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初中語文教材中,有部分文章的篇幅比較長,而這些課文又是容納知識點和常識點的重點篇章。如何來教授學生學習這類科目,一些教師特別是年輕教師頗感困惑,時間花多了,影響其他課程的進度,且也不見得效果好。那么教學這類課程該如何進行呢?筆者在此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經(jīng)驗,提出此拙見,以供同行參考。
【關鍵詞】長課短教;明確思路;教學方法;循序漸進
【中圖分類號】G633.41 【文獻標識碼】A
長課短教,簡單的理解就是用相對較少的教學時間去組織對篇幅較長的課文的學習,并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長課”和“短教”如果分開來講的話,這在我們的教學中似乎顯得很平常,但若將這一“長”和一“短”結合起來,就有難度了。那么,到底怎樣才能夠做到長課短教,并且教好呢?下面我以法國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課》這篇課文的教學思路為例,具體談一下自己的做法和一些想法。
課前我讓學生先預習這篇課文,感知課文內(nèi)容,初步完成對字詞的學習,為課堂教學奠定基礎,我的教學流程大致如下:
一、明確文體,掌握特點
初中階段的學生對小說這種文體并不陌生了,因此學生完全可以在教師的有序安排下明確并掌握以下內(nèi)容:1.小說是以塑造人物形象為中心,通過故事情節(jié)的敘述和環(huán)境的描寫來反映社會生活的一種文體。正如該文就是通過相關背景的敘述,一些次要人物的陪襯來體現(xiàn)韓麥爾先生這一高大形象的;2.小說的基本特點有:能夠多方面、細致地刻畫人物性格,具有較為完整生動的故事情節(jié),可以描寫具體可感的環(huán)境。本文就是借助線索人物小弗朗士的見聞和感受,以教室為主要活動場所而展開故事情節(jié)的;3.小說的情節(jié)發(fā)展可分為開端、發(fā)展、高潮、結局,學生并不難找出各階段的情節(jié)發(fā)展,進而結合具體的故事情節(jié)和環(huán)境的映襯,把握人物形象。由此類推,其他文體也可以以基礎的文體特點為切入點。
二、中間切入,上掛下連
不少結構縝密的文章,文中都巧妙地運用了承上啟下的過渡段。過渡段是文章中前后緊密連接的紐帶,它不但能把文章的內(nèi)容緊密地聯(lián)系起來,而且基本上能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對于這類文章,我們可以從過渡段入手,上掛下連,展開分析。就如本文寫:“小弗朗士遲到了,本來想今天也會和往常一樣,開始上課的時候,教室一定會先有一陣喧鬧。那樣的話,他就可以趁亂悄悄溜到自己的座位上去。但是,出乎意料的是:今日的課堂不像往常那樣喧鬧,而是十分安靜。今天的老師居然也和往常不同,老師雖然挾著大戒尺,但是沒有落下來,老師居然也不批評……”以今日的課堂和往日印象中的課堂的區(qū)別之大,繼而照應了上文的為什么法國的德克薩斯會有普魯士士兵操練,鎮(zhèn)公所的布告欄為什么會有人圍觀……從而進一步展開故事情節(jié)——原來今天是個特別的日子、特別的人、特別的一堂法語課。
三、循序漸進,指導學習
學習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也就是說要遵循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的規(guī)律。在長課短教中尤其應注意這一學習規(guī)律。因此,我首先請學生簡要敘述故事情節(jié),這便于學生理清文章的結構和從整體上把握課文內(nèi)容,然后再找出人物活動的具體環(huán)境,包括自然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了解這些內(nèi)容有助于學生更深刻、全面地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和小說所要反映的主題。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圍繞這篇小說塑造的主要人物形象——小弗郎士和韓麥爾先生展開學習探究。教師指導學生從人物形象的塑造(人物描寫)、概括人物性格特征、梳理人物思想情感變化入手,進而把握人物形象,理解小說的主題思想。經(jīng)驗告訴我們:能把握人物形象,基本上就可以說是學懂了一篇小說了。
四、抓住細節(jié),小中見大
怎樣才能抓住文章的細節(jié)?我以為,要達到這一點,更多的來自于教師的悟性和靈氣,來自于教師對文本的深刻的洞察力。技能技巧之類的學習雖然管用,但是收效甚微,不是每個學生都能把握,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熟練把握和應用的。不過,以我個人粗淺的經(jīng)驗來看,文章的細節(jié)也并非鏡花水月,只要我們善于做個有心人,善于研究探索,也并非那么難以把握。如《最后一課》文中的“普魯士士兵練操”、“先生穿戴特莊重”、“鎮(zhèn)上的人來聽課”等細節(jié),只要結合相關內(nèi)容做進一步分析,把握了這些細節(jié),就不難明白這最后一課的特殊性。體會了對韓麥爾老師的語言、動作、神態(tài)的細節(jié)描寫,就能讀懂韓老師是多么地熱愛自己的祖國,熱愛祖國的語言,熱愛自己的工作,熱愛自己的學生,自然也能看出他對侵略者的無比痛恨了,這樣也就不難體會文章的主旨了。
五、檢測反饋,查漏補缺
雖然我們一直強調(diào)要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不搞題海戰(zhàn)術。但是,在還是以中考、高考成績?yōu)橹笓]棒、一考定乾坤的今天,這一點還是必須的。本環(huán)節(jié)的設計主要是為了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效果,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自學能力的不同分別采用學生自主反饋和教師設計檢測題等方法進行檢測反饋,以便及時查缺補漏。我認為,最有效的鞏固方式仍是問題式,學生在解答過程中對課文又進行了再學習、再創(chuàng)新。
當然,長課短教的途徑和方法還有很多。比如,我們可以根據(jù)課文的特點,從課文內(nèi)容和寫作特點等方面選擇其中一個作為重點目標組織教學,進行專題學習,促使學生專項提高。還可以采用時下流行的問題教學模式,針對學練重點,開門見山,有的放矢。
總之,教學有法,但無定法。只要我們多思考、肯研究,總能找到適合自己和學生的好方法。無論我們采用怎樣的教學設計和教學方法,都是為了學生的提升與發(fā)展,那么請記住:與其說教給學生文字,不如說教給學生思想;與其說教給學生知識,不如說教給學生德性與智慧。因此,我們一定要從學生的視角來解讀文本,努力做到長文短教,短時高效,努力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編輯:李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