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09-0188-02
一、課堂教學評價的目標和思路
評價目標:構建“快樂、自主、互動、高效的課堂”。
評價思路:以“有效的教,促進高效的學”的理念為指導,通過“自學、實踐、交流、合作、反思、改進、提高”的實踐策略,提高教師設計、實施、評價、反思教學的能力。努力探索常態(tài)教學條件下,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勇氣,張揚學生的個性,奠定學生的自信,實現三維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有效教學方式和策略。
二、課堂教學評價的原則
完整的高效課堂評價可以概括為“二二六”評價原則,促進“兩個發(fā)展”,落實“兩個轉變”,體現“六個維度”。
1.促進“兩個發(fā)展”是關鍵。在發(fā)展理念上,一是要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發(fā)展。表現在學習目標上,不僅要促進知識與技能目標的實現,還要促進學生發(fā)展性目標(正確的學習態(tài)度、積極的情感體驗、正確的價值觀培養(yǎng))的形成;表現在教學過程上,要通過有效的教學策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促進學生更有效地學習。二是要促進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通過課堂評價對教師教學進行問題診斷,調整教學方案,改進教學思路,優(yōu)化教學策略。
2.落實“兩個轉變”是重點。就是在發(fā)展過程中,一是要由原來關注教師的“教”轉變到關注學生的“學”。在課堂上要重點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學習過程和學習方式;二是從關注“具體的教材教法的研究”轉變到“關注有效的學法指導的研究”。
3.體現“六個維度”是根本。
(1)自主的程度:查看的指標是各學習小組學生參與的人數和次數是多少,參與的質量高不高。
(2)合作的效度:問題有沒有合作價值?合作要達到的目標是什么?問題有沒有必要通過合作來解決?是不是假合作?合作有沒有彼此的參與和任務的分工?學習是否高效?
(3)探究的深度:是否有探究價值,是否達到深層次的情感體驗,是否掌握了解決問題的方法,是否有新發(fā)現、新創(chuàng)造、新生成。
(4)拓展的寬度:知識本身是一個系統(tǒng),要從整體上來看待,將每堂課所學的支離破碎的知識串起來回到它的上位系統(tǒng),以形成同類知識的系統(tǒng)性、整體性。
(5)互動的溫度:重點是展示與點評環(huán)節(jié)。高效課堂對展示的原則要求是:展示的層次性、展示的問題性、展示的互動性、展示的生成性。從互動性的角度講,是指高效課堂上學生展示的形式,不是簡單地由原來的教師在臺上講換成現在的由學生在臺上講。教學的本質是交往,是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過程。所以展示應體現這種生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其中點評是很好的互動方式。教師點評和生生互評都應該盡可能使用激勵性的手段來做好評價,表揚優(yōu)點,委婉指出不足,為每個學生創(chuàng)設“想說、敢說、能說、會說”的安全心理環(huán)境。這是溝通的能力,是情感的需要。
(6)生成的高度:沒有預設的課堂是不負責任的課堂,而沒有生成的課堂是不精彩的課堂。在高效課堂上講究兩種生成的方式,一是預設的生成,二是課堂即時性的生成。
三、課堂教學評價的方式
評價方式就總體而言,有質性評價和量性評價之別。在傳統(tǒng)課堂教學中,往往突出強調量性評價而忽略了質性評價。與之恰恰相反,新課程的評價特別強調的是質性統(tǒng)整。
1.自我評價。學生自我評價的過程實際上就是自我認識、自我教育的過程。在學生缺乏自我評價方式方法的前提下,教師要幫助學生設定好自評標準或明確自評項目、內容。
2.生生互評。一般以對子檢查或“對學”者互查為主。
3.達標測評。這種評價在導學案中設計時,要注意體現變式練習和層次性設計,可以從“基礎達標”、“能力提升”、“拓展延伸”、“實際運用”等幾個模塊設計,以給每一位學生提供自助餐式練習。在做題要求上千萬不要搞“一刀切”。
⑴對教學的評價并不僅僅局限于專門性的測驗,還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做好調查記錄,隨時調整學習策略,及時進行反饋評價。
⑵如果進行達標性的反饋檢查,也并非只有測試、做練習題這種單一的紙筆訓練方式。
4.開放性作業(yè)。可以分為由教師設計和學生自主設計兩種情況。這兩種情況都是圍繞著課堂活動主題內容安排設計的,比較適合于研究性學習或者綜合實踐活動。這些作業(yè)比起紙質作業(yè)來講,更具有實際意義,而且達到學以致用。
5.自主式作業(yè)。通常是對于學生興趣比較濃厚的內容,教師可以更多地發(fā)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權,把作業(yè)設計的權利還給學生。
6.自主反思性評價。其對象包括學生和教師。在設計導學案時,必須留有一定的空白,指導學生對本課時學習內容、學習活動進行總結反思。
⑴可提示學生:
①想一想:本課學習了哪些內容,主要探究了哪些問題“學習中存在的問題是什么?”
