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詩歌教學是中職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內(nèi)容,如何發(fā)揮詩歌教學的有效性,可從朗讀、個性化解讀、寫作鏈接等三個方面入手。
【關鍵詞】詩歌 教學
【中圖分類號】I2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09-0047-02
詩歌是一種用凝煉的語言,集中反映生活的文學形式,它具有豐富的想象和情感。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等職業(yè)教育課程改革語文新教材中,詩歌部分占有一定的比例??梢姡姼杞虒W歷來是閱讀教學的重點。職校學生在初中階段也有這方面的學習,已能感受其中的語言美、意境美。到了中職教育階段,如果教師還只是枯燥地講解和乏味地分析,則會使學生與詩歌的距離越來越遠。詩歌教學該以何種方式才能發(fā)揮最大的課堂實效,是我們語文教學值得關注的重要內(nèi)容。審視今天詩歌教學現(xiàn)狀,我認為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一、朗讀
讀一直是詩歌教學非常重要的方法。誦讀是詩詞教學的重中之重,是詩歌鑒賞的基礎。讀能讓學生理解文意,感受作者情感,體會詩詞所描繪的意境。詩詞教學如果能卓有成效地進行多種形式的誦讀訓練,教給學生養(yǎng)成誦讀的方法和技巧,就可以說完成了教學任務的一半。
1.朗讀的方法和技巧
①讀準字音。課前可讓學生給多音字或生字詞查字典注音,要求在熟讀熟記其讀音時記住它的不同用法。如李白《將進酒》中的“千金散金還復來”中的“還”應讀“huán”,意為“返回”,“將進酒,杯莫?!敝械摹皩ⅰ弊謶x“qiāng”,意為“請”。蘇軾《赤壁懷古》中的“雄姿英發(fā)”中的“發(fā)”讀“fā”,意為“勃發(fā)”,“早生華發(fā)”中的“發(fā)”應讀“fà”,意為“頭發(fā)”,等等。
②讀準節(jié)奏和重音。詩歌的節(jié)奏感強,抒情色彩比較濃,讀出節(jié)奏,讀好重音,顯得尤為關鍵。
以《雨巷》為例:像/夢中/飄過/一枝/丁香地,我身旁/飄過/這女郎;她/靜靜地/遠了,/遠了,到了/顏圯的/籬墻,走進/這雨巷。節(jié)奏的劃分,有的是按章節(jié)劃分的,有的是按意義劃分的,依內(nèi)容而定;重音的確定,是根據(jù)詩歌所要表達的意境而定的,如毛澤東《沁園春·長沙》中的“立”“看”“紅”“碧”等富有表現(xiàn)力的動詞、形容詞。朗讀時,一方面語音要加重,另一方面在重音之前或之后有適當?shù)耐nD,這樣,重音的表達效果就更加鮮明。
③讀出語氣。要讀出意境和感情來,還要注意詞的風格。柳永的《雨霖鈴》是一首婉約詞,清麗柔婉,感情基調(diào)悲戚低沉,朗讀時就要讀出這種“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的婉約風格來。蘇軾詞的風格豪放,用詞大氣,意境開闊,朗讀《赤壁懷古》時就要讀出這種“大江東去”的豪放風格。
2.朗讀的形式
朗讀形式紛繁多樣,每種形式的朗讀都有自己的功能和適用范圍。因此,教師要精心設計朗讀訓練過程,合理選用每一環(huán)節(jié)讀的形式,以此活躍課堂氣氛,培養(yǎng)語感,增強理解能力,提高欣賞水平。
①聽錄音朗讀。一些課文配有朗讀錄音,當學生缺乏朗讀訓練基礎,或?qū)φZ氣語調(diào)把握不是很到位,或課文難度較大朗讀要求較高時,就可以用錄音朗讀,要求學生注意生字詞的讀音和朗讀節(jié)奏。學生通過模仿提高朗讀能力,同時也加深了對文本的理解。
②個別朗讀??梢约訌妼W生獨立活動因素,并通過個別朗讀指導,對全班起啟發(fā)和指導作用。
③美讀。要求讀準字音、節(jié)奏、語調(diào)和感情,并把握朗讀的速度,從而達到聲情并茂的程度。
④整體朗讀。要求讀得整齊而有氣勢,使學生能相互帶動,相互促進。
二、個性化解讀
