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軼微
摘 要:提問是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在今天的課堂教學中仍然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有位教育家曾經說過,教學的藝術全在于如何恰當?shù)靥岢鰡栴}和巧妙地引導學生回答問題。提問設計得巧妙,則有利于學生積極主動地去探索,從而產生知識遷移,形成能力;相反,如果只是簡單地設問,學生在回答時不需要做過多的思考,則不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提高。由此可見,教師課堂提問的好壞直接影響課堂教學效率。
關鍵詞:語文;思考;設計;評價反饋
在當前初中語文課堂提問環(huán)節(jié)中還存在一些問題,我認為有以下幾點:
一、問題難易程度把握失當
有的提問空泛、難度大,不利于學生積極思考。如一開篇就問“本文寫的是什么內容”“本文有什么寫作特點”?其實這只能讓學生啟而不發(fā)。有的提問則過于簡單,沒有思考價值。如有些教師喜歡問“是不是”“好不好”“行不行”等,這些提問只有形式而沒有實質性的內容,根本沒有多大價值。
二、問題瑣碎,線索凌亂,淹沒教學重點
有的教師一節(jié)課提幾十個問題,上課內容東抓一下西摸一把,看起來什么都有了,其結果卻是教師什么也沒教、什么也教不會。這種“滿堂問”的教學方式,必然淹沒教學重點,會擠占學生讀書、思考、練習的時間,也會限制學生的思維,教師只是用一些過于瑣碎的且無意義的問題牽著學生的鼻子走。
三、問題沒有新意
篇篇都是雷同的提問,“文章分幾段?”“各段大意是什么?”“文章中心是什么?”,長此以往,學生必然會厭煩。
四、提問后急于求成
有些教師提問之后,沒有給學生足夠的時間思考就要求回答,這樣只會壓制學生的思維,不能收到預期的效果。
五、提問后對學生的回答反饋不及時和沒有實質性評價
提出問題,學生有所表現(xiàn)之后,有些教師沒有及時進行反饋,有些教師意識到鼓勵的重要性,但除了空洞的“好極了”“不錯”之外,再沒有實質性的評價。
那么,我們應該采取哪些應對措施呢?
1.精心設計問題
立足學生和文本,難易適度。教師教學的出發(fā)點在于以學生為根本,尊重學生的全面發(fā)展。這就要求教師從學生的角度來思考問題,因此教師設計問題要有一定的難度和深度,從開發(fā)學生的思維出發(fā),從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語文學科的特點以及課堂教學45分鐘的限制出發(fā),通過深題淺問、淺題深問、直題曲問、一題多問等不同方式,調動學生的多角度思維,促進學生知識技能的形成,以及健康情感的培養(yǎng)。
提問要精準結合,拓展思維?!熬薄皽省笔侵刚n堂提問要有明確的出發(fā)點和針對性,問題精要恰當,準確無誤。教師提出的每一個問題要圍繞重點、針對難點,體現(xiàn)強烈的目標意識和明確的思維方向,問題與問題之間要有聯(lián)系、有層次性,能組成一個有機的、嚴密的整體。
巧妙設疑,能激發(fā)學習興趣。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提問要力求新穎巧妙,能激發(fā)情趣,發(fā)人深省,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教師進行問題設計要盡可能新穎、靈活,使學生感興趣。
2.準確把握發(fā)問時機
語文教師在課堂上如果能把握好時機在關鍵處提問,不僅能激發(fā)學生思考的興趣,而且能促進學生思考力的發(fā)展,教學效果也會隨之提高不少。有學者從課堂教學程序的角度把語文課堂的提問時機分為七個方面:學生自讀前的提問;學生自讀后的提問;學生思維停滯時提問;在學生沒有疑問處提問;學生私下議論時提問;課堂氣氛陷入沉悶時提問;結課時提問。優(yōu)秀的語文教師往往還能根據(jù)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來選擇恰當?shù)奶釂枙r機,并在此基礎上結合課堂教學的程序有針對性地向學生提問。
3.預留充分的思考時間
語文教師需要還給學生真正的語文課堂,這就應該做到給學生和文本進行交流的充足的時間,讓學生的基本思想與文本展開充分的對話,留給學生充足的思考問題的時間,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讓語文課堂真正“活”起來,這樣才能激發(fā)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在等待的過程中,去思考問題,組織答案,讓答案更具有靈動性。
4.及時、真誠的評價反饋
對于學生回答的問題教師進行評析總結的時候,不應直截了當告訴其答案就完事,應該用委婉的口吻告訴他們回答有理的地方在哪,不足之處何在,在肯定成績的基礎上,加以委婉指出其不足。這樣做不僅是為了保證反饋的針對性,更是為了讓學生增加學習語文的自信心。
總之,我們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充分發(fā)揮提問的有效價值,讓學生張開思考的翅膀,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作者單位 河北省涿州市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