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冬梅
(哈爾濱金融學院,哈爾濱150030)
1994年,中國青年志愿者協(xié)會成立。此后,隨著我國志愿服務事業(yè)的蓬勃發(fā)展,全國高校陸續(xù)建立起了大學生志愿服務團體。大學生志愿者活動的內容日漸豐富、形式多樣,志愿者數(shù)量也越來越多,在維護社會安全穩(wěn)定,服務地方經濟建設與社會道德構建,促進青年社會化等方面發(fā)揮了重要功能。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大學生志愿服務具有的最重要的功能,主要包括志愿服務的導向功能、協(xié)調功能、保障功能、激勵功能[1]。由于我國正處在社會轉型時期,大學生志愿服務尚處于發(fā)展階段,其中存在的問題阻礙了大學生志愿服務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發(fā)揮,制約了大學生志愿服務事業(yè)的進一步發(fā)展,產生這些問題的深層次因素,需要引起我們的重視,從而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決。
2012年下半年,在哈爾濱金融學院共分兩次發(fā)放調查問卷5 411份,收回有效問卷5 220份,有效率為96.4%。
根據(jù)哈爾濱金融學院大學生志愿者的調查問卷顯示,我國大學生志愿服務的發(fā)展空間還沒有被充分挖掘出來,志愿服務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發(fā)揮還存在許多制約因素。影響大學生志愿服務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發(fā)揮的主要因素如下[2]:
影響大學生志愿服務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發(fā)揮的主要因素
通過以上統(tǒng)計分析看出:目前,大學生志愿服務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發(fā)揮中存在的問題,主要集中在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組織目標不明確,成員不穩(wěn)定。在對哈爾濱金融學院大學生志愿服務調查統(tǒng)計后發(fā)現(xiàn),大學生對志愿服務活動的目標不明確,認知水平一般。對志愿服務活動十分了解的人數(shù),只占到被調研人數(shù)的6%;約52%的學生認為自己對志愿服務只是“一般了解”,缺乏對志愿服務活動的深度了解,其中約7%的學生對志愿服務活動的了解則停留在更低層次上。
大多數(shù)學生在校期間都有過志愿服務活動的經歷。經調查統(tǒng)計,有83%的大學生都參加過青年志愿者行動(不管是組織動員的,還是招募報名的,不管是偶爾的,還是經常的)。但調查結果也反映出,有占總數(shù)26%的大學生現(xiàn)在已經不參加了,49%的大學生現(xiàn)在只是偶爾參加,而經常參加的只占總數(shù)的24.7%的比例。相對來說,學生班干部與非學生干部相比,擔任學生干部的這群學生參與志愿活動的頻率更高。在調查的學生當中,其中“偶爾參加”的人數(shù)比例是最高的,這再次說明大學生參加志愿服務的目標不明確,成員不穩(wěn)定,缺乏持續(xù)性。
第二,志愿服務動機多樣,積極性不高。目前,由于社會和大學生志愿者本身對志愿服務的定位存在一定的偏差,導致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的動機多樣化。在對哈爾濱金融學院大學生志愿服務動機的調查中發(fā)現(xiàn),大學生志愿者的服務動機主要集中在“鍛煉自己”和“幫助有需求的人”兩方面,分別占所調查人數(shù)的58.3%和42.1%,同時選擇兩項的占所調查人數(shù)的44.2%。由此,我們把大學生志愿者的參與動機歸納為兩大類:以責任感為軸心的傳統(tǒng)型動機和以個人發(fā)展為主的現(xiàn)代型動機。經調查發(fā)現(xiàn),100 名大學生當中有80 人有志愿服務經歷,多數(shù)是學院組織或社團組織的,但自主性、能動性較差,積極性不高。
第三,志愿服務的成長機制尚未健全。大學生志愿服務組織的成長機制包括志愿服務的組織者、志愿服務組織和大學生志愿者三方面相互作用、相互促進、協(xié)調發(fā)展[3]。一方面,對志愿服務的組織者來說,光有熱情和愛心是遠遠不夠的,要提高志愿服務的水平,組織者要熟悉各種志愿服務的知識,并具有較高的組織協(xié)調技能;另一方面,對志愿服務組織來說,缺乏必要的資金支持和物質保障是制約大學生志愿服務事業(yè)成長的重要因素。高校志愿服務的專項基金主要來源于政府部門補貼、社會贊助、學校支持等幾種途徑。政府部門的經費投入極其有限,志愿服務組織又無權直接從社會募捐。目前來看,資金來源主要依靠的是學校的部分項目經費支持以及慈善組織和部分企業(yè)的贊助。在經費問題不能解決的前提下,志愿者的熱情以及一些好的設想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從而制約大學生志愿服務事業(yè)的進一步發(fā)展;第三方面,大學生志愿者自身服務水平參差不齊,很多志愿服務活動都是停留在自發(fā)階段。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沒有統(tǒng)一的管理,缺乏有效的指導、培訓,很難保持志愿服務活動的持續(xù)化、經?;㈨椖繉I(yè)化,使大學生志愿服務的長效機制無法得到健全和發(fā)展。
