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從著名琴家徐上瀛《溪山琴況》中的“24況”審美范疇入手,主要論述了“24況”中的第一況,也是徐上瀛認為最首要的一況——“和”的審美范疇。從古琴演奏以及“弦”、“指”、“音”、“意”這四個方面之間的相互關(guān)系來論述,并闡述自己的觀點。
【關(guān)鍵詞】徐上瀛;《溪山琴況》;琴樂;“和”
《溪山琴況》由明末清初著名琴家徐上瀛(名珙,別署青山)所著,是一部全面而系統(tǒng)講述琴樂表演藝術(shù)理論的美學專著。這部著作是徐上瀛在總結(jié)前人琴樂理論的基礎(chǔ)上,仿照司空圖“24詩品”而論述的24個琴樂審美范疇。
所謂:“琴況”,即琴樂審美之況味。《溪山琴況》所提出的“24況”即:和、靜、清、遠、古、澹、恬、逸、雅、麗、亮、采、潔、潤、圓、堅、宏、細、溜、健、輕、重、遲、速。
《溪山琴況》系統(tǒng)的闡發(fā)了24個琴樂美學范疇,并通過藝術(shù)實踐,對它們進行理論總結(jié),完整而精確地探討了古琴演奏中許多重要的美學問題。值得我們細心研究的是,這些琴樂美學范疇的理論總結(jié),是以古琴演奏藝術(shù)手段為基礎(chǔ),并將技藝上的分析加以其美學思想的指導,為后人學習古琴演奏技藝、研究琴樂美學提供了非常豐富的理論資源。
“和”是《溪山琴況》“24況”中的首況,是“24況”中最具核心價值的一況?!肚贈r》開首即寫到:“稽古至圣心通造化,德協(xié)神人,理一身之性情,以理天下人之性情,于是制為琴。其所首重者,和也?!?/p>
這段話中最后一句說:“其所首重者,和也?!泵鞔_提出:琴樂之“首重者”,就是“和”。論者認為:古代圣賢之人制琴作樂的目的在于陶冶人的性情,進而陶冶天下人的性情并使之歸于“和”。在這里突出了琴樂陶冶人性情的巨大影響力,就像孟子所說的“仁聲”,他認為“仁聲”這種“樂”的實現(xiàn),要比單純的道德說教對人心更具影響力。
針對“和”這一首要審美范疇,徐上瀛幾乎賦予了它所有與琴樂審美相關(guān)的內(nèi)容。他不僅吸收了“和”這一審美范疇在歷史上形成的多重涵義,并從古琴演奏中“弦”、“指”、“音”、“意”這四個方面的相互關(guān)系去論證“和”的存在,具有很強的教學理論意義。“和”況中說:“吾復求其所以和者三,曰弦與指和,指與音和,音與意和,而和至矣。”這三對關(guān)系,實際上是明代琴樂傳教中被反復說到的重要理論內(nèi)容,但能夠系統(tǒng)而全面的概括這些理論內(nèi)容的最具代表性的著作,則是《溪山琴況》。
從琴樂的教學角度來看,所謂“弦與指和”,是講在演奏技術(shù)上,首先到達到對演奏技術(shù)的純熟自如,使“指”和“弦”處于順和的關(guān)系當中,將“指”和“弦”的配合合二為一。在按弦這方面徐上瀛說: “夫弦有性,欲順而忌逆,欲實而忌虛,若綽者注之,上者下之,則不順;按未重,動未堅,則不實。故指下過弦,慎勿松起;弦上遞指,尤欲無跡。往來動宕,恰如膠漆,則弦與指和矣”。是說將樂器看作是有生命的主體,這個主體就是樂器自身的“性”,而演奏者想要做到“往來動宕,恰如膠漆”,使“指”與“弦”處于順和融洽的關(guān)系中,就要尊重和順從樂器的習性,由此達到“弦與指合”的技藝標準。所謂“指與音合”,徐上瀛說:“篇中有度,句中有候,字中有肯,音理甚微。若紊而無序,和又何生?究心于些者,細辨其吟猱以葉之,綽注以適之,輕重緩急以節(jié)之,務令宛轉(zhuǎn)成韻,曲得其情,則指與音和矣。這就進一步在告訴我們,如何進一步對樂曲在演奏方面進行處理。在演奏樂曲的過程中,要求合乎音樂的章法、句度,也就是樂曲的旋律與樂句。簡單來說,演奏者的手指在下指按弦的動作中,是帶有情感表現(xiàn)的,演奏者根據(jù)自己的心理對樂曲的情感體驗,反映到其手指按弦的力度、氣韻,由此產(chǎn)生悅耳而富于韻味的情感音調(diào)。