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教育制度下的兒童大多被工具化,被認為是尚未長成的大人,兒童的價值被忽略掉,以致在教育過程中出現(xiàn)了眾多對兒童教育的誤區(qū)。實際上,兒童有其自身獨特的價值,有其屬于其人生階段的特點,理應受到社會的正視。全社會,尤其是面對兒童的教育者,應當樹立正確的兒童價值觀,才能保證兒童可以健康快樂地成長。
【關鍵詞】教育;兒童;價值
一、當前中國兒童教育的主要缺陷及其根源
中國歷史上一直存在著“兒童”與“成人”的融合,傳統(tǒng)觀念認為,在兒童時期所做的一切都是在為兒童成為成人做準備,甚至在古代社會兒童被認為是傳宗接代或者光耀門楣的工具。成人大多都是以成人世界的價值尺度、思想標準來評判兒童。在當今社會,隨著城市化和社區(qū)環(huán)境的變化,獨生子女政策的推行和廣泛接受,家庭結(jié)構(gòu)的小型化,兒童的生活環(huán)境變得相對封閉。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功利化的價值觀,也給兒童的成長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成人世界的負面因素過早地投射到兒童的身上,使得兒童失去了其本有的本真與純潔,過早地被“成人化”了。
當前中國兒童教育狀況,的確令人有種窒息之感。各級各類的考試已成為眾多學齡兒童的“地獄”:為了打好“升學基礎”,從早期家庭教育開始,許多家長便無視兒童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過早地對兒童進行所謂“開智”——即將小學階段兒童所要學習的課程內(nèi)容前移至學前教育階段——這種掠奪性的智力開發(fā)無異于拔苗助長。隨著兒童年齡的增長,兒童的壓力也越來越大,越來越多的兒童沒有充足的時間進行休息、娛樂、交際,無休止的機械學習剝奪了兒童快樂的童年。一些西方學者稱中國的兒童很多為“會走路的電腦”。與此同時,眾多兒童對待學習只有一種預備接受的心態(tài),他們普遍缺乏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缺乏動手操作能力,對父母、朋友缺乏愛心,自私、缺乏責任感。有些兒童卻過早地變得“成人化”,他們虛偽、阿諛奉承,熟悉成人世界的游戲規(guī)則。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從理論上講,歸根結(jié)底是家長、學校、社會能否正確、科學地認識兒童,能否真正尊重兒童“天性”的問題,也就是兒童觀問題。
二、兒童的價值以及錯位偏差的兒童價值觀
人們對兒童的定義作出無數(shù)個判斷,如“兒童是小大人”、“兒童是工具”、“兒童是未來”等,但還沒有出現(xiàn)“兒童的誕生”與“兒童的發(fā)現(xiàn)”等能夠正確認識兒童有其自身獨特的內(nèi)在價值的相關理念。
18世紀的盧梭在《愛彌兒》中認為,兒童是獨立于成人的個體,有自己的尊嚴和權利,兒童期是個體生命發(fā)展的重要時期,其重要意義不僅僅是成人生活的預備,兒童的現(xiàn)在和將來是一個連續(xù)發(fā)展的過程,兒童應該享受大自然賦予的童年生活,只有經(jīng)過這樣的階段,兒童的身心發(fā)展才有可能良性發(fā)展。教育不應為兒童的未來犧牲兒童的現(xiàn)在,而應該重視兒童的現(xiàn)在。到了20世紀,美國教育家杜威進一步肯定了童年生活的價值。他指出,生活就是生長,所以一個人在一個階段的生活和在另一個階段的生活,是同樣真實、同樣積極的,這兩個階段的生活,內(nèi)容同樣豐富,地位同樣重要。因此,教育就是不問年齡大小,提供保證生長或充分生活的條件的事業(yè)。很顯然,兩位都強調(diào)了兒童是獨立于成人的個體。童年的意義不能僅是成人的預備,在發(fā)展的過程中,兒童應當享有大自然賦予的童年生活,只有經(jīng)過這樣的階段,兒童的身心健康發(fā)展才成為可能。因此教育者必須將兒童看作兒童,尊重兒童獨立的人格,尊重兒童的童年價值。
