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與生命力
戴晉生是個很有才學(xué)的人,平日里與朋友們一起或作詩寫字,或品評國事,總表現(xiàn)出不凡的思想與見地,很受朋友們尊重。魏王便吩咐下屬將戴晉生請來。
魏王見到他說:“我誠懇地請你留下,賜你上大夫的優(yōu)裕地位和俸祿,你看如何?”
戴晉生笑了笑,不無遺憾地說:“您對我太不了解了。您見過那沼澤荒地中的野雞嗎?它沒有人用現(xiàn)成的食物喂養(yǎng),全靠自己辛勤覓食,總要走好幾步才能啄到一口食,常常是用整天的勞動才能吃飽肚子??墒?,它的羽毛卻長得十分豐滿,光澤閃亮,能和天上的日月相輝映;它奮翅飛翔,引吭長鳴,那叫聲彌漫在整個荒野和山陵。您說,為什么會這樣呢?因為野雞能按自己的意志自由自在地生活,它不停地活動,無拘無束地來往在廣闊的天地之中?,F(xiàn)在,如果把它捉回家,喂養(yǎng)在糧倉里,使它不費力氣就能吃得飽飽的;它必然會失去原來的朝氣與活力,羽毛會失去原有的光潤,精神衰退,垂頭喪氣,叫聲也不雄壯了。您知道這是什么原因嗎?是不是喂給它的食物不好呢?當然不是。只是因為它失去了往日的自由,禁錮了它的志趣,它怎么會有生氣呢!”
魏王聽了,若有所思地望著戴晉生。
故事哲理:自然、自由地生活,才能賦予旺盛的生命力。
烏鴉訴冤
唐朝時候,溫璋在京城任兆尹。他剛直不阿,執(zhí)法如山,使得京城治安良好。那些流氓地痞無賴,沒有一個不畏懼溫璋的。為了方便老百姓告狀、訴冤,溫璋還派人在衙門外掛上一只懸鈴,好讓告狀者隨時撞響鈴鐺。
一天,溫璋忽聽堂外懸鈴一陣疾響,便派人出去查看,卻發(fā)現(xiàn)撞鈴的原來是只烏鴉。差人立即回報。溫璋想了片刻,說:“我估計,一定是有人掏走了它的小烏鴉,母子連心。烏鴉的愛子之心,實在感人?!?/p>
于是,溫璋派人隨烏鴉去找那個掏鳥窩的人,來到城外一片樹林的一棵樹旁,不再前進,還“嘎嘎”地叫個不停。差役一看,樹上一個鳥窩果然被人掏空了,而那個掏走小烏鴉的人還沒有走,見此情景,差役立即將那人捉回了官府。
溫璋親自審理此案。他認為,掏走小烏鴉的人,拆散烏鴉母子,殘害弱小,行為惡劣,不能寬容。于是,溫璋下令將那人處死,為烏鴉伸了冤,報了仇。
后來,此事傳開,那些為非作歹之徒更是小心翼翼,收斂了許多,再也不敢輕易干壞事。
故事哲理:只有明察秋毫,體察民間疾苦,對再細小的事都執(zhí)法如山,毫不留情,才能真正扼制住社會的惡勢力,保一方平安。
泥偶與木偶
山東境內(nèi)的淄水河畔,有一個泥塑的人偶和一個木雕的人偶。在一個天旱無雨的季節(jié),泥偶和木偶曾有一段朝夕相處的經(jīng)歷。時間一長,木偶漸漸看不起泥偶,因此總想找機會譏笑它。
一天,木偶帶著嘲笑的口吻對泥偶說:“你原本是淄水西岸的泥土,人們把泥土揉合起來捏成了你。別看你現(xiàn)在有模有樣,神氣十足,等八月一到,大雨嘩嘩而下,淄水一下子猛漲起來,你很快就會被水泡成一堆稀泥了?!?/p>
那泥偶并不在意,它以十分嚴肅的口吻對木偶說:“謝謝您的關(guān)心。不過,事情并不像你所說的那樣可怕。既然我是用淄水西岸的泥土捏成的泥人,即使被水沖得面目全非,變成了一堆稀泥,也僅僅是還了我原來的面目,讓我回復(fù)到淄水西岸罷了。而你倒是要仔細地想一想,你本來是東方的一塊桃木,后來被雕成了人。一到了八月,大雨傾盆而下,引起淄水猛漲,波浪滾滾的河水將把你沖走。那時,你只能隨波逐流,不知會漂泊到什么地方。老兄,你還是多為自己的命運操操心吧!”
故事哲理:牢記自己的不足之處,才能不斷前進。
粵人成仙
古時候,粵地有個人,素來篤信神仙。他一天到晚想的就是修成正果,成仙升天,簡直到了癡迷的地步。他偶然從一本書中得知吃了靈芝可成仙后,就天天不辭勞苦地上山去四處搜尋,希望能在那多得數(shù)不清的植物中發(fā)現(xiàn)靈芝仙草。
終于有一天,粵人尋找到了靈芝——一個爛樹樁上生著一個大蘑菇?;浫送似冢讲⒆鲀刹奖歼^去把蘑菇采了下來帶回家去。這蘑菇其實并不是什么靈芝,只是山中常見的毒蘑菇,可粵人一心只想成仙,連這點常識都忘了。
回到家里,粵人又鄭重地齋戒了三天,爾后,粵人恭恭敬敬地捧出蘑菇,將它煮熟。興奮地想:“馬上要成仙了!”夾起一大塊蘑菇就往口里送,馬上感到腹痛難忍,腸子好像要斷掉一樣。他倒在地上滾了幾滾,就氣絕而亡了。
粵人的兒子聽到這邊有動靜,忙過來看情況?;浫思依锏娜硕紝Τ上蓤?zhí)迷不悟,不加思索地去爭吃蘑菇,結(jié)果無一例外地全都被毒死了。
故事哲理:心存僥幸,自尋災(zāi)禍。
(以上皆選自《中國寓言故事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