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漢承秦制”是秦漢社會相繼的經(jīng)典概括,但西漢除了承繼秦代的法律制度,更多的還在于發(fā)展。秦漢時期的法律制度已十分完備,從商鞅變法到秦始皇“萬事皆決于法”,“以法為教,以吏為師”,從漢初的廢除秦代苛法而“約法三章”,到蕭何制定漢律九章,加上韓信的《軍法》、張蒼的《章程》、叔孫通的《朝議》,再到后來漢武帝命張湯制定的《越宮律》、趙禹制定的《朝律》,形成了完整的法律體系。
【關鍵詞】秦王朝;西漢王朝;法律制度;律令
一、秦代的法律制度的全面建立
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以秦律為基礎,參照六國法律,制定了通行全境的法律制度。從睡虎地出土的竹簡可以看出,秦代法律大體有四種形式:(1)法律條文。其種類有:《田律》、《廄苑律》、《倉律》、《金布律》、《軍爵律》、《置吏律》、《除吏律》等近三十種,包括政治、經(jīng)濟、軍事等各個方面。這些法律是由國家統(tǒng)一頒布的,是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成文法。(2)對法律條文的解釋。統(tǒng)一之前,秦國行政機構已設立專管法律的官吏,負責向其他官吏和人民咨詢法律,并將咨詢問答的內(nèi)容寫在一尺六寸長的“符”上。符的左片交給咨詢者,右片放在官府封存?zhèn)洳?。?)地方政權發(fā)布的文告。秦政府規(guī)定,郡一級政權可以依據(jù)朝廷法令制定本地區(qū)相應的法令和文件,作為國家法令的一種補充。(4)有關判決程序的規(guī)定與證明。這是由朝廷統(tǒng)一發(fā)布的類似后來行政法和訴訟法的有關法令。
秦王朝的法律具有以下三個特點:
第一,鮮明的階級性,維護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和封建專制制度。秦律把商鞅變法以來的土地私有制用法律的形式確定下來,凡破壞或侵犯土地私有制和私有財產(chǎn)者,要以“盜賊”論處。秦律還規(guī)定:“受田”之民,要按“受田之數(shù)”征收賦稅,強迫農(nóng)民交納田賦。還要按照規(guī)定服徭役。不能按期繳納稅賦或服徭役的,要受到嚴厲的懲罰。
第二,法網(wǎng)嚴密,條目繁雜。秦律幾乎對人民生活的一舉一動均作出明文規(guī)定,進行嚴格限制,甚至治罪?!安竭^六尺者,有罰”,“敢有挾書者,族”,“誹謗者族”,“有敢偶語者,棄市”。甚至連穿鞋都作規(guī)定,致使百姓“毋敢履錦履”。這些無端的限制和懲治,形成“赭者塞路,囹圄成市”。 秦統(tǒng)治者認為只有用重刑才能杜絕犯罪。
第三,堅持“緣法而治” 的傳統(tǒng)。法令一經(jīng)公布,包括國君在內(nèi),任何人不得更改?!俄n非子》中有記載秦昭王不因百姓殺牲為自己生病祈禱而循私情的故事。國君帶頭執(zhí)法,故“秦民皆趨令”,秦始皇繼承了祖宗的傳統(tǒng),堅持“緣法而治”。二世時期用更加嚴酷的刑法,帶來的后果是秦王朝的迅速滅亡。
二、西漢初期對秦代法律的繼承
劉邦入關中時曾“約法三章”,西漢建立以后,為適應新形勢的需要,丞相蕭何參考秦代法律,制定了《九章律》,包括“盜、賊、囚、捕、雜、具、興、廄、戶”律。此后的統(tǒng)治者不斷地對《九章律》中沿襲下來的秦的苛法加以汰除,如高帝時蕭何“除參夷,連坐之罪”,即廢除族刑和連坐之法?;莸鬯哪辏ㄇ?91年)又“除挾書律”。高后元年(前187年)再次重申“除三族罪、妖言令”。文帝元年(前179年)“盡除收帑相坐律令”。文帝十三年(公元前167年)下令“除肉刑”,將黥、劓、刖左右趾等肉刑分別改為笞三百、五百。景帝元年(前156年)又將笞五百改為笞三百,笞三百改為笞二百。之后又將笞三百為二百,笞二百為一百,同時還規(guī)定,“笞長五尺,其本大一寸。其竹也,末薄半寸,皆平其節(jié)。當笞者笞臀,毋得更人”。由于漢初的法制“禁罔疏闊”,所以在惠帝和呂后時期“刑罰用稀”,至文帝時,更是“刑罰大省,至于斷獄四百”。雖然漢初“約法省禁”的記載與實際執(zhí)行的情況有一定距離,但與秦的嚴刑苛法相比,畢竟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刑罰,這對于穩(wěn)定社會秩序起到了促進作用。
