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西方人的眼中,日本和中國同屬于亞洲,是近鄰,但實際上,日本留學生到中國以后,雖然會有些許熟悉感,但更多的卻是陌生感。日本留學生在中國可能遭遇的不適因素有:一是生活習慣不同,包括食、住、行等方面;二是社會環(huán)境有異;三是語言學習方面的困難;四是心理層面的不適應。文章提出針對他們可能不適應的方面,學校盡可能提供針對性的教學、管理等,以吸引更多的日本學生到中國學習。
關鍵詞: 日本來華留學生 不適因素 對策
在西方人眼中,日本和中國同屬于東方、亞洲,日本人和中國人同是黃種人。據說在太平洋戰(zhàn)爭時期,美國人從外貌上就區(qū)分不開敵方日本人和盟友中國人。的確,不論是國家所處的地理位置,還是人的外貌,日本與中國都有許多相似、相近之處。不僅如此,因為日本從六、七世紀開始,就通過大量派出遣唐使(前期為遣隋使)、留學生、留學僧來到中國學習文化和技術,至今日本還保留下了很多中國文明。日文的書寫是由假名和漢字組成的,并且越是艱深的學術著作使用漢字的頻率就越高,即便是假名也是根據漢字的偏旁部首簡化而成的?!墩撜Z》、《詩經》等經典中的片段眾多優(yōu)秀的唐詩,一直以來都被選入日本學生的國語課本。日本的國服——和服,是由中國唐朝的服裝演化而來的。日本人日常使用的榻榻米等也都可以從中國找到原型。但實際上,日本與中國有著很大的差異。日語雖然借助漢字表記,但語法卻完全不同。中國的作品雖然進入日本的國語課本,但日本人卻是用自己發(fā)明的獨特方法來誦讀的。日本的和服、榻榻米等,在中國基本已不再使用。
日本留學生來到中國的時候,雖然會有些許熟悉感,但更多的卻是陌生感。根據經費來源的不同,來華的日本留學生大致可分為三種類型:(1)自費生;(2)中國政府獎學金生;(3)交換生和派遣生。這些學生雖然年齡、受教育程度、留學目的等不盡相同,但在中國的留學生活均面臨諸多不適應,下面就日本來華留學生可能遭遇的不適因素作分析。
一、不適因素分析
1.生活習慣
生活習慣不同,是每一個出國留學的人首先會遇到的難題。就日本來華留學生而言,他們在食、住、行等方面都可能會有諸多不適,尤其在飲食方面。
從食的方面來看,日本人習慣吃生食、冷食,要求食物清淡不油膩,這是由他們在本國從小養(yǎng)成的習慣所決定的。日本大部分國土靠海,漁業(yè)發(fā)達,每天都有大量新鮮的水產上市,為了盡可能地品嘗到這些水產品的原味,生食是他們常常采用的一種方式。生魚片就是他們非常喜愛的一道料理,在用魚、蝦做成的壽司里常常用的也是未經烹煮過的魚肉和蝦肉。其他如御好燒(すき焼き),雖然肉、菜都是鍋里燒制的,但在吃的時候,日本人喜歡在碗里打一個生雞蛋,蘸著吃。除了生食之外,冷食也已經成了日本人的習慣。即使在過新年這個一年中最冷的時候,日本人自家準備的慶祝大餐也全是從冰箱里拿出來的冷食,據說這是自古傳下來的習俗。家庭主婦忙活了一年,過新年的時候也有權利休息幾天,所以過新年之前就提早預備下了豐富的食物,新年那幾天是不起火的。也許正是因為喜歡生食和冷食,日本人習慣吃清淡的菜肴,過油、過辣、過咸的食物都是他們避諱的。日本人還習慣喝冷水,每家自來水龍頭里流出來的水是可以直接飲用的,所以通常只在需要喝茶、沏咖啡的時候,才用一個小水壺燒一點熱水。到日本的小飯館吃飯,即使是冬天,服務員端上來的通常都是冰水,如果你問她要熱水,她會很奇怪。日本人喜歡吃餃子,不過通常是煎餃;日本人也喜歡吃春卷,不過這是當菜的。
正因為日本人在飲食習慣上與中國人有著明顯的不同,習慣了日本生活的留學生在中國就會感到諸多不適。剛開始接觸中國菜還有新鮮感,很快就很容易會因為過于油膩或過于辛辣而引發(fā)腸胃方面的問題。冷水雖然可以從超市里買到,但留學生宿舍里大多沒有配置冰箱,買回來的礦泉水也無法再降溫,這在夏天尤其會讓留學生感到不便。
除去飲食習慣不同而造成的不適,還有食品安全方面的問題讓留學生頗為擔心。日本人喜歡生食,又經歷過歷史上幾次血的教訓,所以非常注重食品安全衛(wèi)生。而中國禽流感的爆發(fā)、三聚氰胺事件、瘦肉精問題等都讓日本人繃緊了神經,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日本留學生的信心。而這又不是哪一個學校、哪一個部門在短期能夠迅速解決的問題。
