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元和十年,柳宗元被遷謫至柳州,四年之后,病逝于此。雖然柳宗元在柳州僅有四年的時間,但他對柳州的影響可謂深遠。他以佛教文化教化越人,以儒家文化啟迪柳民,大力改造當?shù)刎溑纳虡I(yè)文化,還首開了柳州賞石文化之先河。從柳宗元在柳州任職期間所創(chuàng)作的詩篇來看,他把自己當成了一個“流浪者”。柳州人對這位“流浪者”是滿懷著歌頌與贊美之情的。
【關鍵詞】柳宗元;柳州;文化;流浪者
在古人的印象和傳聞里,嶺南總是一派荒蠻恐怖的景象:“狒狒逢人笑,猩猩盡日啼。瘴煙迷癸水,怪雨漲南溪”,還有“昔傳瘴江路,今到鬼門關。此地無人老,遷流幾客還”。而嶺南一帶的廣西,自古以來亦被視為“瘴鄉(xiāng)”、“南蠻之地”,其境內(nèi)的柳州在當時被稱作“炎荒”,它是漢人和越人“雜處”的重要郡縣之一?!傲荨倍迹浴埃ㄘ懹^)八年改為龍城郡,乾元元年復為柳州,以柳嶺為名”,其他的文獻中,則有“柳州,因柳江為名”的記載,無論何種說法,自此之后,柳州之名流傳至今不改。
元和十年,柳宗元經(jīng)歷了他人生中的第二次大貶謫,而這一站的目的地正是柳州。經(jīng)過在永州時漫長的等待,柳宗元“十年憔悴到秦京”,本以為守得云開見月明,“誰料翻為嶺外行”,再次被遷謫的命令可謂一個晴天霹靂。柳宗元的心中必然是萬分悲愴,又一個荒涼之地!又一個漫漫十年!人生能有多少個十年?況且這時他已是四十三歲了!然而,王命終究不可違,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他唯有與劉禹錫一同收拾行囊,出京赴任,行至衡陽已是“垂淚千行”。與好友依依惜別后,柳宗元攜同家人乘上了去柳州的帆船。
柳宗元赴任之前,對嶺南一帶的“荒僻險惡”、“毒蛇猛獸”早有耳聞,在《嶺南江行》一詩中,他描繪了“蛟涎”、“射工”、“颶母”等怪誕現(xiàn)象,發(fā)出“從此憂來非一事,豈容華發(fā)待流年”的感喟,表現(xiàn)出他在上任途中復雜的心情:既有對自己現(xiàn)所處狀況的提心吊膽,又兼有對未知前方的擔憂迷惘,更流露著“美人”遲暮的憂傷。
元和十年的六月,柳宗元萬里投荒,終于抵達了柳州。雖然柳宗元的內(nèi)心依然痛苦,但他絕對是一位有責任心的官員,他沒有忘記自己要做到“以中正信義為志,以興堯舜孔子之道利安元元為務”,于是,他隱匿起傷痛,采取不少措施,大力整頓了柳州。
首先,考慮到“越人信祥而易殺,傲化而偭懷”,“董之禮則頑,束之刑則逃”的狀況,“精敏通達,俊杰廉悍”的柳宗元決定要合乎風俗,投其所好。他決定要“以佛教文化教化越人”,組織人馬修建大云寺,匯集僧徒宣揚佛經(jīng)道義,以此來感化粗蠻的柳民。一段時間后,當?shù)睾脷⒍泛莸牧暁獾玫搅讼魅?,“而人始復去鬼息殺,而務趣于仁愛”??梢姡谠€是十分高明的。
另外,柳宗元還大力提倡儒家文化,借此來消解當?shù)芈浜蟮奈幕?。他在柳州“建學宮”,“修學府”,“親自以文章教授后學,柳州當?shù)厝思澳矫鴣淼耐獾厝耸苓^他指點開導的不少”,當?shù)氐那髮W風氣日益盛行。以文教啟迪柳民的做法,使得柳民的文化水平得到了提高,柳宗元甚至可算得上是柳州人的文化啟蒙者?!皳?jù)《柳州縣志》載:‘柳州人知學自柳子始’”,宋人所著《輿地紀勝》曰:“柳州民重他郡,以子厚故也?!?/p>
再者,柳宗元致力于改造柳州畸形的商業(yè)文化。嶺南一帶有買賣奴隸的習俗,雖然朝廷頒布命令加以禁止,但作用不大,柳州也一直有販賣奴隸的痼疾。[1]柳宗元這樣描述過:“越人少恩,生男女必貨視之。自毀齒以上,父兄鬻賣以覬其利。不足,則盜他室,束縛鉗梏之?!毕騺沓缟小翱鬃又馈钡牧谠?,又豈能容忍這種踐踏仁義道德的行為,繼續(xù)發(fā)生呢?于是,他制訂方針,對能即贖的,不能即贖的,各采取了富有實效的措施,解放了一部分因欠債而淪為奴婢的平民,恢復他們的“自由身”。同時,他還善于抓典型,以柳州一個打柴放牛的孩子的事例為材料,寫下了《童區(qū)寄傳》這篇文章,加以宣傳,號召民眾奮起抗爭,抗擊非法綁架的行為。這種“利民”的行為,不僅對柳州甚至是整個嶺南文化發(fā)展史上都具有有著重要意義。
