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文能力的培養(yǎng)并非一朝一夕就有成效的,需要教師在長期的教學中堅持不懈地努力,點點滴滴地引導。讓學生通過閱讀、背誦課文積累一定數量的書面語言,逐漸學會用這些書面語言表達自己心里想說的話;鼓勵學生多看課外書,從名篇佳作中積累語言量越大,表達起來就會越得心應手。這樣的訓練,既能提高學生獨立習作的能力,又能讓學生養(yǎng)成觀察、積累的良好學習習慣。
【關鍵詞】小學生;作文教學;注意問題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作文是一項創(chuàng)造性的綜合訓練,它既可以考查學生遣詞造句、布局謀篇、運用語言表情達意的能力,又可以衡量學生對生活現(xiàn)象的認識和理解水平。但我們山區(qū)的許多孩子害怕作文,根本不知道如何去寫好作文。他們害怕作文的原因主要是閱讀量少,與外界的接觸少,心中覺得沒有什么可寫的。針對這一現(xiàn)狀,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應該思考怎樣來提高我們孩子的作文能力,在教學中應該注意哪些問題。
一、寫作是一種復雜的思維過程,必須注意學生寫作前和寫作中的思維訓練
作文過程中,總是先有思維而后有文字。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文字不可不講究,但形成文字前的思維訓練也不可不重視。以往的寫作教學,往往重文字生成的結果而輕文字生成前思維啟動階段的訓練,這可能是寫作教學中的一個“盲點”。在學生寫作前階段,應該而且可以采取一些方法使學生出現(xiàn)類似“人來瘋”的情緒,誘導其產生寫作的愿望和動機,出現(xiàn)寫作的情緒和感受,這就是寫作前的思維“熱身”或者感情“激發(fā)”或者外國人所說的“大腦風暴”,有了這“熱身”或“激發(fā)”或“風暴”,就有可能使學生出現(xiàn)寫作的思維熱點,然后在比較自然的心理狀態(tài)下形成情緒的宣泄。只有這種自然的而不是強求的文章,才能夠比較好地反映學生的思想感情。只有在這種經常不斷的思維訓練中,才有可能幫助學生在大腦中逐步完成從思維到文字的轉化機制。
二、作文訓練不能急于求成,要求學生在草稿上下功夫
學生作文喜歡一錘定音,草稿寫完即作文完成,不愿認真修改,有的學生甚至把作文寫好后,看都不看一眼,就上交給老師,敷衍了事,造成作文水平提高不快。對此,我把指導作文的主要力量放在評改學生的作文草稿上。為了培養(yǎng)他們自改作文的習慣和能力,我一是向他們介紹古人名家錘字煉句的故事,講述好文章不是寫出來的而是改出來的道理,提高他們認真修改草稿的自覺性;二是具體指導,提高他們鑒賞和修改文章的能力。作文命題后,根據題目的難易,我只簡單地提示題目的要求范圍、可寫哪些材料、注意點和指定交文章的時間,就讓學生回去寫?;蛴^察,或搜集素材,或構思、打腹稿,寫草稿,從不讓學生在一節(jié)兩節(jié)課內完成一篇作文。給學生留有充足的時間,養(yǎng)成他們認真作文的良好習慣。作文草稿交上來后,我先粗略地看一遍,好、中、差各選一篇,在課堂上評改。然后讓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方法,自改作文,寫得不好的還要重寫。最后謄清上交的作文,教師再認真批改、講評。第二次講評,著重表揚改后有進步的同學。這樣,教師雖然辛苦,卻是十分必要的。因為這種加強作文指導的做法,更加貼近學生作文。
三、教學中注意鼓勵學生說真話,表真情
“為有源頭活水來。”生活是寫作的源泉,大自然是孩子最好的老師。有源頭才有活水,生活就是作文之源,生活即作文,作文即生活。要讓學生有話可說,有事可寫,有感可發(fā),就需要學生的作文反映他們的真實生活,表達他們的真情實感,體現(xiàn)童真童趣。首先要引導學生從生活中提煉素材,捕捉生活中的感人情景,積累豐富的生活素材,讓學生懂得作文就是用筆描繪生活,要引導學生勇于去體驗生活,在生活中去發(fā)現(xiàn),去探究。真實的情感最能打動人心,真實的感受是學生寫作的第一手材料,既豐富了學生的內心體驗,又提高了學生的認知水平,能使學生把自己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盡情地釋放出來。例如,學生在勞動課上通過參加勞動,親身經歷了勞動的辛苦和勞動場面的熱火朝天后,我安排了一篇寫勞動課的作文,學生就能把在勞動中看到的、聽到的、做到的、想到的、體會到的情景描寫得十分真實、生動、感人,就能把勞動的激烈場面寫得真實具體。星期天,學生參加了家里的收割麥子的勞動后,有些學生就把他們的勞動經歷和感受寫進作文里,有寫勞動辛苦的,有寫生活不易、感恩父母的,那字里行間流露出的真情實感,著實讓人感動。讓人覺得孩子們突然長大了,懂事了。如果不是親身經歷了、感受了,寫出真情實感是不切實際的。因此,要堅持作文與生活相結合,作文與做人相結合,防止無病呻吟,胡編亂造,假情假意,說空話,說大話。
四、要做到內容和形式統(tǒng)一
無論什么文章,必須先考慮內容,而后再研究怎樣表達,文章的質量首先決定于內容,其次才是它的表現(xiàn)形式,是內容決定形式,而不是形式決定內容。當然,形式對內容有重大影響,因此,不能只求內容而不顧形式。內容千變萬化,因而形式也不能拘泥于一格。世界上的事物內容,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表達方式也絕沒有兩篇完全相同的文章。因此,作文教學應強調從內容入手。對小學生目前作文實際中的模仿現(xiàn)象,我們不能簡單地否定,從模仿到創(chuàng)造,也有科學性,只是模仿應當具有作者自己的特點。這里強調的是從內容入手,這是個認識問題?,F(xiàn)在有的小學生一想到要寫作文就想別人是怎么寫的,而不考慮生活中的情形是怎樣的,久而久之,就會養(yǎng)成對周圍的人和事不觀察、不分析,對生活缺乏關注,甚至對參加一些有益活動表現(xiàn)出淡漠,作文時隨意拼湊,這種現(xiàn)象值得引起教師們足夠的重視。
當然作文能力的培養(yǎng)并非一朝一夕就有成效的,需要教師在長期的教學中堅持不懈地努力,點點滴滴地引導。讓學生通過閱讀、背誦課文積累一定數量的書面語言,逐漸學會用這些書面語言表達自己心里想說的話;鼓勵學生多看課外書,從名篇佳作中積累語言量越大,表達起來就會越得心應手。這樣的訓練,既能提高學生獨立習作的能力,又能讓學生養(yǎng)成觀察、積累的良好學習習慣。讓我們的孩子不要害怕作文,讓他們都悄悄地愛上它。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