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珍紅
摘 要:教師是否該“下水”作文,什么時候“下水”作文?我認為該出手時就出手,培養(yǎng)學生的作文興趣,教師該出手;指導學生構思作文,教師該出手;評改作文,教師該出手。
關鍵詞:教師;出手;下水作文
教師“下水作文”已不是什么新鮮話題了,教師是否該“下水”,什么時候“下水”,教育界存在著較大的爭議。從教二十余年來,我對“下水作文”有自己粗淺的看法,認為該出手時就出手。既不反對“下水”,也不大肆提倡“下水”。正如白居易所言:“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苯處熑绾握莆铡跋滤钡臅r機呢?
一、消除學生的畏難情緒,教師該出手
學生對作文是否感興趣在小學階段已基本形成,中學是他們學習生涯中又一個重要的轉折點,作文要求相對提高,學生很容易產生畏懼心理。教師應及早抓住契機,重新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力求感興趣的更感興趣,不感興趣的變?yōu)楦信d趣。特級教師于漪說過:“教師如果有本領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與未知欲激發(fā)起來,教學就成功了一大半,學生學會學習語文就有了良好的起點,就不以為苦,從中獲得樂趣?!弊魑囊惨粯?,從初一學生抓起,讓他們有一個良好的起點,今后的路就走得比較順暢。萬事開頭難,教師一開始就以大道理說教,往往收效不大,此時,教師就該“下水”了。我在給初一新生上第一節(jié)作文課時,指導寫一篇自我介紹,發(fā)現學生大多認為自己其貌不揚,和別人一樣,都是兩只眼睛、一個鼻子、一張嘴、兩只耳朵、兩手兩腿,寫得沒意思。針對這種心理,我先給學生念了一篇“下水作文”:
矮墩墩、胖乎乎的身材四平八穩(wěn),圓圓的臉龐頂著一頭蓬松的卷發(fā),顯出一副極不安分的樣子。“未見其人先聞其聲”的大嗓門總能給人做好迎接的準備……
讀完后問:“這是寫誰呀?”學生們異口同聲地答:“黃老師!”學生對老師的那份敬佩之情寫在了臉上,同時感觸很深:原來平凡也可以寫得那么富于個性,生動有趣。正當學生笑得不可開交、樂此不倦的時候,我趁熱打鐵進行作文指導,在一片融融的歡樂聲中學生完成了進中學以來的第一篇作文,創(chuàng)作熱情還極高,畏懼心理還沒來得及產生就灰飛煙滅了。前蘇聯(lián)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讓學生體驗到一種自己在親身參與掌握知識的情感,乃是喚起少年特有的對知識的興趣的重要條件。當一個人不僅是在認識世界,而且在認識自我的時候,就能形成興趣。”關鍵時刻運用“下水作文”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二、指導學生構思作文,教師該出手
教學生習作,目的是讓他們學會表達自己思想感情的技能。這種技能包括遣詞造句、修辭語法、布局謀篇等。學生的知識較零散,缺乏系統(tǒng)性,沒有章法,常常出現顧此失彼的現象,于是便期待老師能給出一些范文。范文的實質是讀者與作者之間的一種對話,是引起共鳴的媒介。好的范文能給學生以啟發(fā),是完成“仿寫——創(chuàng)新”的載體。但老師不可能每次都能找到合適的范文,此時出手“下水”示范便水到渠成。小鳥習飛,小孩學步,無不說明需要牽引的道理。
有些教師認為,教師“下水”,束縛了學生的思想,強加給學生固定的模式,千人一面。我認為,當今的作文已趨向話題作文,只要與“話題”有關,寫作材料、觀點感情、文章體裁、語言風格都由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自由選擇,它激勵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張揚了學生的個性,是語文素質教育的充分體現。教師“下水”,只代表個人的觀點感情,與形式多樣的作文思路和立意相比,不過是滄海一粟,不足以以點帶面。
但是,語文教師工作量很大,要想篇篇“下水”,次次親躬是難以達到的,所以教師應在全班學生都感到困難,不容易達到預期目標的時候再出手,“下水”試試溫度,盡量做到雪中送炭、暑中送水。比如,學生最頭痛的就是材料的選擇,缺乏新意,不是爸媽頂著嚴寒背我上醫(yī)院,就是老師冒著傾盆大雨給我補課,要么就是同學間鬧別扭又和好了……諸如此類無病呻吟的,不勝枚舉。生活中是不是沒什么好寫呢?不是的,是學生沒有細致地觀察生活,對生活沒有用心去體驗,什么都是司空見慣,不善于捕捉到點點滴滴并付諸表達。此時,老師就要出手了。如寫《我最敬佩的一個人》時,由于學生覺得身邊熟悉的人都沒什么可值得敬佩的,非常之平凡,于是我給學生念了自己的一篇作文:
老爸離我遠去已有十多個年頭了,可他永遠是我最敬佩的人。
老爸說話風趣幽默,待人寬厚仁慈,秉性正直無私。我和老爸是多年父女成朋友,背對聯(lián)是我們的共同愛好,常以背到對方答不上為榮。去游泳,老爸會隨口來一句:“千年古樹當衣架?!蔽颐Υ穑骸叭f里長江作浴盆”;乘涼時,老爸仰天長呤:“天作棋盤星作子,誰人能下?”我哈哈一笑:“地當琵琶路為弦,哪個敢彈?”