所謂“音與意和”,是琴樂演奏最終要達到的審美境界,前面所說到的“弦與指合”、“指與音合”更多的是從演奏技藝上來講的,而“音與意合”則是作為更進一步的審美要求,在《琴況》中作了詳細的論述?!耙魪囊廪D(zhuǎn),意先乎音,音隨乎意,將眾妙歸焉。故欲用其意,必先練其音;練其音,而后能洽其意”。就是說演奏者要達到“音與意合”,“必先練其音”,要先從技藝上達到完美才能夠“洽其意”。《琴況》并未只是單純的停留在“曲得其情”的演奏技藝上,而是尋求著“音與意合”的審美境界?!昂汀睕r中說:“其有得之弦外者,與山相映發(fā),而巍巍影現(xiàn);與水相涵濡,而洋洋徜恍。暑可變也,虛堂凝雪;寒可回也,草閣流春。其無盡藏,不可思議,則音與意合,莫知其然而然矣。”由“音與意合”所領(lǐng)悟到的正是琴樂審美意境中的聲外之意、弦外之境。從音樂美學的哲學角度講,這是一種“他律”主義的音樂美學思想。他律主義者認為:“音樂是人類情感的表現(xiàn),它受某種外在規(guī)律——人的情感的制約,而情感是音樂表現(xiàn)的重要內(nèi)容?!睆娬{(diào)了人在音樂審美中,內(nèi)心的想象、聯(lián)想以及情感的體驗對于音樂表現(xiàn)的影響力是無比巨大的。這說明《琴況》中的“和”是蘊含著相當動人的情感力量的,這也是琴樂“和”況審美意境中頗有意味的精華部分。
“和”況中,“指與音合”與“音與意合”這兩者之間,雖同屬于“和”,但仍在內(nèi)容上有所差異。所謂“指與意合”,主要是從琴樂表演技藝的角度來說,演奏時對旋律與樂句的處理要合乎句法、力度、速度等音樂形式上的要求,側(cè)重解決的是演奏技藝上的問題。而“音與意合”,則是從音樂美學的角度來講,樂曲的音樂表現(xiàn)是順應演奏者的審美體驗的情感意境,主要解決的是演奏中審美的問題。由此看來,要完美的演奏的一首琴曲,“指與音合”、“音與意合”兩者必定要融為一體,二者不可分割。學習器樂演奏的人都了解,我們最初學習演奏的時候,一般都會從音階、練習曲之類的基本功開始練習,教師會針對我們自身的條件來調(diào)整對于基本功練習的內(nèi)容。而后當我們的練習達到一定的水平之后,則會練習一系列的樂曲,但是在樂曲的練習過程中,教師仍會針對問題,讓學生進行一定的基本功練習以達到完美表現(xiàn)樂曲的目的。在這里所說的表現(xiàn)就是“音與意合”?!耙襞c意合”的前提是“指與音合”,而進入“音與意合”這個步驟時,兩者則同時存在并缺一不可。
因此,《琴況》中的“和”況,在這里已經(jīng)具有琴樂演奏技藝美學的理論意義。這種從音樂演奏的技術(shù)手段與音樂表現(xiàn)的有機關(guān)系出發(fā)所闡述的音樂理論,不同于先秦時期孔子所講的“和”??鬃铀f的“和”只是從音樂審美的方面闡述音樂的情感表現(xiàn)要有所節(jié)制,適度不過分,使音樂審美的內(nèi)在情感體驗與外在表現(xiàn)都保持在“中和”的狀態(tài),未涉及到演奏技藝方面。而《溪山琴況》對于“和”這一審美范疇的理解,不僅在演奏技藝方面、音樂審美方面闡發(fā)了“和”這一美學范疇的意義,并且從二者的關(guān)系方面也作了詳細的論述。這些理論的闡發(fā),不僅豐富了先秦以來對于“和”這一審美范疇的探索與研究,并且超出了前人的琴樂理論成就,構(gòu)成其琴樂理論中最具價值的部分。
徐上瀛的《溪山琴況》是一部杰出的琴樂美學論著,在整個中國古代音樂美學發(fā)展中具有劃時代的歷史意義?!断角贈r》中的“和”況之所以是首要審美范疇,是因為其余23況與“和”況相互聯(lián)系,如“輕”況、“重”況與“和”況中的弦、指、音的演奏技術(shù)的相關(guān)聯(lián)系。這說明在剩余23況的研究中我們需要把它們相結(jié)合,從中獲取更重要的理論信息。
【參考文獻】
[1]修海林,羅小平.音樂美學通論[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0.
[2]修海林.中國古代音樂教育[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