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市一位老師發(fā)現人教版新版七年級語文書上有錯誤,并指出30多處,將人民教育出版社告到了法院。近日,記者獲悉,人民教育出版社已經在其網站人教網發(fā)出《關于人教版語文教材的致歉信》,表示人教版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材的確存在6處錯誤。
這并非我國教材第一次遭受到公眾的質疑。盡管我國《圖書質量管理規(guī)定》第五條規(guī)定,“差錯率不超過1/10000的圖書,其編校質量屬合格?!钡鐦I(yè)內人士所言,教材不同于一般圖書,它和詞典一樣,都屬于規(guī)范性的出版物,其影響非一般出版物可比,理應以更高標準對待,尤其是對一些常識性差錯,更要實行“零容忍”。
有意思的是,即便從人教網致歉信中承認的幾處錯誤來看,別說是正規(guī)教材出版,就是商業(yè)報刊印制,恐怕也難以寬恕以下種種低級錯誤:譬如“沭浴”應為“沐浴”;“權威”應為“勸慰”;“……傳不習乎?”缺后引號,應加上……錯得如此沒有技術含量、如此夸張離奇,校對與審核的程序正義兜不了常識的底?此事引起國內媒體密集跟進報道。問題是,若沒有良心教師的怒而告之,這封羞答答的“致歉信”還會姍姍來遲嗎?教材用了這么多日子,反饋不斷、質疑不斷,糾錯機制何以充耳不聞、視而不見?
從致歉信的內容可以看出,人民教育出版社承認有6處錯誤,而這位老師挑出的30多處錯誤中,大多數錯誤并沒有被人民教育出版社認可。那么,這究竟是見仁見智的分歧,還是是非明辨的定論,總不能讓公眾繼續(xù)去猜謎。此外,教材是賣給千千萬萬教師與學生的,出錯之后,不聲不響地在官網上掛一封“致歉信”,有多少人能關注到?這般輕描淡寫的姿態(tài),誠意幾何?
從這個意義上說,語言不詳又顧左右而言他的致歉,顯得過于輕佻而缺少擔當,制度追究責任應該迫在眉睫。一是建立健全教材召回制度,尤其是對于常識性錯誤或其它嚴重疏漏,出版方有責任以召回的姿態(tài)對內容負責;二是在召回制度基礎上設立黑名單,將犯過嚴重錯誤的出版方列入教材招投標的黑名單,從市場準入的角度捍衛(wèi)教材的權威與公信。
(摘自2013年12月4日《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