第四,服務對象范圍狹小,活動內容單一?,F(xiàn)階段大學生開展志愿者服務活動主要在幫困扶貧、支教掃盲、社區(qū)建設、公益服務等方面,開展的范圍較狹窄,活動內容較單調,缺乏真正有教育意義的大型活動,有一些大學生志愿者活動還停留在表面上,而且在活動類型方面都很有限。因而,高校要根據(jù)社會的需求和學生參與的愿望,不斷拓展新的服務領域,不斷推出新的服務項目,改變志愿服務活動就近原則、形式主義傾向,為更多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提供便利。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應該走出去,走進農村,走進偏遠、貧窮地區(qū),開展長期扶貧、重點服務、建立重點項目等志愿服務形式。
第一,缺乏有效的法律保障。由于我國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起步較晚,志愿服務立法工作相對滯后,尚沒有一部全國性法規(guī),使大量的志愿服務和大學生合法權益無法得到法律的保障。我們可以從一些志愿者遇難事件的案例中看到,當前志愿服務缺乏相應的法律保護。出現(xiàn)志愿者遇難事件,作為一個志愿服務項目,起碼在兩個環(huán)節(jié)上出了問題:一是項目設計本身就有問題;二是對招募志愿者的培訓沒有跟上,造成志愿者服務技能缺乏。志愿者遇難后,我們發(fā)現(xiàn)竟沒有一部法律可以提供有效保護。如果遇難志愿者家屬提出賠償要求,就會發(fā)現(xiàn),志愿者組織和志愿者雙方都無法可依。由此,我們看到了志愿服務立法工作任重而道遠。
第二,缺乏科學的激勵機制。在對哈爾濱金融學院大學生志愿者的調查中發(fā)現(xiàn),沒有志愿服務經歷的大學生中有52%的人認為參加志愿服務活動會影響學習和工作,而有志愿服務經歷的學生中至少有25%的人是“偶爾為之”。由此可見,我國高校對大學生志愿服務的評價與激勵機制建設并不十分完善。首先,激勵定位不準確,這主要源于對志愿服務的認識偏差。人們還是習慣性地認為,志愿服務是一份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事業(yè),任何急功近利的動機都是對志愿精神的褻瀆,任何形式的獎勵都會無形之中助長不純動機的傾向,顯然,這種看法忽視了大學生志愿者的內在需求。因為大學生正處于成長過程,也需要得到社會的褒獎和認同,如果一味強調服務的無償奉獻而忽視評價與激勵機制的建立,將打擊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的積極性,志愿服務將無法長期可持續(xù)發(fā)展下去;其次,激勵體制不完善。由于大學生志愿者參與志愿服務的原因有多種,所以激勵機制很難顧全所有志愿者的各種需求,導致對志愿者的激勵不足;最后,激勵方式不恰當。不可否認,大學生志愿者重視精神激勵方面的回報,但是一定的物質激勵也是必不可少的。物質激勵一定要適度,否則將會打消大學生服務的積極性,或者扭曲了服務動機,學校和社會要積極探索物質激勵與精神激勵的協(xié)調作用,更好地發(fā)揮志愿服務的思想政治教育激勵功能。
通過探究大學生志愿服務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發(fā)揮中存在的問題,下面將從思想認識因素、組織體系因素、保障功能和激勵機制因素四方面分析存在問題的成因。
我國大學生志愿服務起步較晚,且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人們對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不了解,對志愿服務定位不準確,使志愿服務的社會認同度不高,難以激起全社會的互助意識。在這樣的心理作用下,社會往往低估了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的積極作用和創(chuàng)造的社會價值,一些企業(yè)和單位工作人員還停留在志愿服務就是免費服務的狹隘觀念上,把大學生志愿者等同于免費的勞動力。在大學生就業(yè)時,社會和用人單位對大學生志愿者缺少能力認同,往往學生黨員和學生干部的身份被認為是能力的見證,而大學生志愿者的經歷和身份常常被忽視。這樣,那些熱衷于通過參加志愿服務活動實現(xiàn)自我社會價值的大學生,就會喪失志愿服務的熱情、信心和目標,有的甚至會退出志愿服務的隊伍。
第一,大學生志愿者的專業(yè)技能亟待提高。由于受經費不足、傳統(tǒng)觀念等因素的限制,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還是僅僅停留在“學雷鋒,做好事”的淺層次上,志愿服務的專業(yè)性不夠突出,活動帶有一定的盲目性,活動形式單一,服務范圍狹小,缺乏一定的教育意義,不能很好地與自己的專業(yè)結合。同時,大學生對志愿精神的理解不夠,參與服務的功利性強,再加上志愿服務歷來都是重使用輕培養(yǎng),致使大學生志愿者對服務職責、服務程序、服務技巧等缺乏深入了解,服務效果欠佳。