從行的方面來看,日本的交通是左行,即車輛、行人都靠左邊行駛,和我們右行的規(guī)定正好相反。所以日本留學生剛到中國的時候,過馬路,不知該看哪一邊。日本人非常遵守交通規(guī)則,不論是行人還是車輛都不會亂闖紅燈,中國許多大城市有點混亂的交通情況,常常讓日本留學生在出門的時候感到緊張和無所適從。
從住的方面來看,日本人注重個人隱私,希望有自己私密的空間。不過,大多數留學生宿舍要求兩個人一間,從居住空間上看,很難滿足他們的要求。日本人還非常愛干凈,不僅要讓居住的環(huán)境保持清潔,個人衛(wèi)生方面更是講究。日本人每天洗澡,即使是在冰天雪地的時候,而且有泡澡的習慣,沖完淋浴后,能夠躺在浴缸里,對日本人來說是消除一天疲勞的最佳休閑方式。而在中國,即便是留學生宿舍里配有浴室,也只有淋浴。日本人的毛巾是用完一次即洗的,貼身的衣服通常也是每天必換的,沒有洗衣機會很不方便,而沒有晾曬衣服的地方則更讓人頭疼。讓衣服上留有陽光的氣息,也是日本人所喜歡的,這一點和歐美人大相徑庭。
2.社會環(huán)境
日本因為勞動力價格相對較高,一般的家庭通常是請不起人的,這就要求社會化程度高,社會服務好。日本無論是郵局、車站、圖書館、還是銀行,排長隊的現象都比較少見。一旦等候的人多起來,工作人員一定會立刻安排再開一個窗口,如果前臺缺人手,則通常也會立刻給后臺打電話叫人。所以日本留學生到了中國以后,對于某些服務機構明明有很多人在排隊,卻讓多個服務窗口關閉的現象不太理解,對于少數人插隊則更感到困惑。日本的出租車都是自動開關門的,司機不會要求乘客在下車的時候關門,還經常幫乘客提行李,甚至指路。而在中國,日本留學生必須適應在下車的時候自己關門,還得記住帶好隨身物品并問司機要發(fā)票,常常感到手忙腳亂。值得一提的是,剛到中國的日本留學生甚至在付錢的時候也感到緊張。因為日元是以1和5為單位的,沒有2分、2角、2元等幣值,計算起來相對簡單,所以日本人對于人民幣中的這些幣值不熟悉,常常有無所適從的感覺。
此外,日本人總體受教育程度高,即便是在農村的老爺爺、老奶奶通常也可以讀書看報,所以人的素質比較整齊,受教環(huán)境較好。據說在日本是很少有偷竊案件發(fā)生的,私人財物安全性較高,鮮有丟自行車、丟手機、丟錢包等情況,故日本留學生對自己的私人物品注重安全感。此外,日本人喜歡比較安靜、有序的環(huán)境,新干線列車上的提示語都是“為了不影響別人,請將您的手機調成震動”,在公共場所幾乎聽不到手機鈴聲和大聲接打電話的聲音。而中國整個的大環(huán)境都相對顯得嘈雜,汽車的喇叭聲、人的喊叫聲、電話的聲音等匯合成一曲曲交響,容易讓日本學生感到有些煩亂。
總體而言,中國的生活環(huán)境和日本相比還有一定差距,其中有相當的部分也是發(fā)展中國家和發(fā)達國家的差距,隨著中國經濟的進一步發(fā)展,人民素質水平的進一步提高,將會有所改善。
3.語言學習
日本留學生來中國,大多是學習語言的。日本因為民族比較單一,雖然也有少數方言,但標準語普及率很高,絕大部分人都可以說比較標準的日語。而在中國,不同的地區(qū)有不同的方言,各種方言還差別很大,所以留學生即便在課堂上學的是比較標準的普通話,但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常感到無法與人溝通,給學習造成困惑。
日語的發(fā)音相對簡單,所涉及的發(fā)音部位較少,所以學習漢語時,有些音對日本學生而言比較難發(fā),如“r”、“un”、“ch”等,表現為“熱”、“婚”、“吃”等漢字。而這些漢字都是常用字,如不能很好掌握,則既影響口頭表達,又耽誤進一步的學習。此外,漢語發(fā)音中獨特的四聲,對于每一個外國學生而言都是比較難掌握的,日本學生也不例外,需要花費很多的時間練習。
日語一直被稱作是“曖昧的語言”,其原因在于日語在表達的時候省略較多,常常含糊其辭。所以日本留學生在學習中文的時候,常常也習慣省略的表達,容易造成詞不達意的現象。此外,因為日語中吸收了一部分漢字及漢語詞匯,雖然有助于日本學生閱讀文章,但因為不自覺地會對漢字產生依賴,反而影響他們的聽力和口語,因為同樣的漢字在日語和漢語中的讀音是完全不同的。
