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一代有一代之文學,小說作為眾多文學的后起之秀,在文學領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小說之所以能夠形象生動的反映世界、表達情感,主要在于小說語言的特點上。本文主要從精準性、通俗性和變異性三方面來簡述小說語體的特征。
【關鍵詞】小說;語體;特征
著名國學大師王國維在其《宋元戲曲史?序》中說到“一代有一代之文學”,除了漢代的賦,南北朝的駢文,唐詩,宋詞,元曲之外,還有明清時期的小說。何謂小說,根據(jù)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從語體角度上看,對小說的界定要求很嚴密。如陳勇正在其論文中給小說的定義:“小說是在文藝語境類型決定下產(chǎn)生的一種語言功能變體,是在文藝語境中形成的,運用與該語境相適應的語言手段,以敘述和描寫為主并結合抒情、議論和說明等方式來反映生活世界的一種以審美為主要目的的言語功能變體集合。” ①這種從語體角度對小說的界定可以稱之為小說語體。這里可以看出,小說在語體系統(tǒng)中從屬于文藝語體,并且以其語言風格的多樣性區(qū)別于其他語體形式。
既然小說是以一種語言功能變體,它就離不開語言這一符號形式,并通過語言來敘述、描寫以塑造具有反映生活世界的審美形象。所以,小說與語言之間存在著微妙的聯(lián)系,小說語體的特征也主要是通過對語言的運用表現(xiàn)出來的。以下主要從精準性、通俗性、和變異性三大方面對小說語體的特征進行論述。
一、精準性
小說這一文學藝術主要是以語言作為其功能手段的,其語體具有精準性的特征。這里所說的精準性特征有別于科學領域中所嚴格要求的、在邏輯意義上要求的精準性。小說語體的精準性是指,作家以精要、準確的語言塑造既定的藝術形象。這種語言已超越語言符號本身所包含的固有的意義,語義的指向跨越了字、詞、句的能指范圍,直接通向與描述對象相適應、與語言環(huán)境相吻合的創(chuàng)作者的所指之地。文學領域中的小說語言,并非是科學領域里直接指向外部世界的外指向語言,而是作家根據(jù)所要描述的人物形象的性格、身份、背景等內在因素,經(jīng)過字斟句酌得出來的內指向的語言,也就是修辭學中所說的藝術語言。
二、通俗性
在眾多的文學形式中,小說文學是與大眾關系最為密切的文學形式,這主要是因為小說創(chuàng)作的主要目的之一,是通過塑造某種藝術形象來反映生活世界,以表達或滿足一種普遍的情感、愿望等。小說創(chuàng)作只有運用人們喜聞樂見的通俗的形式,塑造出老幼通的人物形象,才能夠吸引更多的讀者,深受廣大民眾的喜愛。所以在小說文學日趨大眾化的情況下,小說語體的通俗性特征越來越突顯。
小說語體的通俗性特征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方面,在形式上小說語體趨于口語化??谡Z化的語言多為人們的日常用語,在字、詞、句上的使用非常靈活,在塑造便于讀者理解、接受的藝術形象方面具有很大的優(yōu)勢。另一方面,在內容上小說語體趨于生活化。雖然小說是通過虛構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節(jié)來表達某種情感愿望的,但是小說中的人物、故事、場景等都是創(chuàng)作者對現(xiàn)實的加工再造,在現(xiàn)實世界中可以找到各種原型。
三、變異性
除了精準性和通俗性外,小說語體的另一大特征就是變異性。小說語體根據(jù)時代的不同、人們理論觀念的發(fā)展變化而不斷更新變化。小說作為人們反映生活世界的主要藝術手段之一,小說所反映的內容根據(jù)人們不同的藝術追求而不斷發(fā)生變化,其變化往往是通過改變語言的使用來實現(xiàn)的,其中深刻蘊含著對小說語言觀念的改變。以下主要從語言觀的變異和敘述觀的變異兩方面分析小說語體的變異性特征。
(一)語言觀的變異
