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家和牧童》是古代流傳下來的故事,主要講述的是一個牧童指出唐朝著名畫家戴嵩畫中的錯誤、戴嵩虛心接受的事。課文以引人入勝的情節(jié)和充滿童趣的語言,滲透了謙虛、從善如流、實事求是、敢于向權威挑戰(zhàn)的理念。教學中,筆者充分發(fā)揮教材的潛在優(yōu)勢和學生中的人文資源,注重學生的真實體驗,將課堂交于學生,賦予他們暢所欲言、主動思考的空間,并注重多種形式的語言訓練,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充分感受戴嵩的謙虛和牧童的勇敢,逐步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
從復習中積累詞語
教學伊始,筆者出示了三組描寫戴嵩的詞語。有描寫戴嵩作畫的“濃墨涂抹、輕筆細描、絕妙之作”;有描寫戴嵩神情動作的“和藹、慚愧、拱手”;有描寫眾人夸戴嵩的“稱贊、贊揚、夸贊”。筆者重點教學的是第三組詞語,讓學生通過找一找規(guī)律,想一想意思,知道這三個詞語都帶有“夸”字,都含有表揚的意思,都是寫眾人夸戴嵩的。明白同一個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詞語來表達,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的豐富,以此激發(fā)學生主動積累這類詞語的學習興趣。
扣關鍵句,訓練語言
課文的第一自然段共有四句話,都是圍繞戴嵩畫畫“著名”來寫的。 “他的畫一掛出來,就有許多人觀賞?!薄翱串嫷娜藳]有不點頭稱贊的?!边@是兩句經(jīng)典句式,筆者進行了有效取舍。“一……就……”的句式一年級時早已學過,學生一讀就懂,就一帶而過。筆者將重點放在了“看畫的人沒有不點頭稱贊的”教學上。作者通過“沒有不”三個字,用雙重否定的形式進行強調(diào)。這種句式二年級的孩子是沒有接觸過的。于是,筆者先讓學生想想不改變句子的意思還能怎么說?學生就自然而然的將“沒有不”改成了“都”。教師見機點撥,這雙重否定的句子是強調(diào)了肯定的意思,更能突出戴嵩畫畫有名。為了讓學生學會這個句式表達,筆者又出示了兩個貼近學生生活經(jīng)驗的句式練習:食堂里的營養(yǎng)飯好吃極了,小朋友們沒有不 ;《喜洋洋和灰太狼》精彩極了,小朋友們沒有不 。減少了學生練習說話的難度。在學生練說時,筆者再輔以點評,強調(diào)“沒有不”就是表達“都”的意思。
抓重點詞,品味語言
在教學中,對語言的感知、感悟不能停留在材料的淺層,要探究品味語言的內(nèi)涵,探求語言的規(guī)律,感悟語言的情感,學習語言表達的方法,引導學生抓住文中的傳神之處,精美之處,去揣摩、玩味,逐漸悟其意、悟其境、悟其情。
辨析字義 課標第一學段對詞語教學的要求是“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了解課文中詞句意思”。詞語本就存在于生動的語言環(huán)境中,因此在理解詞語時往往可以運用“據(jù)句定義”。品讀“畫得太像了,畫得太像了,這真是絕妙之作?!薄敖^妙之作”一詞學生未必理解。于是,筆者出示“絕”的五個解釋:斷絕;完全沒有了;走不通的;氣息終止;極、最,沒有人能趕得上。讓學生進行選擇,讀懂“絕”就是極、最。結合語境來說就是這樣的畫作也只有戴嵩了,一般人是畫不了的。通過對詞語的解釋,學生對戴嵩高超的畫技就佩服了。
誘發(fā)想象 “教育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知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因此教師向學生適時的示弱便是一種教學智慧。品讀“畫活了,畫活了,只有神筆才能畫出這樣的畫”。筆者就先向學生示弱:“畫是在紙上的,怎么會變活呢?紙上的牛是不可能變活的呀?”再啟發(fā)學生通過想象,豐富語言畫面:畫紙上的這兩頭牛,牛眼瞪得大大的,眼睛里能噴出火來,牛角抵著牛角,牛毛根根都豎起來了,鼻子里還噴著粗氣,地上的塵土都飛揚起來了。這兩頭牛仿佛能從紙上跳下來,這就是畫活了。于此讀懂“戴嵩是畫得太逼真了,才能讓斗牛栩栩如生”,再通過“只有神筆才能畫出這樣的畫”讀出這真是絕妙之作,做到了上下文勾連。
體驗練說 文中圍觀群眾的夸贊很有藝術水平,從側面烘托了戴嵩非凡的畫技。這種句式訓練也是特別好的模仿范式,于是筆者請學生互換角色,體驗練說:如果你當時也在,你又會怎樣夸戴嵩呢?有的說:畫得太像了,畫得太像了,真是惟妙惟肖啊!有的說:畫活啦!畫活啦!馬良的神筆也比上你呀!真是栩栩如生啊!在眾說紛紜的基礎上再啟發(fā)學生:這么多人,你一言我一語,用課文中的一個詞來說就是“紛紛夸贊”。這樣的訓練,學生既懂讀了詞語的妙用,又學會了語言的表達。
創(chuàng)編兒歌,學講故事
竇桂梅老師曾說:閱讀要做到“讀人家的書,把人家的情感變成自己的情感;讀人家的書,把人家的語言變成自己的語言”。當故事學完后,學生們還意猶未盡之時,老師出示為這個故事創(chuàng)編的兒歌,學生一聽就特別的帶勁。筆者是這么編的:“戴嵩畫幅《斗牛圖》,圍觀群眾把他夸。放牛孩子來糾錯,斗牛尾巴腿后夾。戴嵩聽后覺慚愧,連連拱手謝牧童。牧童勇指錯,戴嵩真謙虛。”這首兒歌將故事的人物和情節(jié)進行了簡潔的概括,低年級的孩子讀起來朗朗上口。既便于孩子們記憶故事內(nèi)容,又能輔助他們把這個故事講下來,并能明白此間道理,真可謂一舉三得。
(作者單位:江蘇省太倉市朱棣文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