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學習,關(guān)鍵在于轉(zhuǎn)變觀念,關(guān)鍵在于養(yǎng)成學習語文的好習慣,在于把語文學習變成一種生活習慣。
一、閱讀的習慣
學好語文首先要養(yǎng)成勤于閱讀的習慣。廣泛閱讀好文章,可以增加知識,深化思想,陶冶情操。古今中外的語言大師大都有愛好閱讀的習慣,像魯迅,因此他的雜文獨領(lǐng)風騷。冰心、葉文玲、于漪幼小時便癡迷于閱讀,優(yōu)秀的詩文猶如甘露瓊漿,滋養(yǎng)了她們的心靈,豐富了她們的語言。
一次語文課旁聽,有位學生朗讀了自己的習作,她以形象優(yōu)美的詩意語言把所有在場的老師和學生帶到了另一種境界,真是“語驚四座”。她說,她特別喜歡閱讀,除了愛讀詩詞、散文、小說、隨筆外,尤其愛看時文雜志。閱讀已經(jīng)成了她生活中的一種習慣。閱讀是不能帶有功利性的,不能為考試去閱讀。就像人們常說的,一心渴望成績、追求成績,成績卻了無蹤影;甘于平淡,認真做好每個細節(jié),成績卻不期而至。閱讀一旦形成習慣,不僅有利于語文素質(zhì)的提高,還會深化思想,陶冶情操,甚至會使學生終生受益。
二、預習的習慣
1.充分認識課前預習的重要性
做好課前預習,可以使我們掌握學習的主動權(quán),做學習的主人。預習使我們對即將學習的內(nèi)容能有個基本的了解,知道自己有哪些問題弄不明白,主要精力應(yīng)集中在解決哪些問題上,等到上課聽講時就能心中有數(shù),集中攻克疑點難點。此外,做好課前預習,還可以培養(yǎng)我們的自學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學好語文要靠自己努力,要靠自己去探究、發(fā)現(xiàn),要用自己的智慧和科學的學習方法去主動求知、創(chuàng)造性地學習。只有這樣做,我們才能享受到學習語文的快樂,在語文學習的天地里遨游。
2.弄清為何和怎樣預習
首先要學會使用工具書。對于課文中自己不認識不理解的字詞,我們要查閱字典等常用工具書,做好正音解詞工作,這是學好課文的第一步,也是學好課文的最起碼要求。此外,要了解作者、作品的背景。要對其人其事有一個大概的了解,同時還要弄清楚課文的寫作背景。唯有這樣,同學們才能在老師的指導下,理解課文,掌握課文。
三、積累的習慣
語文積累首先是字和詞的積累,要認識足夠多的字詞,把每一課學到的生字生詞都記住,準確掌握字詞的意義和用法。若缺少字詞的積累,寫個文章錯別字滿篇,讓人產(chǎn)生歧義,甚至鬧出笑話,這樣豈能說是學好了語文?我建議的做法是:每天記幾個字詞,雖然不多,但長期堅持下來,數(shù)目就可觀了。
記得我在讀高中的時候,老師在黑板一角搞了個“一日一成語,一周一句名言警句”。這對我影響很大。后來我當老師時,受此啟發(fā),每節(jié)課進行常規(guī)檢查三分鐘,讓學生站上講臺,字、詞、句各說上兩個,上臺的學生提前準備,臺下的學生要記錄,一學期下來,學生的積累本寫得滿滿的,我也從中記住了不少成語和名言警句,收益匪淺。
四、獨立思考的習慣
思考是從問題開始的。因此,引起思考的最好辦法就是多問幾個為什么。其次,要善于分析綜合。分析就是深入到文章的內(nèi)部分解剖析,將各部分的個別特征區(qū)分開來;并加以比較和鑒別,從而對學習的內(nèi)容有深刻的了解和認識。綜合則是在分析的基礎(chǔ)上把各部分聯(lián)系起來加以認識從而把握整體。并且,培養(yǎng)獨立思考習慣要克服不良的思維定勢,防止思想的僵化。善于從固有的思路中跳出來,變換角度去思考,往往會有新的思想。
五、練筆的習慣
練筆的最好方法就是寫日記,有話則長,無話則短,實在沒有什么寫的,就記上“今天沒什么可寫”。關(guān)鍵在于堅持,要養(yǎng)成練筆的習慣。
最好而且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寫“學習日記”,學生把當天在校所學的知識在晚上寫日記時作一個小結(jié),對當天學習情況做個回顧或過濾,重點記下當天所學的難點、疑點,這樣既保持了“練筆”的持續(xù)性,又同時兼顧了功課的復習,并且,在日后的空暇時間里也可以隨時翻看自己的學習日記,以檢查自己當時所記的疑難是否已順利解決。
要做到練筆收到成效,不僅要持之以恒,而且也要善于向別人學習,善于總結(jié)。俗話說“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只要在學習中“勤練、多學、多思”,就一定能夠把文章寫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