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大學經濟學院 王銘欣
近年來,隨著新興貿易理論的興起和發(fā)展,研究國際貿易的眾多學者開始在該理論的框架內探索微觀層面的企業(yè)出口行為對國際貿易乃至整體宏觀經濟狀況的影響。對出口價格的研究是其中一個研究熱點。中國作為出口大國之一,中國企業(yè)的出口行為具有很強的典型性,對中國出口價格的研究更是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該理論也認為,fob出口價格可以作為產品品質水平的“指示器”(Hallak,2006)。所以,對出口價格的研究不只可以更好地理解企業(yè)的出口定價模式,也有助于提高國家產業(yè)層面的生產效率和產品品質。
地理距離、市場大小、海陸位置等地理特征是影響出口價格的重要因素。本文主要回答以下兩個問題:(1)在各種地理特征中,哪些特征會影響企業(yè)—產品層面的出口價格,影響方向和程度如何。(2)現有文獻認為,企業(yè)根據出口市場的地理特征,向不同市場出口同一種產品的具有垂直品質差異的不同種類,以獲得更大的出口收益。本文結合相關模型研究出口市場的哪些地理特征會促使出口產品的品質差異化。
本文在企業(yè)異質性理論的框架內,利用2005年中國私有企業(yè)對全世界的出口數據,基于引力模型研究出口市場地理特征對企業(yè)—產品層面的出口價格的影響,發(fā)現出口市場的規(guī)模和人均收入對出口價格的提高有顯著的促進作用,市場規(guī)模和人均收入增加一倍,出口價格分別提高1.4和2.7個百分點;但出口價格隨地理距離的變動不顯著。這個發(fā)現與理論模型的預期相反。因此,本文認為企業(yè)向不同市場出口具有垂直品質差異的產品種類,而出口市場更大的規(guī)模和更高的人均收入可能是激勵中國出口企業(yè)進行產品品質差異化的地理因素,但地理距離卻不是激勵因素。
貿易的引力模型(Gravity model of trade)是經濟學中一個最成功的經驗模型,常被用于研究國際經濟學的多個領域。在理論研究上,Melitz and Ottaviano(2008)和Kneller and Yu(2008)提出的模型均認為fob出口價格與地理距離和市場規(guī)模都是負相關。在實證研究上,Bastos and Silva(2010)和Manova and Zhang(2012)等國外學者分別研究了葡萄牙和中國的企業(yè)-產品層面的出口數據,均發(fā)現fob出口價格隨地理距離提高,認為這是企業(yè)出口具有品質差異的產品種類的結果。施炳展(2011)研究了中國產品層面的出口價格,是國內相關領域的唯一文獻。國內尚未展開企業(yè)-產品層面出口價格的研究,本文能夠填補國內研究的空白,為本文的創(chuàng)新之處。
本文的第二部分介紹計量模型,第三部分闡釋實證結果,第四部分是結論及政策建議。
傳統上,引力模型以貿易雙邊的地理距離衡量貿易成本阻力,以出口市場的規(guī)模衡量需求水平。本文采用的計量模型如下:
ln(price)=cons+a1ln(dist)+a2ln(GDP)+Σbi*ln(controli)+δ+ε
其中,price表示特定企業(yè)-產品對的fob價格。2005年中國私有企業(yè)的出口數據來自中國海關的數據庫。cons是常數項。dist是北京與各國首都之間的地理距離。GDP是各國2005年的國內生產總值??刂谱兞縞ontrol包括出口市場的人均GDP、遙遠度remote和內陸國虛擬變量LANDL。其中,GDP和人均GDP數據來自世界銀行數據庫,地理距離和內陸國虛擬變量數據來自CEPII的Geography數據庫。遙遠度等于一國與其他國家的加權地理距離之和,權重為各個國家的GDP,即remote=Σo(GDPo×distoc),與該國經濟意義上的孤立程度正相關。δ是企業(yè)-產品固定效應。ε是隨機誤差項。
此外,由于國家制度和政策的原因,本文發(fā)現出口到中國香港、中國澳門和臺灣省的產品價格中位數分別比其他市場低42%,62%和10%。出口到這些地區(qū)的產品價格偏低可能會引起估計結果異常。為了得出更符合市場經濟的結論,本文把出口到港澳臺地區(qū)的產品剔除。
回歸結果如表1所示。第一列顯示,出口價格與地理距離的關系在90%的水平上不顯著,但出口價格隨市場規(guī)模和人均收入提高。具體地說,GDP和人均GDP增加一倍,出口價格分別提高1.4和2.7個百分點,顯著程度超過99%。出口價格對遙遠度的回歸系數不顯著。內陸國的出口價格明顯更高。