4.心理層面
日本崇尚的是集團式文化,日本人的集團觀念很強,一個人也只有確定自己處于集團之中,才能找到歸屬感。日本的工薪階層習慣于在一天的工作結束后與同事到小酒館聚會,隨著轉戰(zhàn)第二家、甚至第三家酒館,在一起的人數也不斷減少,從相對大的集團逐漸縮減到小的集團,以實現真正的暢所欲言。而脫離了日本來到中國的留學生,仿佛一下子被拋到了集團之外,他們急需盡快找到可以接納自己的集團,才能心安。
而日本人主要表現為內傾的性格,大多數人不善于言談、也不善于表達,再加上不擅長說英語等原因,既無法自如地與歐美人交往,又很難與中國人成為真正的朋友。即便是日本人之間的交際,通常也會不自覺地設定一些距離,無法實現心靈的溝通。這就使得在中國的日本留學生更容易產生孤獨感,遇到生活、學習等方面的問題不善于傾訴,長此以往容易造成心理方面的疾患。
因為中日兩國在歷史上曾經有過數次戰(zhàn)爭的傷痛記憶,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侵華日軍犯下的滔天罪行還是無數中國人無法忘記的,所以日本人到中國來留學,心理上多少還有些顧忌,害怕普通中國人不接受他們,尤其是像南京這樣的城市,有些市民還有切膚之痛。電視節(jié)目中播放的《地道戰(zhàn)》、《小兵張嘎》等影視劇中,不絕于耳的“日本鬼子”之聲,會讓某些日本學生覺得是針對自己的。日本留學生心理上的這種感覺,是客觀存在的,多由于不太了解中國的情況。
二、對策研究
1.改善日常生活環(huán)境
發(fā)展留學生經濟,是許多國家的國策,我國政府也高度重視對于來華留學生的接收工作。中日邦交正?;詠?,日本一直是我國重要的留學生生源國。一度在各所能夠接受留學生的高校中,日本留學生的人數常常是保持在前列,甚至處于第一的位置。但近些年來,來華日本留學生的總人數,在來華外國留學生數大幅增長的背景下,不僅沒有遞增,反呈下降的趨勢。即便是中國政府向日本學生提供獎學金名額,也出現了乏人的局面。在此背景之下,要想吸引更多的日本留學生,首先要改善日常生活環(huán)境。
由前文的來華日本留學生不適因素分析可知,日本留學生來到中國所面臨的許多困難,是由于中日生活環(huán)境還有很大差距造成的。中國政府加強食品安全監(jiān)管,改善飲食衛(wèi)生環(huán)境;中國政府大力發(fā)展教育,提高普通公民的素質;中國政府加強社會治安建設,改善治安環(huán)境;中國政府努力提高服務業(yè)的水平,提供更好的軟環(huán)境……所有這些關乎民生的問題,看似與招收日本留學生無關,卻切實關系到是否能吸引更多的日本留學生,能否留住這些日本留學生。
2.學校盡可能提供針對性的教學與管理
近年來,接受留學生數量的多少,成為衡量一個學校國際化程度的重要指標,甚至關乎一個學校的綜合排名。對此,各個學校都很重視,也相應采取了一些措施。針對日本留學生的特點,在教學方面可以安排一些有針對性的教學和輔導,幫助他們跨越學習上的障礙。安排一些針對性的講座,讓他們多了解中國,更快地適應在中國的生活。在可能的情況下,編寫和推出有日語注釋的教材和參考書,供他們使用。
安排精通日語的管理人員,和他們接觸和溝通,幫助他們疏導心理上可能出現的問題。多開展交流活動,幫助他們和校內乃至校外的日本學生建立聯系,找到歸屬感;幫助他們尋找語言伙伴,不僅可以克服生活上遇到的困難,而且可以通過人際交往,擺脫孤獨寂寞的感覺。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改善居住條件,配置相應的家用電器。允許他們校外租房居住,并盡可能多地提供實用的租房信息。鼓勵他們走入普通市民家庭,通過接觸普通中國人,學習地道的語言,消除心理上的恐懼感。
參考文獻:
[1][韓]李御寧著.張乃麗譯.日本人的縮小意識.山東人民出版社,2003.
[2][日]土居健郎著.閻小妹譯.日本人的心理結構.商務印書館,2006.
[3][日]會田雄次著.何慈毅譯.日本人的意識構造——風土歷史社會.南京大學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