②寫一寫:通過本課學習得到哪些啟示,還有哪些疑問?
③問一問:可以在組內進行當堂交流,或者在課后請教老師、咨詢同學。
⑵學生自我反思主要體現在:問題反思、經驗反思、方法反思、學習行為反思、感悟反思等方面。反思切忌面面俱到,而又“面面不到”,切忌泛泛而談,要突出主題。教師要指導學生具有問題意識,從問題切入,反思經驗,反思錯誤,反思方法,反思感悟。
⑶對于教師來講,反思是教師專業(yè)化成長的重要途徑。教師的專業(yè)成長的三條基本途徑是專業(yè)引領、同伴互助、教學反思。
⑷教師的教學反思是個大的課題,就高效課堂主要可從以下四個方面著手:是否對教材進行了創(chuàng)造性的使用?教學中是否有非常精彩的環(huán)節(jié)?學生是否有獨到的見解?導學案設計是否有不足之處?寫教學反思要“短、平、快”,切忌拖沓冗長,說正確的廢話。
四、課堂教學評價的操作辦法
評價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每位學生的發(fā)展,評價的方式方法有很多,需要明確的是,無論哪種評價辦法,都必須以能促進學生發(fā)展為根本目的。否則,這種評價就有可能成為學生發(fā)展的消極力量。
1.對導學案使用評價。可以分別從課前、課中、課后三個階段進行評價。
2.小組綜合性評價。評價時間可以體現堂堂評、日日評、周周評、月月評;評價對象上可以體現對組員的評價、對小組的評價,也可以評價教師;評價內容可以評價課堂上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每一個專項;評價的主體可以是教師評價,可以是學生自評,可以是生生互評。
⑴這些評價最終要產生價值,評選出最佳小組長、組員、記錄員、協(xié)調員、評價員、監(jiān)督員、質疑之星、展示之星、自學之星、對子幫扶之星、合作之星等等。
⑵課堂評價具有階段性、針對性、層次性、靈活性等特征。不同階段,評價的重心應有所不同,有所側重。
3.激勵性評價。教師要善于運用激勵性評價來激發(fā)學生學習的內驅力。但同時也要避免虛情假意、流于形式的“滿堂夸”。教師在課堂上的作用,很大程度上表現為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
4.即時性評價。具有評價及時、方式靈活、操作簡練、針對性強、形式多樣等特點。即時性評價可以通過語言評價、動作評價、表情評價等來全面展示這種評價的獨特魅力。
5.紅黃綠牌評價。是指學生在進行獨學、對學、群學、達標測評或者討論研究問題時,學生的學習進程達到一定程度所傳遞給教師的一種信號標識,方便教師把握課堂學習進程。具體操作辦法是:紅黃綠牌可以用某種簡易材料做成一個三角形三色座牌放置在學生跟前。紅色表示“完成”,黃色表示“疑問”,綠色表示“正在進行”。
6.任務報到站。這種評價方式可以作為對各小組完成課堂某個環(huán)節(jié)學習任務的時間先后和完成質量的評價。通常教師可以將“任務報到站”以表格形式繪制在黑板的一側。任務報到站重點考查評價整個小組。
評價不能是為了評價而評價,評價就是要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主動意識、創(chuàng)造意識,使每一位學生實現全面發(fā)展、自由發(fā)展、個性發(fā)展。
五、課堂教學評價的主要內容
著眼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等教學目標的達成進行考核。
1.教學思想是否符合現代教學論原則,教學雙邊活動是否充分調動全體學生的認識過程、情感過程和意志過程,以促進每個學生掌握知識、提高能力、完善人格。
2.教學目的與要求以及教學內容的確定是否有利于全體學生比較系統(tǒng)地掌握最佳知識結構,即那些最基本、最具有代表性的概念、法則、公式和思想組成的知識系統(tǒng),并且是按照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能被學生接受、理解、難易適度的知識系統(tǒng)。
3.教學過程的設計是否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技能的形成、潛能的開發(fā)和提高;是否通過獲得知識和應用知識兩種途徑培養(yǎng)和形成學生良好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以及動手操作和語言表達能力。
4.教學手段是否與時俱進,是否與教學內容的需要相協(xié)調。
5.教學方法是否符合素質教育和新課程改革的要求。
6.在課堂教學中是否既突出“面向每一個學生,面向學生的每個方面”,又兼顧因材施教。
7.課堂教學是否較好地體現了認知結構、教材結構、教學結構三者和諧一致的整體關系。
8.學生在求知的全過程中,興趣、情感、信念、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投入的質量與程度如何,發(fā)展趨向是否有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