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建光
在人教版高中必修三杜甫的《詠懷古跡》其三注釋里,編者對詩句“畫圖省識春風面”中的“春風面”作的注解只籠統(tǒng)地認為是“形容王昭君的美貌”。那么“春風面”怎么和女子的美貌有了瓜葛呢?筆者認為“春風面”的使用應屬借代,而且用“春風面”指代女子美貌是杜甫首創(chuàng)的,之后文人們便不斷引用或效仿。
為此,筆者查閱了大量的資料,現(xiàn)考證如下。
第一,在杜甫之前,沒有哪位詩人也沒在哪首詩中用“春風面”指代女子美貌
在杜甫之前,多種事物被用來比作女子美貌,如“花”、“玉”等,可沒有哪位詩人也沒在哪首詩中用“春風面”指代女子美貌。
有用“花”比女子美貌的。如《詩經(jīng)·有女同車》:“有女同車,顏如舜華。有女同車,顏如舜英?!本渲小叭A”、“英”同義,都是花的意思,說女子的容貌像木槿花那樣美麗。就連杜甫的好友李白寫宮中美女也是用花來比喻,如李白的《越中覽古》:“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更有意思的是李白也用過借代的手法同樣是寫美女王昭君,卻沒用過“春風面”。如《于闐采花》:“自古妒蛾眉,胡沙進皓齒”,句中的“蛾眉”、“皓齒”都代指美人(即王昭君)。意思是自古紅顏妒蛾眉,皓齒美人白白葬送在漫漫胡沙之中。
也有用“玉”喻美貌。如漢古體詩《燕趙多佳人》“燕趙多佳人,美者顏如玉”;梁武帝蕭衍《東飛伯勞歌》:“女兒年幾十五六,窈窕無雙顏如玉”;還有的詩人把“顏如玉”又簡稱“玉顏”。這都是美女的代稱。如南朝女詩人鮑令暉《擬青青河畔草》:“明志逸秋霜,玉顏艷春紅”;初唐王昌齡《長信秋詞五首(其三)》:“玉顏不及寒鴉色,猶帶昭陽日影來”。
此外還有用形象的描述來寫女子容貌美的。如漢樂府《隴西行》:“好婦出迎容,顏色正敷愉”?!胺笥洹奔础昂蛺偯病?。又如建安時期,如曹植的《美女篇》:“容華耀朝日,誰不希令顏?”(譯:姑娘的容光像早晨的太陽,誰不愛慕她動人的容顏?)“希令顏”即慕其美貌。
第二,在杜甫之前,“春風”其實早被作為意象寫入詩句中了
“春風”被作為意象寫入詩句中的現(xiàn)象,可以追溯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但只是表本義而已。如戰(zhàn)國時宋玉《登徒子好色賦》:“寤春風兮發(fā)鮮榮,潔齋俟兮惠音聲”。意思是萬物在春風的吹拂下蘇醒過來,一派新鮮茂密;(寐:蘇醒)那美人心地純潔,莊重矜持;正等待我惠贈佳音。
又如南朝詩人范云《送別》:“東風柳絲長,送郎上河梁”;(東風:春風)南朝梁文學家王筠《雜曲》:“可憐洛城東,蘇樹搖春風”。賀知章《回鄉(xiāng)偶書其二》:“惟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和王之渙《涼州詞》:“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這些詩句中的“春風”都是本意,都是客觀事物的描寫。
可是,西漢劉向《說苑·貴德》:“吾不能以春風風人,以夏雨雨人,吾窮必矣?!薄按猴L風人”中的第二個“風”用為動詞,比喻給人以教益或幫助。吳聲歌曲《子夜四時歌·春歌之一》:“春風動春心,流目矚山林”。這些詩句首先寫了春風的引申義。春風拂面給人的感覺很舒服,這是人們共同的觸覺感受。筆者認為,杜甫可能是受到劉向的啟發(fā),看到女子的美貌時,視覺感受和春風拂面的觸覺感受一樣讓人舒服。于是在寫王昭君的美貌時,作“春風面”代指。進行了意象的創(chuàng)新,其實這里不光用了借代的手法,同時還用了通感(移覺)的修辭手法。
在杜甫之后,南北宋之交的詩人陳與義《和張規(guī)臣水墨梅》之四:“含章檐下春風面,造化功成秋兔毫”。后人解釋其中的“春風面”就引用了杜甫的詩句“畫圖省識春風面”來作答。
南宋詩人楊萬里化用唐崔護的詩《題都護南莊》中的句子:“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寫下了《蘭花》一詩。其中的句子“生無桃李春風面,名在山林處士家”。這兩句詩含義為:蘭花生來就沒有引人注目姣好面容,而也只在山林隱居的處士得以傳揚名聲。是把“桃花”和“春風面”重組來代指美女面容姣好??梢姡翘拼臈钊f里也沒用“春風面”一詞。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一本第一折:“我見他宜嗔宜喜春風面,偏宜貼翠花鈿。”意為不論生氣,還是高興,總是很美的。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三回:“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啟笑先聞。”等等,都是受杜甫的影響。
后又出現(xiàn)“滿面春風”,或“春風滿面”,“春風”便是笑容的意思了。譬如:“如坐春風”,如同沐浴在和煦的春風里,又用來比喻得到教益或感化。這又是在“春風面”的基礎上進行了意義的轉化與豐富。
綜上所論,可見用“春風面”代指女子容貌美麗是杜甫的首創(chuàng),后世文人們效仿引用使之流傳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