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文教師要有豐富的詞匯量,與其他學科教師相比,語文教師應是一本“活字典”。沒有比學生提出專業(yè)問題,而自己一知半解,只能支支吾吾更加令人難堪了。
【關(guān)鍵詞】課堂教學;效率;人格;思想;技藝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進一步深化,題海戰(zhàn)術(shù)漸漸成為過去,如何充分利用好一節(jié)課45分鐘的時間,也就是說怎樣提高課堂效率,成了擺在一線教師面前亟待深思的問題。具體到語文教學來說,課文知識內(nèi)容老化使學生產(chǎn)生隔膜和疏離,社會不良風氣侵蝕讓學生厭學情緒日益增加,這些因素都會嚴重影響教學效率。作為一名普通教師而言,改變社會和他人很難,從自身做起比較容易,我們應該正視自己,充分發(fā)揮在課堂教學中的主導作用,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學效率。
一、人格與效率
教學先做人,構(gòu)建新型教育模式下的教師人格,提高課堂效率。教師的人格首先體現(xiàn)在道德層面上。馮友蘭先生在《新原人》中曾說:“人生有四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人境界?!弊匀痪辰缰匾暆M足自己的個人欲望,看見好吃的、好玩的、好用的,不惜一切也要弄到手,無所顧忌;功利境界則稍有進步,為了獲得更大的利益,可以暫時克制自己的欲望,但還是以自我為主,重功利而輕道德。想吃好穿好本身并無可非議,謀求更大的利益也是人的本性,問題是在追求自身利益的時候,還需要把“道義”這兩個字放在心間。這便是道德境界。至于先義而后利,把道德修養(yǎng)當作本身的一部分,做到天人合一,那更是一種理想境界。作為一名教師,面對涉世未深的學生,應該多重視道德層面,至少做一個達到道德境界的人。
教師的人格美還表現(xiàn)在教師的服飾穿戴,一舉一動上。不修邊幅,胡子幾天不刮,穿著短褲背心,提拉著拖鞋溜溜達達走進教室,這樣的形象很難得到同學們的認同;做事拖沓,丟三落四,作業(yè)不能按時改完,卷紙還沒發(fā)給學生幾張就不翼而飛,這也很容易引起學生的反感;言語粗俗,出口成臟,對學生的潛移默化更是糟糕。至于擺闊顯富,一身珠光寶氣,或者穿著妖艷綺麗,過于暴露,把教師等同于服裝模特,絕不會讓學生賞心悅目,只會帶歪學生的注意力,自然影響教學效率的提高。
二、思想和效率
敏銳的思想如利劍,是斬斷應試教育模式束縛的最佳武器。語文屬于人文科學,它不僅僅是學幾個字詞,背幾篇作文所能概括的。語文學科與其他學科最大的不同之處就在于它的思想性和人文性,“除了能給人以知識、能力外,還具有思想道德教育,情感熏陶,培養(yǎng)性格、意志和審美觀念等功能”。(引自黃品泉《試論錢夢龍的“人格總體論”及語言教學觀》《語文教學論壇》1990年第6期)從語文教學的目標來講,語文教學的目標是多元的,不僅有知識、能力、智力方面的目標,而且有認識、教育、非智力因素方面的目標。語文教師如果只能教給學生字詞句篇,只能讓學生背誦文學常識,實在是不合格的,語文教師之所以是語文教師,他在學生心目中,更應該是精神上的指路者和導師。
要做學生精神上的指路者和導師,教師自己必須眼界開闊,善于接受新知識,思想開放,對人生和社會有敏銳和清醒的認識,也就是說,教師應該能夠同時扮演詩人和哲學家的角色。當今社會是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各種東西鋪天蓋地而來,魚龍混雜、泥沙俱下。作為教師如何應對呢?閉上眼睛或者視而不見,這種遇見變故把腦袋插進沙地里的鴕鳥心態(tài)固不可取,不加分析地全盤接受,把自己變成一個各種雜燴堆放一地的垃圾場也不見得高明。魏書生老師的做法就很值得我們深思,他在班上讓學生訂閱了很多科學雜志,很受孩子們的歡迎。設(shè)想一下,魏書生老師如果板起臉,不管三七二十一,只要是課外書一概沒收,結(jié)果如何?或者不加選擇,學生訂閱了很多時尚雜志、八卦周刊,結(jié)果又如何?
教師的教學思想的保守有時直接反映在課堂教學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這樣的現(xiàn)象,教授安徒生《皇帝的新裝》一課時,教師只是簡單地把中心思想歸納于諷刺皇帝的昏庸上,稍微深層次一點的東西只字不提,不敢越教學參考書雷池一步。事實上,安徒生之所以是世界級的文學大師,《皇帝的新裝》這篇童話超越時間和地域的限制,數(shù)百年來入選各國語文教材,其立意之深遠,思想之深邃,遠遠不只是諷刺皇帝的昏庸。我們的語文教學應受教育模式的影響,不管學生的需求,也不管課文的本意,只管追求一成不變的標準答案,這實在是令人無奈。語文教學要發(fā)展,就不能停留在只教幾個應考的知識點上,應開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讓學生大膽質(zhì)疑提問,從佳作中汲取營養(yǎng),多方位理解。
教學模式的僵化也嚴重地影響著課堂教學的深入開展。比如學習小說《楊修之死》,學生拿到課文以后本是興致勃勃,覺得這篇出自《三國演義》的故事很有意思,個別對三國故事有興趣的學生只怕還能聯(lián)系看過的資料,說出幾點頗有水平的意見。但是教師一上課,味道就變了,先死記文學常識,再照本宣科地介紹幾句時代背景,然后進行人物分析,這么幾斧子下來,故事被肢解的七零八落,學生自然是興味索然。
三、技藝與效率
打鐵還要自身硬,教學手段的強化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重要途徑?!八e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莊子》)。一個小水洼可以漂起幾片枯葉,一片湖泊可以養(yǎng)活魚蝦,而要給萬噸巨輪提供縱橫馳騁的舞臺,一定要是廣闊的海洋。教師的知識儲備不足,教學中必然捉襟見肘,很難做到得心應手。要想給別人一杯水,自己要先有一桶水才行。教師必須擴大自己的知識儲備,提高自己的業(yè)務水平,也只有這樣,才能受到學生們的歡迎,甚至成為學生崇拜的偶像。有時候,這種崇拜甚至可以成為學生學習的強大動力。
語文教師必須具備較強的朗讀能力,無論什么文體,語文教師讀起來,應是字正腔圓,優(yōu)美動聽。如果是富有激情的散文或者詩歌,教師的朗讀就應該有一種打動人心的力量。梁啟超先生在北大演講《中國韻文里的表現(xiàn)情感》,講到他最喜歡的《桃花扇》里“高皇帝在九天,不管……”那一段,悲從中來,竟痛哭流涕,掏出手巾拭淚,不能自已;講到杜甫“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又于涕泗交流中張口大笑了。當年聽過演講的人,除了受到強烈的感動外,不少人從那時對于中國文學產(chǎn)生了強烈的愛好。
語文教師要有豐富的詞匯量,與其他學科教師相比,語文教師應是一本“活字典”。沒有比學生提出專業(yè)問題,而自己一知半解,只能支支吾吾更加令人難堪了。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