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要改變長期存在的語文教學方法單一的現(xiàn)狀,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必須在語文教學中,強化學生的閱讀。這就需要教師采取多種方法,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為學生創(chuàng)造條件,提供閱讀平臺,不斷擴大學生的閱讀視野,豐富學生的知識面。同時,閱讀還必須與寫作緊密結合,以讀促寫,讀寫結合,在寫作中提高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不斷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yǎng)。
【關鍵詞】閱讀;寫作;積極性;自主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長期以來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學生只為考試而培養(yǎng),教課內(nèi)容只為試題而講解,教師不愿多講,學生更是厭學,究其原因,教法單一,內(nèi)容枯燥。在當前新課改的前提下,改革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就成為擺在我們語文教師面前的重大課題。我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初探:
一、鼓勵學生多讀書,放手讓學生閱讀
語文,是一門語言學科,而語言是情感和知識的載體。如果語文教學離開了語言體驗、語言學習,即使再美再好,也無異于水中望月,不切實際。那么如何提高對語言、文章的理解、體會能力呢?解決的方法就是多讀書。同時一個人語文水平的高低主要取決于其閱讀,表達能力,而當今語文教學對培養(yǎng)這兩種能力收效甚微。要提高學生的閱讀寫作能力僅靠教材是絕對不行的。必須增大閱讀量,以讀促寫,讀寫結合,拓展學生的文化視野,以此來增強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于是我堅持開卷有益的原則,不拘泥于那幾本教材,讀武俠可以,讀漫畫也可以。這樣有助于拓寬學生的知識面,豐富學生的思想。壓縮講讀課文,每周兩節(jié)閱讀課盡量讓學生接觸各種書籍,以活躍學生的思想,使學生在讀書中學會思考,學會獨立,學會創(chuàng)造。
二、加強學生實踐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能力
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實踐的主體和自我發(fā)展的主體。作為教師,我們應本著“教”為“學”服務的觀點,引導學生學習,想方設法培養(yǎng)他們的自學能力,讓他們主動去學習,帶著興趣去學習,讓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而不是在老師、父母的督促之下被動地去完成學習任務。在教學過程中,要加強學生自主的語文實踐活動,引導他們在實踐中主動的獲取知識,形成能力。
首先,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在主動探索的過程中體驗到學習的樂趣和成功的喜悅,增強創(chuàng)新意識。如教學《三峽》一文時,為了讓學生能深刻理解文章內(nèi)容,領會酈道元所描繪的三峽美景,可讓學生分小組自學,通過讀課文,查資料,小組內(nèi)討論,小組之間體會交流,學生們探索出了作者寫作此文的方法和文章的內(nèi)涵,提高了學習興趣。
其次,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方法,讓學生學會自主、合作的學習,創(chuàng)造性學習,如葉圣陶所說:“大凡傳授技能、技巧,講說一遍,指點一番只是個開始,而不是終結,要待技能、技巧在授教的人身上生根,習慣成自然,再也不會離譜走樣,那才是終結?!睂W且掌握了方法,還必須經(jīng)過長期嚴格的訓練,才能逐步形成自學能力。事實證明,自學能力強的學生,思維能力都比較強,思維能力好,學習的主動性就高。
三、閱讀指導,提高語文學習的積極性
第一,每次集中閱讀前,學生先自擬一份提綱,對閱讀目的、方法做到心中有數(shù),重視讀前的準備工作。讓學生帶著問題來,解決問題去,學會用研究的眼光去讀書。閱讀結束后,每人再提交一份讀書報告,核心是本次閱讀書目的主要收獲,發(fā)現(xiàn)的問題及自己的見解和主張等。猶如讀書心得,記錄下每次讀書的真實感受,每周一次評選,讓他們找出不足,在相互切磋中得到提高。
第二,通過舉辦讀書研討會,優(yōu)秀摘抄展覽,演講比賽等活動,讓學生體會到讀書的樂趣。定期開展辯論會,就教學中的問題和學生普遍關心的熱點問題展開辯論。利用課前五分鐘演講等形式充分調(diào)動學生“說“的積極性。讓他們談見聞,講故事,訴感受,發(fā)議論,辨事理……從我說起,從身邊小事說起,逐步擴大到家事,國事,天下事,讓他們張嘴即能說,出口成文章。
四、閱讀教學,保持適度模糊
學生閱讀是學生自己的事情,教師不能越俎代庖。不應該用自己對課文的深加工來替代學生對閱讀的艱苦求索。學生閱讀是從模糊狀態(tài)中獲得獨特認識和體驗的過程,教師不應將知識點從文章整體中分離出來進行剖析。教師應該引導學生按照“閱讀,感物,體情”或“尋疑,問難,明理”的順序展開閱讀。使學生通過反復閱讀從整體上體會、領悟文章的內(nèi)涵所在,從而激發(fā)學習興趣。所以,我主張“閱讀時保持適度模糊”,把主動權轉交給學生,使閱讀課真正回到其文學欣賞和閱讀理解的本性。
五、改革作文教學
(一)把握寫作狀態(tài),激發(fā)寫作興趣。長期以來,作文教學有一個誤區(qū),總是研究如何提高作文的“教法”,而不太注重學生的寫作狀態(tài)。我們要讓學生處在一種自由寫作的狀態(tài),減少限制和束縛,發(fā)揮他們最大的潛能而不是說假話,實實在在的說真話。一篇作文只限制大背景,題目隨學生起,而且有話則長,無話則短,學生感興趣的題材可以多寫上幾頁紙,感受不深的題材寫上一頁半就可以停筆了。只要學生喜歡,教師不會否定他的看法,不會限制他的思維。這樣,學生的作文觀念變得比較自由,他們常常會想到“文章也可以這樣寫”,從而激發(fā)寫作興趣。
(二)調(diào)整作文評定手段。首先,強調(diào)“量“的積累。眾所周知,知識在于積累,能力來自實踐,沒有相當數(shù)量的寫作積累,就沒有寫作質(zhì)量的普遍提高。為此,我規(guī)定學生每周練筆不少于兩篇,每篇具備一定的量,學生只要按時完成規(guī)定的練習量,就可以獲得100分。在此基礎上每超額一篇,加10分,反之則減10分。這種做法對于學習好的學生是一種鼓勵,對于學習較差的學生也是一種較大的鞭策。其次,放寬“質(zhì)”的評價。作文教學中常見這樣的現(xiàn)象,同一篇文章,不同的人來打分,會出現(xiàn)較大的差異。因此,我主張作文的好壞大家說了算。采取小組民主評議的方法,只要能按基本要求完成作文,就可以得100分。對大家公認的好文章,實行加分獎勵,對表現(xiàn)較差的文章實行減分警告。
多種新教學手段的實施,激發(fā)了學生語文學習的積極性,從而保證了語文素質(zhì)的全面提高。今后,還要認真鉆研,不斷完善語文教學改革,進一步探索、實施素質(zhì)教育。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