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哪位教師一開始就否定自己的科研能力。他們大多是在一次次論文評比屢次受挫后,不得不給自己貼上“我不適合搞教科研”的標簽。其實,每位教師都能研究,他們能寫出論文就表明他們有研究能力,只不過在論文評比中設獎比例有所控制,有些人必定不能獲得獎勵而已。從論文評選的角度看,淘汰部分成果是非常合理的,但這樣做的同時卻有可能扼殺部分教師從事教科研的積極性。如何解決這對矛盾,讓每位教師都能自覺地投入到研究中?自2008年以來,筆者所在學校設法為教師的“小成果”設個“低門檻”,把教師們平時開展的小研究“管理”起來,把不容易獲獎的“小成果”收集起來,用另外的通道加以鼓勵。幾年下來,這項工作極大地激勵了教師參與研究的熱情。
有用就行
從上級成果評獎比例設定來看,學校一年中獲獎的成果不會很多;但是,在一所具有研究氛圍的學校中,教師的研究頻率會非常高,凡是教育教學中的問題,都可以成為研究課題。因此,學校設立了一個“小成果”申報信箱,教師只要認為自己的研究有價值,并得到實踐的驗證,就可以將自己的研究成果發(fā)到這個信箱里,由學校成果鑒定小組進行審核。這些研究的視角非常小,涉及方方面面,但都很實用。
“小學生用口令排隊的研究”是一年級班主任周老師的“小成果”。新接一個四、五十人的一年級班,管好學生排隊是一項重要工作,已往做好這項工作可能要用一個月的時間,自從周老師教學生邊喊口令邊排隊后,一年級學生排隊訓練只用一周就做得很好了。這樣的成果因為太小,所以在上級評比中很難獲獎,但在校內卻是最好的成果?,F在,學校低年級都應用這一成果。
“以說為主的口算訓練法”是低年級陳老師的成果,現在也被全體低年級數學教師采納。一、二年級不布置書面家庭作業(yè)后,如何使學生的計算技能得到鞏固成為數學教師面臨的一個難題。陳老師嘗試著用讀的辦法,把原來需要用20多分鐘來做的書面計算題,選擇性地改為只要3至5分鐘的口頭訓練,用了較少的時間,卻得到了較好的訓練效果,學生計算能力大大提高。
學?!靶〕晒睂彶榻M本著“實用”、“易操作”的原則,無論成果大小,無論成果涉及的領域,均認真對待。由于有了這樣的指導思想,所以教師們對“小成果”的關注度提高,自覺地去研究難點、突破難點,學校收集的教師們的“小成果”越來越多。
讓人看懂就成
向優(yōu)秀教師提出高要求,要求他們像專家那樣進行研究,設計符合標準的課題方案,寫出符合格式的結題報告;但這樣的要求對一般教師不合適。他們把主要精力集中在課堂教學、班級管理上,很難有精力從事高標準的研究。為了給教師的“小成果”降低門檻,學校為教師“小成果”的行文來了個“大開放”,即不計格式,不計字數,唯一的要求就是能讓全校教師看懂,能在校內推廣。
在內容上不設限,又降低了形式上的要求,這小小的改革對改變教師的研究心理起到了不可小覷的作用。學校讓教師大膽發(fā)表自己的成果,不拘形式,有用就行?,F在,再也沒有人說“我寫不出來了”。進行了多次這樣的訓練后,再來講科研論文的基本格式,反而能使教師真正理解這些要求的意義。
及時評價與發(fā)布
教師們在思考,為什么那么多優(yōu)秀的教科研成果得不到推廣,為什么學校與學校之間的研究都處在自顧自的狀態(tài)?大家都覺得,這與學校文化有關。許多教科研成果都在特定的文化中產生,要推廣成果必定要有相似的文化背景,否則,成果就缺乏生命力。與別人的成果相比,筆者所在學校的“小成果”都是在校內產生的,基于本校的文化,只要加以簡單的說明,就可以讓本校教師理解。因而“小成果”容易在校內推廣。為此,學校建立了“晨曦論壇”?!俺筷亍笔菍W校校名,“晨曦論壇”成了推廣教師“小成果”的平臺。每學期,很多教師都借此平臺發(fā)布研究成果,在得到其他教師認可的同時,教師也由此產生了成就感。凡是被“小成果”審查小組通過的,全由校園網發(fā)出,特別標明這項成果的作者,以及“校內成果第×號”,以此激勵教師。學校編輯《晨曦經驗》,把教師的“小成果”集成冊子,分發(fā)給每位教師,既當作成果的推廣,又當作資料積累,教師非常喜歡。
為教師“小成果”設立“低門檻”后,凡是教師的創(chuàng)新成果都能得到應有的歸宿?!按蟪晒笨梢匀ピu獎,“小成果”可以在校內推廣。教師研究教育的積極性提高了,校內研究成果大幅度增加,水平不斷提高?,F在,學校已收集校內“小成果”60多項,個別“小成果”還在有關刊物上發(fā)表。教師的“大成果”參加全市論文評選,每次都取得好成績,學校成為所在市內教科研能力最強的學校。
(摘自《中小學管理》2012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