第二到第五列是添加了不同控制變量的回歸結果。在第二列中加入了市場份額控制變量,以控制市場力量因素對回歸結果的影響。第三列和第四列分別添加了出口金額value和出口數量quantity兩個出口規(guī)??刂谱兞俊5谖辶刑砑赢a品層面的出口價格pricecp,以控制中國出口產品在各國的“相對”物價水平。添加不同控制變量的回歸顯示,地理距離對出口價格沒有顯著的正向影響,但是出口市場的規(guī)模和人均收入對出口價格的提高有顯著的促進作用,與第一列的結論基本一致。
表1 回歸估計結果
本文發(fā)現的出口價格與市場規(guī)模的關系與現有的企業(yè)異質性理論模型的預期不一致。Melitz and Ottaviano(2008)和Kneller and Yu(2008)的模型均認為,出口企業(yè)在不同市場上實行價格歧視,預期出口價格與地理距離和市場規(guī)模都是負相關。雖然本文發(fā)現出口價格與地理距離的關系與模型預期的基本一致,但是出口價格與市場規(guī)模呈正相關的實證結果卻與模型的預期相反。對此一個可能的解釋是:在同一產品目錄下,企業(yè)生產的產品實際上包括了多個具有垂直品質差異的產品種類,由于出口企業(yè)在大規(guī)模市場上面臨更大的競爭壓力,因此企業(yè)內只有品質更好/價格更高的產品種類才能出口到更大規(guī)模的市場,導致出口價格對市場規(guī)模的回歸系數為正值。此外,出口價格也隨人均收入提高,Hallak(2006)認為,這是因為富裕消費者的收入邊際效用較低,對產品品質有更大需求,愿意支付高價格購買高品質的產品,因此出口價格與出口市場的人均收入正相關。
因此,雖然本文沒有在地理距離方面發(fā)現企業(yè)向不同市場出口具有垂直品質差異的產品種類的證據,但是企業(yè)可能向規(guī)模更大和更富裕的市場出口更高品質的產品種類。
本文利用2005年中國私有企業(yè)的出口數據,基于引力模型,發(fā)現出口市場的規(guī)模和人均收入對企業(yè)—產品層面出口價格的提高有顯著的促進作用;但出口價格隨地理距離的變動不顯著。這個發(fā)現與理論模型的預期相反。因此,本文發(fā)現了企業(yè)向不同市場出口具有垂直品質差異的產品種類的證據:出口市場更大的規(guī)模和更高的人均收入可能是激勵中國出口企業(yè)進行產品品質差異化的地理因素,但地理距離卻不是激勵因素。本文基于上述結論,提出以下政策建議:首先,由于產品的出口價格對出口市場的規(guī)模和人均收入敏感,所以中國的出口企業(yè)需要密切關注世界各國的宏觀經濟環(huán)境的變化,適時調整定價模式。其次,出口企業(yè)可以采取產品品質差異化經營策略,把高盈利能力的高品質產品種類出口到大規(guī)模的和富裕的市場。
[1]施炳展.企業(yè)異質性、地理距離與中國出口產品價格的空間分布[J].南方經濟,2011(2).
[2]Bastos,P.and Silva,J.The Quality of a Firm’s Exports:Where You Export to Matter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10(82).
[3]Hallak,J.Product Quality and the Direction of Trade.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6(68).
[4]Kneller,R.and Yu,Z.Quality Selection, Chinese Exports and Theories of Heterogeneous Firm Trade.Mimeo,Nottingham University, 2008.
[5]Manova,K.and Zhang,Z.Export Prices Across Firms and Destinations.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2012(127).
[6]Melitz,M.and Ottaviano,G.Market Size, Trade, and Productivity.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200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