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門坎,位于黔滇邊緣的一個小山村,距威寧縣城140公里。1904年,一個名叫柏格理的英國人來到石門坎,他帶來投資,在這塊土地上蓋起了學校,修起了足球場,還建起了男女分泳的游泳池。他用英文字母仿拼當地苗文,自編了“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這樣的教材,免費招收當地貧困學生。后來,一場瘟疫,當地的百姓都逃走了,他卻留下來。最后,瘟疫奪走了他的生命。柏格理去了,在中國一個荒涼的小村里,留下了他的一個墳墓,留下了他的一段傳奇的教育夢想……
傳遞柏格理的夢想
百年后的今天,一位來自東北的女子繼續(xù)傳遞著柏格理的教育夢想,她就是卞淑美。卞淑美原是東北家鄉(xiāng)一所小學的教師。2006年8月,她放棄了原來的待遇,以一名支教者的身份,帶著年幼的孩子和家人一起來到石門坎小學從教。她的年輕漂亮為古老的石門坎帶來了活力,當時,她還是石門坎唯一騎摩托的女人。
借鑒“漢苗雙語教學法”
初到石門坎,卞淑美才發(fā)現在這里生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沒水、沒電、手機不通,缺少水果和蔬菜。上課時,苗族學生“開小會”,卞淑美不知道他們在說什么;當然,卞淑美講課,孩子們也不一定能全部聽懂。
卞淑美沒有退卻,她用了半個月去學習生火,為保證不餓肚子,那段時間經常吃泡面。她用了一年的時間去改造飲用水,有了水后,又開始撬石頭,運砂,背水泥,修建學校籃球場。山里孩子第一次懂得什么是“陽光體育”,也漸漸能用熟練的普通話與卞淑美交流。
卞淑美借鑒柏格里的“漢苗雙語教學法”,教學效果大有提升,學生的各項成績比石門鄉(xiāng)平均分數都高出一大截。石門坎小學擴大招生,教師增加了,卞淑美自然就當上了校長。
建立“新教育試驗”
經過6年的打拼,如今,這里不但通了水電,在相關部門的援助下,學校還建起了圖書館。白駒過隙,卞淑美一家從東北來到石門坎已經6年。這中間有一次,當地結核病發(fā)作,卞淑美聯(lián)系防治中心在學校和寨子做了一次排查,最后發(fā)現十幾人感染,包括自己8歲的女兒。有位同事曾勸她,“你不能用消耗自己生命的方式來消耗家人!” 卞淑美說,孩子目前成績突出,她在這里學到了善良、憐憫、感恩并懂得節(jié)儉,這些是用多少錢也買不來的。
卞淑美從《柏格理日記》里得到啟發(fā),目前,她正與一些支教組織建立“新教育試驗”,這個計劃意圖建設一個完備的讀書計劃,來影響學生及學生家長的既定習慣和文化氛圍,以改變邊緣地區(qū)孩子們的生存質量……
卞淑美語錄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我并不孤獨。如果有過孤獨,這種所謂的孤獨也正是人成長必須經歷的過程;
非常感謝那些在我生命中給過我指引的前輩,是他們告訴我該如何面對成熟并學會了獨立思考;
在我看來,一個人真正的成功是可以直面并接納真實的自己,在艱難險阻的現實中找到自己生命的密碼;
我的夢想很小,就是在決定做自己之前,首先學會多讀、多看、多思、多想,然后奮力而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