工作了,學生考試成績不理想,我心里不痛快,老爸意味深長地說:“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霎時,一股熱血涌上心頭,無窮的力量在身上積攢……
教室里響起陣陣掌聲,這掌聲是為老師的精彩作文,也是為自己從中有所啟示而喝彩。寫大事必不可少,寫小事也別有風味。學生從此注意生活細節(jié),全情投入生活,用心靈去體驗自然與社會,作文不再難以取材,感情不再干巴巴,教師的“下水作文”起到了引導和畫龍點睛的作用。
三、評改作文,教師該出手
初中生作文中出現的問題以語言表達居多。傳統(tǒng)中,教師批改時從大到全篇結構編排、句子的選用,小到標點符號、字詞的增刪調換入手,旁批、眉批、腳注使作文本變成一片觸目驚心的紅色。我覺得,這是對學生作文心理的一大打擊,給學生套上所謂的標準答案,單調、枯燥,令好不容易調動起來的興趣驟然冷卻。另外,這樣批改作文,費時費神,若以改一本作文需10分鐘,一個班50人,每個教師需要500分鐘才能改完一次作文,一個學期改8次,語文老師疲于應付改作文就已苦不堪言,哪有時間和精力鉆研業(yè)務,改進教法呢?
為了從繁重的作文批改中跳出來,我便采用與中考相接軌的方法,實行學生交叉改作文,給出作文的A、B、C、D等級標準,如A等級標準:極少甚至沒有錯別字,句子通順,語法正確,語意流暢,層次分明,結構合理,選材新穎,立意創(chuàng)新,有真情實感……批改作文的同學根據標準,給批改的作文歸類等級,然后在文章后提出修改意見,當學生本人拿到自己的作文后,根據批改意見,對照所得等級的標準再次修改作文。剛開始,學生覺得有困難,于是,我就以自己的一篇作文《我的葵花寶典》為例,教學生評改的步驟。
“呵呵,你又拿第一,怎么搞的,回回語文比賽你都拿第一,讓不讓人活呀?有什么祖?zhèn)髅胤讲环窒韱幔俊?/p>
嗨,別以為這是同學們在埋怨我,其實他們在善意地開玩笑。于是我狡猾地眨眨眼:“祖?zhèn)髅胤經]有,倒是有本葵花寶典,要不要看呀?”
“在哪,在哪?”一幫人圍上來。
“這里,這里唄!”我得意地指指腦袋。
“切——”一幫人做暈倒狀。
……
第一步:通讀全文,根據作文標準歸類,評出作文等級。(經討論評議給A等)
第二步:給出修改意見。(前后文寫得都挺風趣的,只是文中有關輔導同學學習語文時情節(jié)上有點老套,語言風格不一致)
第三步:文章作者根據修改意見,對照作文標準進行修改。
第四步:優(yōu)秀作文推介。(推薦者寫出推薦理由,在講評課上推介)
這樣進行評改作文,有效地將評和改結合在一起,以生生互動為主,師生互動為輔,教師的負擔大大減輕,同時學生能集思廣益,修改作文時胸有成竹,作文推介時底氣十足,作文水平大大提高。我教的班級,學生考試時作文的得分都是很高的。
綜上所述,教師“下水”作文是有必要的,但得抓住時機,還是那句話:該出手時就出手,該“下水”時就“下水”。逢“水”便下,很可能助長學生的依賴心理,反而有弊無利。
(作者單位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柳州市柳城縣古砦仫
佬族鄉(xiāng)龍美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