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化的形成需要歷史的積淀,生產(chǎn)力的進步、經(jīng)濟的發(fā)展是文化形成的基礎,而正確認識和學習文化要的是我們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因為這樣,好的文化才會被傳承和發(fā)揚光大。在現(xiàn)今的文化發(fā)展模式中往往形成了我們習以為常的文化成規(guī),在文化成規(guī)的語言框架中,體現(xiàn)著集體無意識的文化盲從,文化在盲從中墮落,而文化的墮落正是文化成規(guī)形成并深入人心的必然結果。在大范圍抑或小范圍的文化墮落過程中,特立獨行者勉強的反抗并存活了下來,在各色人等合謀建立一種文化成規(guī)時,它們可能被遺忘了,正是這種遺忘,它們沒有向文化成規(guī)妥協(xié),不管外界力量多么的強大,它們仍然活得瀟灑。騰沖和順鄉(xiāng)的文化就是這其中之一。
【關鍵詞】和順文化;文化力量;文化模式
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i
所謂文化,“化”只是“文”的一個后綴,是“文”的一個形態(tài),因為“文”而“化”成天下。同時文化是一個地區(qū)、一個國家乃至全世界人們的普遍認同,人們的普遍認同會產(chǎn)生文化模式和文化發(fā)展主流,而文化進步和發(fā)展繁榮是經(jīng)濟發(fā)展和社會進步的基礎,離開了文化進步談發(fā)展是空洞的。主流文化不一定是好的文化,而次要文化也不一定是差的文化,進而說大范圍的、大地區(qū)的文化可能具備積極的文化力量,但小范圍的、小地區(qū)的文化我們同樣不能忽視,它甚至具備比前者還強大的文化力量。
在現(xiàn)今的文化發(fā)展模式中往往形成了我們習以為常的文化成規(guī),在文化成規(guī)的語言框架中,體現(xiàn)著集體無意識的文化盲從,文化在盲從中墮落,而文化的墮落正是文化成規(guī)形成并深入人心的必然結果。在大范圍抑或小范圍的文化墮落過程中,特立獨行者勉強的反抗并存活了下來,在各色人等合謀建立一種文化成規(guī)時,它們可能被遺忘了,正是這種遺忘,它們沒有向文化成規(guī)妥協(xié),不管外界力量多么的強大,它們仍然活得瀟灑。騰沖和順鄉(xiāng)的文化就是這其中之一。在此,個人命名為“和順文化”。
文化的形成需要歷史的積淀,生產(chǎn)力的進步、經(jīng)濟的發(fā)展是文化形成的基礎,而正確認識和學習文化要的是我們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因為這樣,好的文化才會被傳承和發(fā)揚光大?!昂晚樜幕笔墙⒃?00多年的歷史積淀上的,400多年以前,當?shù)氐娜藗兙汀白咭姆健背隽藝T,除了緬甸,還遠渡重洋到了歐洲、美洲和澳洲。到1978年全國的“改革開放”,這里早已經(jīng)走在了前沿,“和順文化”也在悄然聲息中慢慢與世界融合并在一批進步人士的正確認識、保護和傳承下發(fā)展壯大?!澳戏浇z綢古道”見證了“和順文化”的形成。也正是在這種文化力量下,和順才會出現(xiàn)每天放牛的老人把牛栓到山上吃草,自己跑去圖書館看書的 “和順現(xiàn)象”。
