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鉆研教材是日常教學工作的基本功之一,不論是教師的教還是學生的學,都離不開最基礎的教材——文本。文本是語文課堂教學活動的重要載體,其豐富而精彩的內容無疑是教學過程中實現(xiàn)教學目標的憑借。
準確把握文本信息
蘇教版四年級下冊有《天鵝的故事》一文,課文中寫道斯杰潘老人“把槍掛到肩頭,悄悄地離開了湖岸。從此以后,這支槍就一直掛在墻上,再也沒有用過”。曾經聽到一位老師上課時,引導學生探討這個問題。
師:為什么他永遠把獵槍掛在墻上?
生1:他是被天鵝的精神所感動。
生2:不僅天鵝有這樣的舉動,其它動物也有。
師:他用自己的行動想告訴什么?
生1:人要與動物和諧相處。
生2:人有不如動物的地方。
生3:保護環(huán)境,動物就不會消失。
生4:愛惜動物,人和動物才能和諧相處。
(綜合學生的發(fā)言,最后老師建議學生寫一份保護動物的倡議書)
筆者認為,這位老師對教材的解讀就不夠正確,并沒有把文本信息準確把握住。但是回去查看了教師參考書,發(fā)現(xiàn)上面也強調了環(huán)保意識。這就使筆者對自己最初的判斷產生了疑惑,難道是自己理解錯了?筆者回過頭來再認真推敲課文,這篇課文的主要內容是通過天鵝破冰的故事表現(xiàn)天鵝的勇敢、團結、齊心精神,而斯杰潘老人正是被這種精神所感動,才放下了獵槍。斯杰潘老人為什么連別的動物也不獵殺了?因為其它許多動物也有和天鵝一樣的精神。學生的回答其實已經接觸到了文本的實質內涵,但老師參考教參,強調了時髦的環(huán)保意識而沒有強調精神感召的力量,沒有順學而導。試想,假如斯杰潘老人是一個環(huán)保主義者,他原來為什么要獵殺天鵝?可見,他首先不是一個環(huán)保主義者。退一步說,就算他從此成為了一個環(huán)保主義者,也是因為受天鵝的精神感召。因此,僅強調環(huán)保,而不強調精神感召是偏離文本內涵的。
適當滲透文本背景
在教學中適當地滲透文章背景,有助于教師和學生深入地解讀文本,與作者產生共鳴。這里再以《江雪》教學片段為例。
生1:這么冷的天,那個老翁為什么還在江上釣魚?
師:這個問題提得好,誰能幫幫他?
生2:我知道。因為那老翁愛吃魚。
生3:我認為是老翁家里窮,沒什么吃的了。
生4:我想,那老翁釣魚是要拿去賣的。
師:同學們說的都有道理,你明白了嗎?
生1:(一臉茫然)
生5:(突然站起來提問)老師,現(xiàn)在江面結著冰,不可能釣魚的。
師:是嗎?有沒有不同意見?
生6:那可將冰鑿破呀!把冰鑿開可以捕到許多魚。
師: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6:我看到電視里介紹愛斯基摩人就是這樣捕魚的。
師:你真不錯,在看電視的時候還注意學習語文。同學們明白了嗎?
看了這個教學案例,筆者認為這位教師的處理方法不妥。盡管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強調要尊重學生獨特體驗,但這種獨特體驗首先要建立在對文本準確把握的基礎之上,教師如果不考慮學生對文本理解的正確與否就一味對其獨特體驗予以肯定,會對學生產生誤導。在案例中,第一位學生提出的問題的確非常有價值,教師如果對文本進行過深入解讀,對柳宗元在創(chuàng)作這首詩作時的生活背景有一個了解的話,就應當順著學生的問題出示柳宗元生平簡介及作品的寫作背景資料,讓學生走進文本,走近作者,和作者對話,進行理性反思。這樣學生就能很清楚柳宗元,寫此詩乃是借漁翁寒江獨釣,抒發(fā)自己遭受迫害被貶的抑郁悲憤之情,表達詩人雖處境孤獨,但仍傲岸不屈的性格。這才是文本的主導價值,是教師首先要把握的。
整體感知文本內容
在一篇課文中,往往會有那么一個詞語、一個句子或者一個段落能總領全文,起到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作用。找準這樣的切入點,再引導學生整體感知文本內容,能幫助學生正確把握文本。然而,師生在解讀作者寫作意圖的時候,往往會根據個人經歷、學習動機、理解能力、價值取向等產生不同的感知。教師在教學中也應當給學生廣闊的思維空間,適當鼓勵學生多元化解讀,而不要取而代之,把自己的理解強加在學生身上。著名特級教師王崧舟老師在《文本細讀,倘佯在語言之途》指出:“始終保持對文本言語的一種高度敏感。對每一句話、每一個詞,甚至每一個標點符號,都必須抱著黛玉第一次進賈府時的那種警覺?!钡拇_如此,要真正實現(xiàn)自己的文本細讀,就要抱著像黛玉第一次進賈府時的那種敏感和警覺。在文章的文眼處、空白處、內涵處等關鍵點進行品味、感悟和體驗,引領學生真正走進文本深處,與文本對話,才會產生“悠然會心,細讀奧妙難與君說”的體驗。
從以上教學案例中,筆者認識到教師對于文本的充分挖掘非常重要。任何浮于表面的工作都只能得到膚淺認識,教師必須充分挖掘文本并帶領學生享受文本。挖掘有多深,理解也就有多深。有了對文本深刻的理解,才能使老師教學和學生學習過程中更好地與文本進行有效對話,更好地實現(xiàn)教學目標。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市盤溪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