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魏晉南北朝時期談玄之風盛行,文人思想活躍,藝術蓬勃發(fā)展。本文以此為時代背景,從扇子與文人身份相契合、扇子與談玄和文人與扇面藝術三個方面論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文人與扇的密切關系。
【關鍵詞】魏晉南北朝;文人;扇
扇子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從考古資料推測,扇子的應用至少不晚于新石器時代,但有關圖像和實物的發(fā)現(xiàn)。古物遺品中年代最早的是湖北省馬山磚場一號戰(zhàn)國墓出土的短柄竹扇?!墩f文解字》中講到:“萐,萐莆,瑞草也,堯時生于庖廚,扇暑而涼?!鄙茸庸糯步小肮€”箑最早大約就是用萐莆葉做成的,后來用竹子做龍骨,所以改成了竹字頭。i在中國,幾千年來,扇子一直是人們拂暑納涼的密友,但是扇子的作用不斷擴大,從納涼、驅(qū)趕蚊蠅到儀仗用具,后來成為人們的隨身飾品,后來供人們審美雅玩,或收藏或題詩作畫或用于歌舞,或被人吟詠。于帝王來說,扇子是身份權威的象征;于女子來說,扇子可以障面以掩飾羞怯;于畫家來說,扇面則是揮毫潑墨的佳地;于魏晉南北朝的文人來說,扇子又意味著什么呢?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文化繁盛的時代。是漢字書法演變的重要階段,出現(xiàn)了一批卓越的書法家;文人大夫都積極參加到繪畫創(chuàng)作中,繪畫逐步成為獨立的藝術欣賞;各種文化臻于繁盛,文人大夫間的交流頻繁,談玄辯理,強調(diào)在論證問題時把握義理,反對執(zhí)著言、象,提出“得意忘言”、“寄言出意”的方法;以“辨名析理”為其思維形式,由是形成兩晉南北朝玄學的獨有特色。扇子與這文化繁榮時代的文人之間有著特殊的情感。
文學作品中的扇子始見于兩漢人的詩文作品,西漢人劉安的《淮南子》、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和東漢班固的《竹扇賦》中均有關于扇子的記載。魏晉南北朝時期扇子與文人的生活結(jié)合得更加緊密,出現(xiàn)了曹植的《九華扇賦》、傅玄《團扇賦》、蕭統(tǒng)《扇賦》、陸機《羽扇賦》和傅咸《扇賦》等文學作品。此類作品的大量出現(xiàn)從側(cè)面反映了魏晉南北朝時期文人與扇的密切聯(lián)系。
一、扇子與文人身份相契合
魏晉南北朝時期盛行的一種扇子叫“塵尾”,相傳唐人孫位所繪的《高逸圖》中,阮籍就是手執(zhí)塵尾的?!皦m尾”中“塵”字指一種大鹿,塵尾就是用這種動物的尾巴做成的,這種扇子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非常流行。
塵尾毛質(zhì)細膩柔軟,手柄的材質(zhì)或竹或木或玉,有的取自犀牛角,手執(zhí)這樣精致的扇子必然更顯儒雅高潔,頗得當時文人喜愛。東晉丞相王導在《塵尾銘》中講到:“道無常貴,所適性理,勿謂質(zhì)卑,御于君子。拂穢清暑,虛心以俟。” ii本來是普通的塵尾,在君子手中無論是浮塵還是納涼都有一種風流韻致。麈尾在清談的過程中還具有特殊的作用。清談通常采取主客問答的方式,“主”是主講人,“客”是問難者。麈尾是主講人身份的標志,特別是\"豎義\"的辯主,通常手執(zhí)塵尾以助風談,“客”一般是不拿麈尾的。