在一個至今也是以農業(yè)為主的小鄉(xiāng)鎮(zhèn),上個世紀20年代就有圖書館存在,并且這里的藏書90%來自個人捐贈,胡適先生給圖書館題了名字?!坝腥苏f,這是中國最大的鄉(xiāng)村圖書館,我也認為是,但是,你說農村要這么大的圖書館干什么用呢?因為書讀得多,就出了很多奇奇怪怪的人,比如,有一個大家都知道的人叫艾思奇,他寫了一本《大眾哲學》,他就是我們和順人。他把書帶到了延安,毛主席還寫信向他請教。你說有這些時間掙點錢多好呢!” ii
然而那至今還在用著的英國定制的大鐵門就是“和順文化”中西交流的歷史佐證。當然,圖書館在這里還不足為奇,早在上個世紀30年代這里就有了音樂社、話劇社、足球隊和籃球隊,上世紀40年代他們就演出過曹禺先生的《日出》、郭沫若先生的《孔雀膽》。不僅如此,至今來這里的中外游客還經(jīng)常將吃飯時老板開的菜單當做稀奇的書法作品執(zhí)意帶走?!昂晚樜幕币簿褪钱a(chǎn)生和形成并融合于這樣的環(huán)境里,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釋放者強大的文化力量。
“和順文化”形成于這個地區(qū),但和順人還是云南人、中國人甚至世界的人,在“和順文化”的熏陶下自然會改變人甚至創(chuàng)造人,它讓農民都變成了“知青”。早年走出國門的和順人生活在世界各地,也將“和順精神”帶到了世界各地,他們?yōu)楫數(shù)氐纳鐣l(fā)展和、經(jīng)濟進步和文化繁榮注入了新鮮血液,同時也一直懷著愛國之心,先進的理念和技術、器物都來到了國內,至今在和順人的民居里我們還能看到羅馬的時鐘、捷克的燈罩,還有德國的照相機、美國的派克鋼筆這些上世紀40年代就開始使用的東西,還有望遠鏡和高爾夫球桿。早年出國,如今在麻省理工學院的和順人,后來回國,如今活躍在香港和大陸從商的和順人都是傳承和發(fā)揚“和順文化”的中堅。在古典園林式的和順鎮(zhèn)里穿梭,四周圍繞的火山錐映日,小河穿鎮(zhèn)而過,古典的明清土木榫卯房屋依次遞升,仿佛帶你走進“和順文化”的“圣殿”。一座座古剎、祠堂從你眼前劃過,走在“南方絲綢古道”那歷盡歲月洗禮的青石板路上,你似乎能聽到昔日馬幫的聲聲駝鈴和來往商賈的討價還價,那水邊洗衣的少婦毫不吝嗇的微笑更讓你難以忘懷。不知不覺中學堂傳來了放學的清脆鈴聲,你從一群群開心的小孩中穿過,在他們之中也有著“和順文化”的傳承人和“代言人”。著名哲學家艾思奇就是他們中的一員,他把他的哲學思想帶到了延安,毛澤東主席也向他請教。
文化也會傳播,如前面所說會被聰明人了解認識并加以傳承,在滇西抗戰(zhàn)的洗禮后,“和順文化”也依然保持著它最本真的靈魂,并且傳播和影響到騰沖、保山甚至西南和南亞地區(qū)的人們。在2005年中國魅力名鎮(zhèn)的評選中和順摘得桂冠后,“和順文化”則走向了全國乃至世界。而聰明的人們是否真的會認識和發(fā)展傳承“和順文化”,我還不知道。但我相信,我們認識和了解“和順文化”后,它會在繽紛的世界里釋放強大的文化力量。
文化沒有絕對普遍的原則,也沒有絕對普遍的價值,更沒有絕對強大的力量,我們可以預設某種文化力量,但卻不能用任何特定的表達方式、媒介、符號去界定它,約定它,文化成規(guī)或者文化模式也是如此。
“和順文化”在前面所述這樣的歷史積淀下,在這些人的傳承發(fā)展下形成了一種文化模式,這種“活到老、學到老”、個人身心全面發(fā)展、知識技能全面進步、正確認識和繼承發(fā)展、吸收西方先進文化與自身融合、“取之于社會,回饋于社會”的文化模式比之其他具備強大的文化力量。然而這種力量也不是萬能的,它可能只有遇到聰明人時才會發(fā)揮。
注釋:
i《周易》:《賁卦·彖傳》,象辭。
ii崔永元.話說和順[J].邊疆文學,200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