第二,大學生志愿服務的組織體系不夠健全。首先,各高校雖然都成立了類似“青年志愿者協(xié)會”的組織,但是從志愿者的招募,到志愿活動的組織方面來看,大多是由大學生自發(fā)進行的,大學生志愿服務組織體系還缺乏學校的統(tǒng)一管理,缺乏學校有效的指導、培訓。大學生雖然掌握了一定的專業(yè)知識,但不一定適合志愿服務活動的各種具體需求,因此,高校除了為大學生志愿者提供定期、定量的普通培訓項目和交流活動之外,有必要根據(jù)實際需要開展定性、針對性強的培訓項目;其次,高校志愿服務缺乏統(tǒng)一的標準,服務目標不明確,組織體系缺乏長效運行機制。沒有將服務的領域和視野擴展到社會成員的合理需求,服務效率低,服務不精,缺乏創(chuàng)新。
第一,社會宣傳力度不夠。雖然高校志愿服務已取得了不少成就,但仍處在初級發(fā)展階段?,F(xiàn)階段,大學生志愿服務的宣傳工作力度還不夠。大學生志愿服務的開展離不開宣傳,學校應該根據(jù)不同年級、不同專業(yè)的大學生志愿者,側重不同的主題和宣傳重點,加強對大學生志愿者行動理念的宣傳與推廣,加強輿論宣傳和典型表彰。比如,通過校園廣播站、海報、網絡、論壇等媒介,全方位地宣傳志愿服務的宗旨、意義、具體內容及鼓勵政策等,培養(yǎng)大學生們的志愿服務精神和奉獻精神,明確志愿服務目標,激發(fā)大學生的凝聚力,從而保證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得到良性發(fā)展。
第二,大學生志愿者的合法權益缺乏切實保障。由于我國志愿服務事業(yè)發(fā)展時間短,大學生志愿服務的相關法律還不完善。目前,很多高校大學生志愿服務的權利和義務是模糊的。志愿服務的管理者對大學生志愿服務的管理、培訓和評估不足,缺乏處理風險和預測事故發(fā)生的能力,各高校由于資金不足,也很少為大學生志愿者提供一定的人身、醫(yī)療保險,一旦大學生志愿者在志愿活動中出現(xiàn)意外傷亡,沒有相應的政策支持,沒有法律可以提供保障,志愿者和志愿者組織雙方都是無法可依,這無疑將限制我國大學生志愿服務事業(yè)的進一步發(fā)展[4]。
通過借鑒國外志愿服務的經驗和取得的成效證明,志愿服務能有效鏈接國家、社會和高校間的互動關系,相比一般社會實踐活動更能鍛煉人。國家、社會和高校需在激勵制度和法規(guī)方面予以規(guī)范。
第一,激勵機制須不斷強化。在調查中發(fā)現(xiàn),大學生志愿服務行為之所以難以保持和增強,是因為高校對大學生志愿服務行為沒有給予及時的肯定和獎勵。從質的方面看,表揚和獎勵、批評與懲罰都要做到準確、公正,把握好準確度;從量的方面看,精神激勵與物質激勵相結合,以精神激勵為主,使之能夠維護參與志愿活動的熱情,乃至鞏固志愿行為的動機[5]。同時,也使大學生志愿者得到了道德精神的升華和自身的全面發(fā)展,實現(xiàn)社會價值和個人價值的統(tǒng)一。
第二,績效考核機制不夠完善。首先,現(xiàn)有考核制度不完善。多數(shù)高校沒有采用科學的考評方法,來評定大學生志愿者的工作任務完成情況、工作職責履行程度和發(fā)展情況,并將考核結果反饋給大學生志愿者;其次,加強對考核結果的有效運用??己私Y果的使用是考核工作的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也是最重要的一環(huán)。只有將對大學生志愿者的考核與所在高校的評優(yōu)、就業(yè)等掛鉤,才能逐步發(fā)揮考核的激勵作用。
第三,自我激勵機制須不斷加強。自我激勵是大學生志愿者本身,以一定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認識和改造主觀世界,使自己的行為方式和價值觀念符合志愿活動所倡導的行為方式和價值觀念。自我激勵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是大學生志愿者思想觀念的內化和行動的外化。理論證明,外在激勵必須通過自我激勵起作用,自律比他律更有效。
總之,開展志愿服務,能夠推動校園文化建設,提高廣大同學的整體綜合素質,讓青年志愿者事業(yè)社會化,讓青年人在奉獻、服務中體驗成長的快樂,使他們真正成為社會服務的新生力量。
[1]張耀燦.中國共產黨思想政治工作史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35.
[2]丁元竹.我國志愿服務的發(fā)展現(xiàn)狀與問題[J].志愿服務論壇,2003,(1).
[3]劉珊.大學生志愿服務:動機、類型及問題[J].陜西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5,(2).
[4]蔡亮.談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動[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24)6.
[5]沈東華.淮陰師范學院青年志愿者狀況調查分析[J].廣西社會科學,20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