣未必能賺。
其次,我們看歐洲,3月歐盟貿易順差158億歐元,看起來不錯?且慢,其中德國的貿易順差就占176億歐元,去掉德國,已經是逆差!實際上,歐盟也好,歐元區(qū)也好,去掉德國之后,總體是逆差為主的狀態(tài)。因為歐盟本身的能源并不豐富,能源逆差和日本相似,只是稍好而已,況且德國之外的制造業(yè)競爭力也在呈現相對下降趨勢。
英國不在歐元區(qū),貶值更為激進,但是3月份商品貿易逆差仍為91億英鎊。這是因為,英國原來是一個能源自給型國家,近年來隨著北海油田的日益枯竭,開始變?yōu)槭瓦M口國。英國石油天然氣產量自從1999年達到270萬桶油當量/日的水平后一直處于減少狀態(tài),2011年英國石油天然氣產量達到180萬桶油當量/日,這種巨大缺口加上英國不斷萎縮的制造業(yè),讓英國的貿易逆差不斷擴大,發(fā)達的金融、制藥和航空航天業(yè)難以彌補。
所以,我們看到,國內的貨幣超發(fā),確實可以刺激本國的資本品大漲價,股市容易從中受益。但是,美國、歐洲、日本的CPI都沒有顯著變化,甚至從地產上來說,日本、歐洲的地產價格也沒有明顯反映——供求關系仍然是更為重要的根本原因,貨幣只是杠桿。同樣,壓低本國貨幣,確實利于本土企業(yè)的出口,但是,這未必能夠帶來貿易順差,還要看該國家的進出口結構。最終,到底對本國經濟的利弊分析,也難以一刀切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