那么兒童的童年價值是什么呢?童年的價值具體體現(xiàn)在:第一,兒童是具有獨立人格的主體,在人格上與成人是平等的;第二,由于年齡等方面的差異,童年生活與成人生活完全不同,但是童年生活并不因此而沒有價值。第三,童年生活不僅僅是成人的預備期,也并不一定要成長為成人所規(guī)定的某種人。兒童應該享有健康、安全、精神充實的童年生活,這是每個兒童的基本人權之一;第四,每個兒童都應在成人的幫助下發(fā)展自己的潛能,使之有能力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并創(chuàng)造自己的未來;第五,成人社會有責任為兒童創(chuàng)造一個適合兒童生長的環(huán)境,使兒童身心得到充分發(fā)展。
錯位偏差的兒童價值觀首先表現(xiàn)在父母被社會的期望和價值觀所左右,按照成年人認定的理想模式和目標來左右孩子的成長,忽略了兒童自身個性發(fā)展的各種需要。他們刻意追求兒童的心智早熟,有意將自己的處事態(tài)度、思維方式及行為習慣等講給孩子們聽,做給孩子們看,力圖以其成人理想設計和塑造孩子的形象,并且迫不及待地把期望、理想變成現(xiàn)實,親眼看看孩子們是怎樣亦步亦趨地按照自己的設計軌跡成長起來的。這些思想反映在教育內(nèi)容上,便是父母不顧孩子的感受、需求、能力和他們的長遠利益,習慣于把成年人的思想觀念強行灌輸給孩子,按照成年人的意志為孩子安排生活方式和內(nèi)容,確定過于遠大的生活目標和行為選擇;在教育方式上,表現(xiàn)為熱衷于對孩子單向度的、教條的說教,不屑于征求孩子的意見、取得孩子的認同;在對孩子的評價標準上,實踐著以成人為中心的評價準則。
三、樹立正確的兒童觀
在周國平的《周國平論教育》中的第二條箴言中指出:兒童不是尚未長成的大人,兒童期有其自身的內(nèi)在價值。用外部功利目的規(guī)范教育,無視生長本身的價值,一個最直接、最有害的結(jié)果就是否定兒童期的內(nèi)在價值。把兒童看作“一個未來的存在”,一個尚未長成的大人,在“長大成人”之前似乎無甚價值,而教育的唯一目標是使兒童為未來的成人生活做好準備,這種錯誤觀念由來已久,流傳極廣?!伴L大成人”的提法本身就荒唐透頂,仿佛在長大之前兒童不是人似的!蒙臺梭利首先明確地批判這種觀念,在肯定兒童的人格價值的基礎上建立了她的兒童教育理論。杜威也指出,兒童期生活有其內(nèi)在的品質(zhì)和意義,不可把它當作人生中一個未成熟階段,只想讓它快快地過去。
人生的各個階段皆有其自身不可取代的價值,沒有一個階段僅僅是另一個階段的準備。尤其兒童期,原是身心生長最重要的階段,也應是人生中最幸福的時光,教育所能成就的最大功德是給孩子一個幸福而又有意義的童年,以此為他們幸福而有意義的一生創(chuàng)造良好的基礎。然而,今天的普遍情形是,整個成人世界紛紛把自己渺小的功利目標強加給孩子,驅(qū)趕他們到功利戰(zhàn)場上拼搏。我擔心,在他們未來的人生中,在若干年后的社會上,童年價值被野蠻剝奪的惡果不知會以怎樣可怕的方式顯現(xiàn)出來。
人的成長是一個自然而然的過程,童年階段也自有其獨特的生命價值,我們不能用成人的視角去理解和衡量,也不可用成人的思考去替代和包辦。孩子作為發(fā)展中的主體,應有自己的獨特個性,應有自己的選擇和自由。兒童是一個社會人,兒童觀也是一個社會建構(gòu)的結(jié)果。這里的社會人判斷包含著三層含義,即兒童是社會變遷進程中的兒童,是社會結(jié)構(gòu)的特定設置中的兒童,也是特定環(huán)境境遇中的兒童。人們的兒童觀,人們對兒童觀的研究都是一個隨著社會的變遷而變遷的過程,沒有永恒固定的兒童觀,總是特定歷史階段,特定階級的兒童觀。
【參考文獻】
[1](美)杜威.民主主義與教育[M].王承緒,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法)盧梭.愛彌兒(上卷)[M].李平漚,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3]包芝君.兒童成人化的現(xiàn)狀研究[J].教育探索,2012.
[4]海存福.盧梭的兒童觀對當前中國兒童教育的啟示[J].社科縱橫,2008(3).
[5]何毅,潘玉駒.拯救孩子的童年:兒童成人化現(xiàn)象研究[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基礎教育版),2008(9).
[6]王海英.20世紀中國兒童觀研究的反思[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