魏晉南北朝時期還有一種流行的扇子是蒲葵扇,是用蒲葵樹的葉子編成的,唐代方干在《題隱者居》一詩中寫道:“蒲葵細織團團扇”。因蒲葵葉與芭蕉葉類似,所以蒲葵扇也叫芭蕉扇?!叭舴敲滦居睿瑺幍闷芽麅r數(shù)高。”寫的便是謝安與蒲葵扇的一段故事?!稌x書·謝安傳》中記載,謝安風流倜儻,言行舉止常能引領風尚,鄉(xiāng)人從中宿帶了蒲葵扇五萬把,正愁掙不出回家的路費,謝安決定幫他一把,從那日起便手執(zhí)蒲葵,京城人紛紛效仿,掀起了一股蒲葵熱。文人于扇恰如今日明星代言一般,竟能夠引領潮流,傳為一段佳話。
《詩經(jīng)》中記載了很多人們手持鳥羽跳舞的情景,《陳風·宛秋》:“坎其擊鼓,宛丘之下。無冬無夏,值其鷺羽。”在很久以前,人們的使用的工具、玩物都來源于周圍的事物,扇子也不例外,人們用鳥的羽毛做成扇面來驅(qū)蟲避暑,也是跳舞時的裝飾。魏晉南北朝的羽扇有十羽八羽之分,后來成為比翼扇。晉稽含《伉儷詩》:“夏搖比翼扇,冬臥蛩蛩氈。”比翼扇成對出現(xiàn),以竹木做骨架,上糊以絹綢,象征性地在末端以羽毛點綴。正如蘇東坡在《念奴嬌·赤壁懷古》中講到“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贝颂幟鑼懗啾谝灰郏@羽扇必是已見證那驚心動魄的場面了。
也正是由于文人的喜愛和潮流的興起,原本普通的扇子也有了儒雅、高貴、風流的附加人文意義。據(jù)記載,“塵似鹿而大,其尾能避塵,群鹿隨塵而行,皆視其尾為準”,也就是說塵是群居動物,聽從領頭的塵尾巴的指揮,因此手執(zhí)塵尾也成了一種領袖、權威、地位的象征。“漢末三國,以迄六朝,凡高尚風雅之士,輕搖羽扇,助興清談,無間朝野,幾人手一柄?!眎ii
現(xiàn)在,人們在回憶起歷史的一幕幕時,還會想到這小小扇子握在文人手中竟是如此契合,也是必不可少之物?!犊粘怯嫛分校酌鞅厥鞘謭?zhí)羽扇,成竹在胸、指揮若定的氣質(zhì)頓時被烘托出來;扇子也成為古裝劇中的寵物,若缺了這一樣,這古風雅韻便已流失多半了。
二、扇子與談玄
這一時期的文人喜歡談玄,文學作品風流中自有一種怪誕,深刻中別有灑脫。手執(zhí)一扇成為魏晉南北朝時期談玄論道之士講學、清談時的一種風尚和標志,塵尾表現(xiàn)出來的清新飄逸的意境正與超然無物、瀟灑飄逸的玄學風格相符合,因此清談之時,文人雅士多喜用塵尾助興,也正是為此,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清談之士又被稱為“玉柄塵尾之流”。
東晉名士王蒙甚喜塵尾,談玄之際總會先舉起塵尾再高談闊論一番,臨終之時凝視手中塵尾,后來摯友劉惔將犀柄塵尾放入棺材,與其一同埋葬,以慰亡靈。塵尾逐漸成為了王公貴族、風流名士的徽章,頗具閑逸脫俗、高貴玄遠的氣度。西晉名士樂廣談玄風格為“辭約而旨達”。有人前來問樂廣什么是“旨不至”,他并沒有具體地講這句話到底是什么意思,有什么樣的深遠意義,而是用塵尾敲打了下桌子,問:“至不?”那人說“至”。樂廣舉起塵尾問:“若至,哪得去?”客人恍然大悟,欣然離去。雖言語甚少,但卻能旁敲側(cè)擊、點播透徹,塵尾在其中功不可沒,以這尋常物件就能令人茅塞頓開,也成為一段塵尾與名士的佳話。