三、漢武帝時期以后法律制度的完備和發(fā)展
封建法制的強化和完善西漢建立之初,基于“無為而治”的統(tǒng)治思想,在法律上實行“約法省禁”的政策。隨著經(jīng)濟的恢復和發(fā)展,到漢武帝時,客觀形勢要求統(tǒng)治者必須進一步強化和完善封建法制,以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在這種情況下,漢武帝時期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修改和制定法律的工作。
武帝一改文景時期的寬緩刑法,務求嚴刑峻法。據(jù)史書記載,在張湯和趙禹二人的主修之下,西漢的法律“律令凡三百五十九章,大辟四百九條,千八百八十二事,死罪決事比萬三千四百七十二事。文書盈于幾閣,典者不能遍睹”。
西漢中后期的法律制度,大致包括四方面形式:一是律。律是漢代法律的主要形式,這是一種比較穩(wěn)定的法律形式,晉朝杜預在《律序》中說:“律以正罪名”。除繼承漢初《九章律》的內(nèi)容以外,還制定了《越宮律》、《朝律》、《上計律》、《左官律》、《尚方律》等等。另外,相坐法、沉命法等也屬于“律”的范疇。二是令。董仲舒在其《春秋繁露》中竭力宣揚天子受命于天,認為“刑者君之所以罰也”。基于這種理論,皇帝發(fā)布的詔令便自然而然地成為封建法律的重要形式了。成文法如與在位皇帝的詔令發(fā)生抵觸,則以皇帝的詔令為準。漢代“令”的數(shù)量相當多,自高祖劉邦制定以來,至成帝時已達一百多萬字。其內(nèi)容涉及到政治、經(jīng)濟、軍事、文化、社會生活等各個方面,成為當時人們生活中的主要行為規(guī)范。三是科??剖且?guī)定犯罪與刑罰的另一種法律形式,多是關于人們?nèi)绾巫鳛榈囊?guī)范,類似于現(xiàn)代的行政法規(guī)和民事法規(guī)?!翱啤逼鹪从跐h初,“高祖受命,蕭何創(chuàng)制,大臣有寧告之科,合于致憂之義”;到漢武帝時,“科”的內(nèi)容又有增加,“武帝軍役數(shù)興,豪杰犯禁,奸吏弄法,故重首匿之科”。四是比。又稱“決事比”,就是以典型案例作為判決的標準。高祖時即規(guī)定,凡廷尉不能決斷的案件,應當附上所應比附的律令條文,上奏皇帝。至武帝時,“死罪決事比萬三千四百七十二事”。由于諸比之間互相矛盾,處罰也輕重不一,以至奸猾之吏借機徇私枉法。
除以上四種法律形式外,漢武帝時還出現(xiàn)一種特別的法律形式,就是“春秋決獄”。所謂“春秋決獄”,就是將《春秋》一書中的“微言大義”作為判斷案件的根據(jù)。這種決獄標準的出現(xiàn),是因為漢武帝將儒學作為統(tǒng)治思想,而《春秋》正是儒家經(jīng)典的《五經(jīng)》之一。用《春秋》的精神和內(nèi)容作為審判的依據(jù),這就把儒家的經(jīng)典當成了法律。其次,由于武帝時制定的法律條文相當繁雜。而用《春秋》中表達得并不十分明確的觀念來斷獄,便可以拋開繁瑣的法律條文和客觀事實,根據(jù)需要作出各種解釋。這樣,“春秋決獄”可以給統(tǒng)治者和執(zhí)法者帶來更大的方便,甚至可以不受律令的限制,自然便很快盛行起來。漢武帝曾要求他的兒子學好《公羊春秋》,以便將來作為處理國事的根據(jù)?;实廴绱颂岢?,各級官吏自然就積極奉行起來了?!按呵餂Q獄”這種以儒家思想為審判依據(jù)的特殊的法律形式不但對兩漢法律產(chǎn)生了直接的影響,而且對以后兩千年的中國古代封建法制也有深遠的影響。
【參考文獻】
[1]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59.
[2]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2.
[3]范曄.后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5.
[4]李昉.太平御覽[M].北京:中華書局,2011.
[5]呂思勉.秦漢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6]林劍鳴.秦史稿[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