《語文課程新標準》明確提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減少對學生束縛,鼓勵學生發(fā)表獨立的見解”。詩歌教學的不確定性,文學作品的多元解讀,留給學生很大的想象空間。這就要求教師更多的關注學生,不能自個兒一味地評點詞句,而是通過開放性問題激發(fā)學生的思維,讓學生用心靈一點點地去勾勒作品的意境。例如教學《赤壁懷古》可以這樣提問:蘇軾為什么對赤壁情有獨鐘?在景仰周瑜的背后蘊涵著詞人怎樣的情感?又如教學《聲聲慢》時讓學生思考:梧桐細雨在一起通常象征什么?請學生運用想象的語言來描繪“黃昏時,梧桐細雨”的畫面,等等。這些開放性的教學設計,讓學生的思維高度活躍,由課文生發(fā)出許多精彩的見解,這無疑對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文本,乃至體悟詩歌的鑒賞方法都有很大的益處。
不能否認,我們有些老師還不敢放開課堂,甚至是信奉權威的解讀,難以讓學生自由地表達個性化領悟。我看到這樣一個情景:
老師指導學生朗讀朱熹的《水口行舟》:昨夜扁舟雨一蓑/滿江風浪夜如何/今朝試卷孤蓬看/依舊青山綠樹多。接著老師問道:詩人描繪的畫面中,蘊涵著什么樣的人生哲理?問題一出,學生一陣騷動,他們互相交流品評。一個膽大的學生回答說:“這哲理就是,人生道路不可能一帆風順,我們經(jīng)歷了風雨,就能享受到成功的樂趣?!蓖瑢W們報以熱烈的掌聲。但沒想到老師卻說:“不對,權威的答案是,風雨總是暫時的,風浪總會平息,青山綠水是永恒的,一切美好的事物的生命力終究不可遏止?!崩蠋煹脑捳Z一出,教室里頓時安靜了,學生若有所思地點了點頭。
老師借助權威的答案鎮(zhèn)住了學生,學生也就失去了對課堂的熱情。
尊重學生的個性化解讀,呵護學生的個性體悟,就是尊重鮮活的生命。詩詞鑒賞要立足于文本,但又不能滿足于文本。我們的語文教學要引導學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礎上,就文本質(zhì)疑,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調(diào)動學生合作探究的積極性,真正落實“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教育理念,學生即使“曲解”也未嘗不可,只要能引導學生讀出真實的自己,讀出心靈的悸動,那也應該是一個美麗的錯誤。
三、鏈接寫作
古人說得好:“勞于讀書,逸于作文?!遍喿x是寫作的基礎,讀詩,是厚實文化底蘊的重要途徑。學生如果只會積淀文化,體味詩意而不會把所學過的詩歌鏈接到習作中,鏈接到思想表達和情感抒發(fā)中,就不能彰顯新的詩意,也就不算讀活了詩。
1.引用詩句
寫作中如能指導學生恰當引用一些詩句,就可以厚重語言,提升文章的語言品位。
〔學生習作片斷〕菲菲喜歡春天,她說,“日出江花紅似火”的景色,能不讓人心醉嗎?看那桃花笑看春風,看那“不知細葉誰裁出”的柳葉兒,看那“似曾相識燕歸來”,看那彩蝶戀著百花……這春天真是一個夢幻般的季節(jié),它的色彩是任何高明的畫家都無法描繪的。她又說,一年之計在于春,春天孕育著生機,孕育著希望,萬事萬物都在春天復蘇,要不,又怎么會把人生中最美的青春年華比作春呢?
這段文字生動形象有文彩,主要原因就是恰如其分引用了不少詩句。
2.化用詩句
著名央視主持人水均益有一次談到環(huán)保話題時說:“呵護我們的青山綠水,愛護我們的云雀白鶴。要知道,如果到了‘千山鳥飛絕’的時候,那么也就離‘萬徑人蹤滅’不遠了。”個性品讀與化用詩句,可以讓語言韻味悠長。一學生寫道:“曾經(jīng)滄海也是水,除卻巫山亦是云,我成不了大樹,就去做一棵小樹,也為大地裝點綠色;成不了大海,我就做一條小溪,也為人們報曉春天的消息?!蔽覀兙褪且龑W生大膽用個性化的語言,增強句子的意蘊。
3.化用意境
化用意境,既能進一步品味與內(nèi)化詩歌意蘊,又能讓人感受文化氣息與濃重的詩意。
如教學柳永的《雨霖鈴》,老師要求學生化用詞中的意象意境,用自己的語言描述一個送別場景或自己經(jīng)歷過的惜別事件,表達自己的情感。
〔學生習作片斷〕車快開了,我們似有道不盡的離別意。同窗二載,給我們留下了太多的美好記憶。天空何罪,彌漫了離愁;清風何過,溢滿了苦水,良辰美景不再,無處話凄涼。多情不如無情好,何不將那一腔哀傷,換來明日淡然。
這里,學生化用了詩中感傷意境,表達對摯友的依戀。如此化用,文章的情感表達深沉含蓄,彰顯了詩意質(zhì)感。
課堂是情感交流、知識對話的平臺。詩歌教學的課堂應倡導多種形式的朗讀、個性化解讀與鏈接寫作。學生如果能配合老師在這三方面下一番功夫,那么語文詩歌教學定會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