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的思維活動是提高課堂效率的關鍵。語文學科的特點注定了語文課堂的千變萬化,它是開放的、靈動的、充滿情感的。學生是活生生的有思想、有情感、有個性的人, 課堂上教師就需尊重學生積極的思維活動,因勢利導, 鼓勵質疑,正確引導,讓教師在課堂上教學游刃有余,提高課堂駕馭的能力,進而提高課堂效率。
提高課堂效率的關鍵
一堂課短短40分鐘,如何通過有效的課堂教學使學生獲得發(fā)展,提高課堂效率,是當前新課程中擺在每一位教師面前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蘇霍姆林斯基說:“如果教師不想辦法使學生產生高昂的情緒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tài)就急于傳授知識,那么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生冷漠的態(tài)度,而使不動感情的腦力勞動帶來疲勞?!倍Z文正是一門充滿感情的學科,因此積極的思維活動也成為了提高課堂效率的關鍵所在。
語文學科的特點注定了語文課堂的千變萬化,它是開放的,靈動的,充滿情感的。課堂上的學生是活生生的有思想、有情感、有個性的人,他們十二三歲,正值青春年華,活力無限,在課堂上思維開闊,因此,教師在課堂上應充分發(fā)揮自己的主導作用,尤其在質疑上下功夫。
面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種種疑問,特別是遠離教學目標,遠離自己所備教案的疑問,不應視之為洪水猛獸,異端思想。應看作是學生思想的閃光點,所以在教學中要注意引導學生的參與,將主動權交給學生,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使全體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到教學的全過程中去,不能用僵化的程序來控制和束縛學生靈動的思想。
課本讓學生讀,思路讓學生講,規(guī)律讓學生找,學法讓學生悟,依靠自己的讀,主動的思,獲取知識,掌握技能。學貴有疑,教師就需尊重學生積極的思維活動,因勢利導。
憑借學生的疑問因勢利導
筆者在教授八年級上冊《阿西莫夫短文兩篇》這篇課文時,有學生提出兩篇短文的行文邏輯基礎應該是第一篇開頭的議論句“不一同科學領域之間是緊密相連的,在一個科學領域中的新發(fā)現肯定會對其他領域產生影響”,既然這一句統(tǒng)領兩篇課文,提綱挈領,提示全文內容,就應像我們寫作時的題記一樣應寫在文章題目的下面,認為它的位置不恰當,不應寫在第一篇的短文題目的下面。
聽了這位同學的發(fā)問,好像是一語點醒夢中人,也有同學議論。面對這個突如其來的疑問,第一時間我感到措手不及,此問出乎意料完全不在備課內容中,但我在瞬間驚異中隨即驚喜,學生動腦筋了!于是我馬上調整思路,憑借學生的疑問因勢利導,要求學生結合寫作中的題記寫法分成小組討論課文中這一句的位置。
學生在討論中積極發(fā)言,氣氛熱烈,姑且不論課文到底應怎樣編排,哪怕是花費了一些時間,就在課堂上的表現,學生廣泛地、全方位地充分表達他們的感知,一個個獨立新奇的建議,都讓我興奮不已,這堂課是成功的,這也正是教師指導學生學習、提高課堂效率的良好契機。
創(chuàng)設學生質疑的氛圍
愛因斯坦曾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為重要,因為解決問題,也許僅僅是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去看舊的問題,卻需要創(chuàng)造性的想象力?!?/p>
在科學文化日益發(fā)展的當今時代,創(chuàng)新意識與開拓精神更是人才的價值所在。培養(yǎng)學生質疑能力是全面推進創(chuàng)新教育的最佳開端,是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人才的關鍵?!皩W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無疑則不進?!?/p>
古人精辟見解揭示了質疑的意義。學生在課堂大膽地質疑,課文中一句話的位置,質疑了教材,印證了古人所言:學貴有疑。也正是新課程理念所倡導的,教師要在課堂上創(chuàng)設學生質疑的氛圍,激發(fā)學生主動質疑的意識,提高了課堂效率。
如何創(chuàng)設,關鍵還是在于教師。《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教育應該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培養(yǎng)學生的質疑能力,搭建師生對話的平臺,讓課堂成為師生互疑共同求學的場所,真正做到師生互動,這也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教師在課程設計教學問題時,應站在學生的角度,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想一下學生可能會出現的問題。學生感興趣的問題,旁征博引,利用相關資料豐富教學內容,這樣學生在課堂上的興趣就被調動起來,思維就可能迸發(fā)出質疑創(chuàng)新的火花。
其次,教師必須努力轉變角色定位,充分發(fā)揮自身教學的創(chuàng)造性,教師不再是“一言堂”的堂主,而是情境的創(chuàng)設者,信息的提供者,探究的引導者,活動的組織者,所以在面對學生的“旁逸斜出”的問題時應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鼓勵質疑,正確引導,提高課堂駕馭的能力,進而提高課堂效率。
(作者單位:重慶市南岸區(qū)第110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