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心純真,像一泓清泉,像一株稚嫩的幼芽,細膩而敏感,豐富而不穩(wěn)定。這就要求我們的課堂教學貼近學生的心靈、走入學生的生活,讓學生表達真實的想法,交流真實的感受,流淌真實的情感。這才是我們品德教育永恒的追求,也只有這樣的課堂才是真正有效的。
交流心聲,形成道德認知
課堂上,學生會根據(jù)老師的喜好和要求來說話,揣度教材的價值取向來表態(tài),使品德課堂看似符合教學要求,無懈可擊,實際上喪失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因此,品德課堂要營造寬松、平等的氛圍,創(chuàng)設思想交流的平臺,激活心靈,敞開心扉,讓孩子表達自己真實的想法。
在上《我不膽小》一課時,筆者首先安排學生走進“膽小國”,看看膽小國中小朋友們都害怕什么?讓學生知道膽小不是什么難為情的事,很多人都有自己的膽小事。再引導學生交流自己膽小怕什么?在這樣的情況下,學生愿意說出自己的真心話,暴露出自己的思想,教師才能因勢利導。如有同學說怕黑。筆者就追問:為什么怕黑?學生的答案五花八門,有的說,黑暗中看不清周圍情況造成恐懼;有的說,聽說黑暗中有鬼;有的說,看到過恐怖片中的可怕怪獸等。緊接著,筆者又引導學生討論:世界上真的有鬼和怪獸嗎?學生在討論交流的過程中,用正確的認知去發(fā)現(xiàn)自己思想認識上的誤區(qū),從而解開自己的心結(jié),真正實現(xiàn)思想認識上的轉(zhuǎn)化,形成正確的道德認知。
創(chuàng)設情境,升華道德情感
新課程強調(diào)體驗性學習,要求學生不僅要用自己的腦子去想 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聽,用嘴說,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體去親身經(jīng)歷,用自己的心靈去感悟。體驗正是引導學生通過親自經(jīng)歷和實踐活動獲得真實感受的過程,這種伴隨著豐富情感活動的內(nèi)心體驗是形成認識、轉(zhuǎn)化為行為的基礎。品德的教學,也需要融入學生的生活,以學生的生活情境為切入點,讓學生在體驗感悟中,道德情感得以升華。
在教學《在爸爸媽媽的關愛下成長》一課時,筆者讓學生課前搜集了小時候穿過的衣物、鞋帽、小腳印等。在課堂上,筆者讓學生比較腳印、衣物的變化,直觀地感受自己長大的過程。睹物思情,件件小物體都凝集著父母的一份情,樣樣小物件都匯集著父母的濃濃愛意。再通過“問問、稱稱、量量”尋找成長的足跡,讓學生在詢問中了解到自己生命是父母給予的,感激之情油然而生。對比著身高、體重的變化,學生會感悟到父母為自己的成長操了多少心。
在這樣的教學中,通過聯(lián)系生活實際,把載滿記憶的事物引入課堂,用實物符號來展現(xiàn)情境,喚起學生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讓他們真實感受到自己的成長。此時,筆者再讓學生通過觀看成長的照片、聽父母講述成長中的樁樁趣事,聆聽父母的真情告白,回憶自己成長過程中難忘的事情,一件件小事猶如一股股暖流,緩緩流淌在每一個孩子的心田。浸潤在溫馨回憶之中的孩子們,真實地體驗著成長的快樂。心有所動,情有所至,在父母的關愛下幸福成長,感激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應該是此時孩子們心靈最真實的感情流露。
搭建橋梁,強化道德意志
在上《不說話的“朋友”》一課時,筆者通過多媒體課件創(chuàng)設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引導學生知道什么是公用設施,感受公用設施給人們的生活帶來的方便。緊接著,選取了公用設施缺乏時給人們帶來的煩惱。通過一個撼動人心的真實故事,讓學生感受破壞公用設施給人們帶來的災難。事例很極端,但很有震撼力,再次讓學生明白了愛護公共設施的重要性。這樣,學生在真實的課堂中再次堅定了保護好這些“朋友”——公共設施,讓道德情感轉(zhuǎn)化為道德的意志。在這個時候,引導學生來討論為“朋友”做點事,便是順理成章了。他們聯(lián)系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用自己的方式為“朋友”做實事:編兒歌、寫幾句警示語、勸阻、小組進行保護活動……千言萬語匯成一句話——珍愛公用設施,共享美好生活。學生也進一步明白了愛護公共設施,要將這份行為落在實處,落實在身邊的每一件小事上。
提供時空,落實道德行為
陶行知先生曾提出:“幼年人不是孤立的,他是環(huán)境當中的一個人,學校的教育任務就在于把學校與社會、教育與生活密切地聯(lián)系起來?!币虼耍瑢W生在課堂上有了正確的道德認識和道德情感,還需要通過各種活動加以鞏固和深化,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學校品德課堂應該關注學生的生命經(jīng)歷和生活經(jīng)驗,從而使其在真實的經(jīng)歷、感受和體驗過程中實現(xiàn)德行生命的成長。課堂教學的延伸活動,是幫助學生把所學的道德認識內(nèi)化為道德行為的有效手段,也是知行達到統(tǒng)一的有效途徑。因此,品德教學應該為學生營造真實的實踐平臺,并提供落實道德行為的時空。
《品德與生活》課程從生活出發(fā),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過一種健康、安全、積極愉快、有愛心、有責任心、動腦筋有創(chuàng)意的生活,讓生活課堂真實有效,讓孩子享受屬于他們的快樂、積極和有意義的課程生活,讓他們在生活中發(fā)展,在發(fā)展中生活。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qū)寶帶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