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行政公益訴訟又稱行政公訴, 是指與行政行為沒有法律上利害關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 以自己的名義提起的, 直接以維護公共利益為目的的行政訴訟。
【關鍵詞】行政公益訴訟;受案范圍;必要性;建構
一、行政公益訴訟的受案范圍
行政公益訴訟構建的目的就是為了維護社會公共利益,其只是行政訴訟制度的一種,為了體現(xiàn)出其獨立的特性,我們有必要對其受案范圍進行研究。
從行政公益訴訟的性質及其目的來看,其受案范圍應該限定在侵害社會公共利益的違法行政行為所引起的行政糾紛的范圍內。具體包括以下幾種:
(一)損害公共利益無特定受害主體的行政作為行為。行政機關作出的違法行政行為,通過損害公共利益,使該行為所涉及的行政相對人從中獲取利益。由于在這種情況下沒有特定受害人,因而必然會出現(xiàn)無人提起訴訟的狀況。
(二)損害公共利益的無特定受害主體的行政不作為。行政不作為是指行政主體負有某法定的作為義務,在應當且可能為之的情況下,卻不履行或拖延履行的一種行為形式。
(三)損害公共利益的規(guī)章以下的抽象行政行為。規(guī)章以下的抽象行政行為納入司法審查的范圍是當代行政法發(fā)展的趨勢之一。由于抽象行政行為具有對象“不特定”、能夠“反復適用”等特點,因此相對于具體行政行為來說,其與公共利益關系更為密切,損害公共利益的可能性也更大。
二、構建我國行政公益訴訟制度的必要性
近年來,我國行政公益訴訟案件日益增多,因此,在我國確有必要建立行政公益訴訟制度。其必要性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方面:
(一)行政公訴制度是推進憲政建設的題中之意。在我國行政訴訟實踐中, 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僅為具體行政行為, 將抽象行政行為排除在外, 而規(guī)章以下抽象行政行為在很多情況下因缺乏行之有效的監(jiān)督而違反憲法的精神要義, 造成對公民權利的損害。因此, 建立行政公益訴訟制度, 把規(guī)章以下的行政規(guī)范性文件納入司法審查范疇, 既有利于維護廣大人民的利益, 又有利于我國的憲政建設, 增強憲法的權威和可操作性。
(二)行政公訴制度是行政訴訟目的的必然要求?!吨腥A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1 條規(guī)定行政訴訟的根本目的是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 而實現(xiàn)這一根本目的就必須監(jiān)督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職權, 制止不法侵害, 維護依法行政, 即維護社會的公共利益, 從而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因此, 行政公益訴訟制度是構建民主法治、反腐倡廉的需要。
(三)行政公訴制度是保護國家經(jīng)濟利益、整頓社會經(jīng)濟秩序的迫切需要。隨著市場經(jīng)濟體制的逐步建立, 侵害國家經(jīng)濟利益、擾亂社會經(jīng)濟秩序等情況有遞增趨勢。為了人類的生存和發(fā)展, 為了杜絕對公共利益的肆意侵犯, 建立行政公益訴訟制度已刻不容緩。
三、關于我國行政公益訴訟制度構建的思考
我國現(xiàn)行的行政訴訟法制度很不健全,以至于政府違反法律,侵犯公共利益時卻無法得到司法救濟。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公民權利意識的覺醒,行政公益訴訟制度的構建迫在眉睫。
(一)關于原告起訴資格的確定。為使公益保護獲得可訴性,不應苛求起訴人須與本案有直接利害關系,而應將原告范圍擴大到任何組織和個人。這樣既有利于當事人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也有利于社會監(jiān)督行政主體依法行政。同時,為防止濫訴,原告提起行政公益訴訟時還應當具備以下條件:(1)原告起訴是為了維護國家或社會公共利益;(2)要有明確的被告;(3)有違法行政行為或不作為,并使國家或社會公共利益受到侵害或有被侵害的可能性。
(二)關于我國行政公益訴訟類型的界定。在借鑒國外公益訴訟分類方法基礎上,可將我國的行政公益訴訟分為三類:一是民眾之訴,雖然起訴人與本案并無直接利害關系,但其利益終會因公益的損害而受到間接侵害,故法律授權這些個人或組織代表公眾提起公益訴訟。二是受害人之訴,原告是既是本案中的直接受害人,同時被訴的行政行為也損害或威脅到公共利益,這時法律允許原告提起含有私益內容的公益訴訟。三是機關之訴,指有權的國家機關就其他行政機關侵害公共利益的違法行為或不作為提起訴訟。
(三)行政公益訴訟受案范圍。從理論上講,所有的抽象行政行為都應該接受法院的審查。但就當前的政治體制和法治現(xiàn)狀而言,將所有的抽象行政行為納入受案范圍確有困難,可暫將行政法規(guī)交給期待中的憲法訴訟來解決,而較低層次的抽象性行政行為則可納入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
(四)舉證責任的分配。行政訴訟中舉證責任合理分配的問題,理論界對此并未形成統(tǒng)一認識。筆者傾向于將舉證責任分為一般舉證責任和特殊舉證責任?!皩Ρ辉V的具體行政行為由被告負舉證責任,對被訴具體行政行為以外的其他證明對象則應根據(jù)具體情況由原告或被告分別承擔責任。而有關公益損害或可能損害的事實證據(jù),則應由原告負責提供較為適宜。
(五)關于訴訟時效的規(guī)定。有學者認為,既然行政公益訴訟是保護公共利益的救濟渠道,為了使侵犯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的違法行為在任何時候均能受到法律追究,其應當不受訴訟時效的限制。
(六)審判方式的采用。由于行政公益訴訟案件影響較大、類型新穎,且法律關系多較為復雜,因此,應當實行合議制,不適用調解制度,并建議采用一審終審制,以提高行政效率和司法效率。
四、結語
我國現(xiàn)行的行政法律之所以未對公益訴訟作出規(guī)定,其目的就在于強調要把對公民私益的保護作為當下的首要任務。筆者認為,啟動行政訴訟客觀化運動將是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法。
【參考文獻】
[1]龔雄艷.我國應該建立行政公益訴訟制度[J].法學雜志,2001(6).
[2]解志勇.論公益訴訟[J].行政法學研究,2002(2).
[3]王彥.論公益行政訴訟制度的建構[J].法學論壇,2002(6).
[4]龐挺.建立我國行政公益訴訟制度的若干構想[J].理論界,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