《南齊書·王僧虔傳》中記載,南朝梁時,王僧虔教育子弟要多讀書、戒浮躁,便講:“汝開《老子》卷頭五尺許,未知輔嗣何所道,平叔何所說,馬、鄭何所異,《指例》何所明,而便盛于塵尾,自呼談士,此最險事?!睆拇硕卧捴形覀兛梢钥闯?,人們已經(jīng)將塵尾完全等同于談玄了。
三、文人與扇面藝術
精湛的扇面藝術彰顯了古代文人卓越的繪畫和書法才能,可稱是扇文化中濃墨重彩的一筆。魏晉南北朝時期文人們已經(jīng)有題扇畫扇之說了。據(jù)《歷代名畫記》記載,三國時漢桓帝賜予曹操一柄九華山,曹操為此做《九華扇賦》,他曾讓楊修在此扇上作畫,但是楊修不小心滴了一滴墨水,他馬上靈機應變將其畫成一只蒼蠅,固有“誤點成蠅”一說?!稌x書·王羲之傳》中也講到王羲之在蕺山遇到一位賣六角竹扇的“老姥”,他在扇上題字后扇子竟可以賣到“百文”,人們爭相購買。現(xiàn)在浙江紹興蕺山南邊的“題扇橋”相傳是王羲之題字之處,可見魏晉時期文人喜在扇上題詩作畫,人們也都歡迎和接受這一做法。據(jù)《南史·何戢傳》中記載,南朝宋孝武帝曾賞賜何戢一把“蟬雀扇”,扇上的蟬雀圖是當時的著名畫家顧景秀畫的,時賢皆嘆其巧絕。由此看出,魏晉南北朝時期書法興盛,扇上題詩作文成為一種時尚,至今不衰。
南朝人王融,對柳惲的詩歌情有獨鐘,經(jīng)常將其作品寫在齋壁上或白團扇上。在扇子上書寫詩文一般和在紙上行文作畫沒有大的區(qū)別,但是也有的文人追求趣味,別出心裁,利用扇面的特點發(fā)揮想象,弄個迷魂陣來讓人玩味一番,梁簡文帝就在紗扇上題字成為《紗扇銘》,字卻是按照某種順序列在符號周圍,需思考一番才能明白其所指。
扇面藝術的發(fā)展也見證了魏晉南北朝時期書法與文學真正的自覺交融,這時期,人們開始將題寫內(nèi)容的文學性同藝術性相融合,書寫內(nèi)容的文學色彩加重,并且在扇面上發(fā)揮必定帶有藝術性的考量。
結(jié) 語
正如宗白華所言:“漢末魏晉六朝是中國政治上最混亂、社會上最痛苦的時代,然而卻是精神上極自由、極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濃于熱情的一個時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藝術精神的一個時代?!边@小小的扇子正是恰如其分地出現(xiàn)了在這段歷史中,幫助文人表達思想、傳達情感,見證了這個轟轟烈烈的時代。
注釋:
i 楊琳.中國古代的扇子[J].文化學刊,2007(1).
ii 戴燕.玄意幽遠——魏晉思想、文化與人生[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
iii 郭婭.中國的扇子文化[J].湖北大學學報,2001(5).
【參考文獻】
[1]位岡義人.扇子的歷史[J].中國美術館,2010(6).
[2]楊祥民.對莊申先生《扇子與中國文化》一書的探討[J].裝飾,2010(10).
[3]楊祥民.趣談古代扇子的功用[J].文史雜志,2010(6).
[4]黎戈.扇子與扇子名人[J].中國社會導刊,2007(23).
[5]楊琳.中國古代的扇子[J].文化學刊,2007(1).
[6]戴燕.玄意幽遠——魏晉思想、文化與人生[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
[7]郭婭.中國的扇子文化[J].湖北大學學報,20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