這里所說的語言觀的變異主要是指,由語言“工具論”到語言“本體論”的轉變。語言工具論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已被學界的學者們所信奉,他們普遍認為語言只是“表達思恕、交流信息的‘工具’,語言不過是創(chuàng)作的副產(chǎn)品,是作者與作品之問的被動式媒介,小說語言的選擇只不過是工具性的選擇,而不是小說存在方式的選擇?!闭Z言工具論雖然肯定了“語言是人類的最重要的交際工具”,但是語言作為文學的載體只屬于文學形式層面,它所起的作用僅是表達生活和情感的內容,本身并沒有任何價值可言,其在文學中的地位完全是由其所要表達或承載的內容所決定。
到了八十年到以后,在西方“語言學轉向”思潮的影響下,我國的小說語言觀才開始由“工具論”逐漸轉向“本體論”。在這一轉變過程中,雖然各個流派對語言“本體論”的觀點不盡一致,但是他們都認識到了語言“工具論”的缺陷并對其進行批判。
(二)敘述觀的變異
在西方“語言學轉向”思潮的推動下,不僅小說語言觀在轉變,小說的敘述觀也隨著變化——由“有我”的敘述轉為“無我”的敘述。這里所說的“有我”與“無我”是從王國維先生“有我之境”和“無我之境”的境界理論借鑒過來的。王國維先生認為,“有我之境”即是“以我觀物”,把“我”觀物時的情感賦予外物,使“物皆著我色彩”;“無我之境”即為“以物觀物”,“我”以平靜淡雅的心境觀物,因物生情,達到“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的境界。王國維先生“兩我”的詩學境界理論同樣可以移植于小說的敘述上來,這里在描述上稍作變化,可以稱之為“有我”的敘述和“無我”的敘述。
在小說語體的敘述里,所謂“有我”的敘述就是指創(chuàng)作者在塑造藝術形象時,以自身的情感賦予敘述對象,使小說帶有作家主觀的情感色彩,這樣創(chuàng)作者便成為作品的主宰者,作品反映的也只是作家的影子;而“無我”的敘述則是指作家在塑造藝術形象時,不是以主觀情感去擺布形象的塑造,而是以“我”為物的的身份來敘述,這樣作品不再是作家的影子,而是形象之真、藝術之真。
小說語體敘述觀的變異主要是通過小說敘述人語言的運用來反映出來的。在“語言學轉向”之前,小說敘述人語言比較單一,無論是以第一人稱還是以第三人稱敘述,敘述語言多數(shù)都是以作家為敘述人,敘述語反映的是創(chuàng)作者的聲音,作品表達的是作家自己的情感。直到“語言學轉向”以后,在小說語言觀變化的影響下,小說敘述人語言才實現(xiàn)“從激情敘述到冷敘述”的轉變,即由“創(chuàng)作主體情感投入式敘述、主體與對象情感交融式敘述” ②轉變?yōu)閿⑹鋈撕腿宋锏幕旌吓c融合的“雙聲話語” ③。
四、結語
小說語體在語言的運用上主要表現(xiàn)出精準性、通俗性和變異性三大特征。小說語體的精準性要求作家運用精要、準確的,符合人物性格特征的語言來塑造藝術性形象,它區(qū)別于具有嚴格要求的科學語言,更講究對藝術語言的運用。而小說語言的通俗性主要是從小說的功能角度來說的。小說創(chuàng)作的目的在于通過塑造形象來反映現(xiàn)實世界、表達情感。小說大眾化的發(fā)展趨勢要求小說語言通俗、易懂。小說語言的變異性主要表現(xiàn)在在語言觀和敘述觀的變異上:語言觀實現(xiàn)從“工具論”到“本體論”的轉變,敘述觀則是從“有我”的敘述到“無我”的敘述。對小說語體特點的分析有利于推動小說語言的進一步探索。
注釋:
①③陳勇正.論小說語言的特征[D].云南師范大學,2005.
②肖莉.語言學轉向背景下的小說敘述語言變異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8.
【參考文獻】
[1]陳勇正.論小說語言的特征[D].云南師范大學,2005.
[2]肖莉.語言學轉向背景下的小說敘述語言變異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8.
[3]黃子平.得意莫忘言[A].關于“文學語言學”的研究筆記之一,199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