值得一提的是,柳宗元還“首開柳州賞石文化之先河”。現(xiàn)代柳州有“石都”之稱,當?shù)刭p石習俗可追溯白蓮洞原始柳州人時期,這一時期是柳州賞石文化的孕育期。柳宗元在柳州時,曾游覽柳州的龍壁山,發(fā)現(xiàn)“其下多秀石,可硯”,于是,以龍壁奇石制成墨硯送給遠在連州(今廣東連縣)的劉禹錫,成就一段千古佳話。劉禹錫為感謝好友,撰寫了《謝柳子厚寄疊石硯》之詩,詩云:“常時見硯席,寄此感離群。清越鼓寒玉,參差疊碧云,煙嵐余斐亹,水墨兩氛氳。好與陶貞白,松窗寫紫文?!背酥猓谠凇杜c衛(wèi)淮南石琴薦啟》一文中,還談及了他到龍壁灘下采集到一件疊石琴薦(琴座),贈送給淮南節(jié)度使衛(wèi)次公的雅事。在柳宗元的影響下,柳州的賞石文化蔚然成型,歷代文人墨客對柳州的奇石紛紛表現(xiàn)出濃厚興趣,明代地理學家徐霞客就曾到柳州,考察當?shù)氐纳酱ü质?,并為之傾倒。此后,柳州的賞石文化更是名揚天下。
柳宗元在柳州為政四年,力除陳規(guī)陋習,改偏補拙,柳州的社會風貌為之一新,可謂“民業(yè)有經(jīng),公無負租,流逋四歸,樂生興事,宅有新屋,步有新船,池園杰修,豬牛鴨雞,肥大蕃息”。柳州人在富足之余,打心底里擁戴柳宗元,他們普遍稱道:“今天幸惠仁侯,若不化服,我則非人。于是,老少相教語:莫違侯令?!钡?,柳宗元卻并未因此而歡喜。或許,在他看來,光有百姓的稱贊是遠遠不夠的,唯有被朝廷認可,他的付出才有意義,人生才能算是一種圓滿。這是在那個時代里,幾乎所有胸懷著理想抱負的政治家們共同的情感歸宿,也是他們痛苦的根源吧。
再次被貶謫時,柳宗元大概已領悟到,自己的政治生涯大抵也就如此了吧。盡管他胸懷安邦定國的大志,一心想著“扶危濟世”,卻只能無奈地一生襟抱未曾開。嗚呼哀哉!嗚呼哀哉!他在柳州任職時采取這么多惠民善政的舉措,完全是出于作為一個士人的正直良心,正如他所說:“仕雖未達,無忘生人之患?!彼炎约憾ㄎ粸橐粋€“流浪者”,一個“外來者”,因此,無論是登上高樓看大荒,還是“散上山頭望故鄉(xiāng)”,抑或在初春二月里聽鶯聲,柳宗元往往流露出來一縷“愁思正茫?!?,“羈思共凄凄”的哀傷,一種“欲采蘋花不自由”的無奈,還有一份“曲似九回腸”的百結(jié)愁腸。在他眼里,風景永遠屬于遠方,而不在眼前。
柳宗元在政治上遭遇了不幸,來到了柳州這個地方,柳州卻因此得到了一位好官,他可謂是柳州人的“福星”。元和十四年,柳宗元在柳州病逝。他死后,靈柩被運回長安,一個流浪者終于以這樣的形式,回歸到了他心目中的“家”。柳州人因為感激柳宗元為柳州所作的貢獻,便在羅池旁修筑了他的衣冠墓,并建廟祭祀,名為羅池廟。到宋代,羅池廟被該名為柳侯祠。
現(xiàn)在,這座祠內(nèi)常年有柳樹飄拂,綠樹紅花,交相映襯,風景怡人。柳州人把柳樹定為他們的市樹,又將柳宗元所寫的《種柳戲題》改編成民謠,世代傳唱,以此來歌頌柳宗元的功德。正是“柳州柳刺史,種柳柳江邊。柳色依然在,千株綠佛天”。歷史就是這般湊巧,柳宗元姓柳,老天偏偏把他安排來柳州當刺史。既然姓柳了,又來到柳州,何不種種柳樹?哪里種柳樹最好?真是妙極了!柳州有一條柳江,哪里還有比這個地方更合適呢?[2]
現(xiàn)在的柳州,已變成一座“山水園林在城中,城在山水園林中”的美麗都市,“柳柳州”見此,尚能樂否?應能悅矣!
【參考文獻】
[1]昌慶志.柳宗元與唐代嶺南文化[J].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6):27.
[2]岑澎維.柳宗元——曠野寄情的旅行者[M].北京:北京海豚出版社,201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