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振球
意象是詩人的思想、情感、意念或文化內(nèi)涵;意象是物象、形象;意象是這種積淀著深厚文化內(nèi)涵或寄予作家個人情感的物象。在古詩詞中,意象是詩歌的核心,也是作者情感的凝聚,抓住了詩歌的意象,也就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的觀點、所要傳達的情感了。那么,在高中詩歌鑒賞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把握住詩歌的意象呢?文章就結(jié)合教學實踐和歷年高考的相關詩歌鑒賞進行簡單分析。
一、通過聯(lián)想找相似點,融物、情、理于一體
把自己的情感借助物象來表現(xiàn),所借助的物象就是意象的外在表象,要抓“意”,就需借助物象,而對物象的分析,最有效的方法是聯(lián)想。通過聯(lián)想,從物象到情感,從物象到哲理,由表及里,能更深層次地理解意象。
首先,可從外在形態(tài)上來進行聯(lián)想。詩人在表達自己的“意”時,總要借助一定的物象,而所借助的這個物象和自己的“意”之間有一定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如“月”的意象,由月亮的圓聯(lián)想到團圓,而現(xiàn)實中無法團圓,也就有了思鄉(xiāng)懷人之“意”。如李白《關山月》中“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一句,對于邊關的將士,月是他們的一種寄托和幻想,千里相共,愿隨孤月,流照親人。
其次,從內(nèi)在情緒上進行聯(lián)想。所謂內(nèi)在情緒即詩人的內(nèi)心情感和物象之間的契合的情感交匯點。同樣是“月”的意象,由殘月而聯(lián)想到人缺,再到分離,于是,孤單寂寞,內(nèi)心的凄涼也就從殘月的物象中透露了出來。在詩歌鑒賞中就可抓住這一點進行分析。如2012年高考中對《夢江南》(溫庭筠)中“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風空落眼前花”一句刻畫了一位什么樣的主人公形象的分析——主人公滿腹哀怨,對月懷遠,月卻不解;臨水看花,花自飄零,無人憐惜。一位孤獨寂寞,自哀自憐的主人公形象就凸顯了出來。
其三,從時間和空間意識上進行聯(lián)想。從時間上看,詩人在刻畫意象的過程中,總會雕刻上時間的印記,尤其是從時間線索來抓詩人的情感變化更為重要。以2009年高考中《滿江紅·登黃鶴樓有感》(岳飛)一題就問到“詞的開頭寫作者登黃鶴樓遙望中原,結(jié)尾說‘再續(xù)漢陽游,騎黃鶴,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變化?”詩人由開頭對昔盛今衰的悲慨,對外敵入侵踐踏大好河山的憤恨,對統(tǒng)治階層奢侈誤國的隱隱痛心,對抗擊敵人收復失地的決心,轉(zhuǎn)到想象中“提銳旅”、“清河洛”之后再登黃鶴樓的舒暢心情。
二、抓住畫面,聯(lián)系背景,想象和感受
意象借助物象而呈現(xiàn),于是,意象也就無形中有了可以觀的面面。同時,詩人在意象的創(chuàng)造中,總是與自己的生活相聯(lián)系,因此,在詩歌鑒賞中去了解詩人的創(chuàng)作背景也是關鍵的。
如《雨霖鈴》(柳永)中“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的句子本是想象旅途中的情狀的,詩人乘船泛江,從醉酒中醒來,看習習微風吹拂著蕭蕭柳枝,一彎明月悄然而升,此時詩人心中不免有幾分凄涼,因那客情之冷落,風景也隨之清幽,離愁別恨也就油然而生了,而這些都凝聚在凄清的畫面中。教學中,教師就需借助現(xiàn)代教育手段,如多媒體,用于呈現(xiàn)詩人所刻畫的景象,讓學生在欣賞畫面的過程中結(jié)合詩人的寫作背景進行討論、交流,然后教師再進行點撥,這樣效果會更佳。
三、把握常見意象的固定寓意
后來的作家會受到前面作家的影響,哪怕是不同國家之間的作家之間的影響也是相互的。而一個民族因地域、風俗等原因,在對同一類事物的表達上就具有了一定的相似點。這體現(xiàn)在詩歌中,詩人在刻畫意象的過程中,總會將這個相似點納入其中,于是,詩歌中的意象也就有了某些固定的寓意。在高中詩歌鑒賞中,了解并掌握常見意象的固定寓意,能較好地幫助學生對詩歌進行鑒賞,從而更深層次地理解詩歌的內(nèi)涵。
以“寒蟬”的寓意為例,蟬在秋后不久就會死去,這是生物規(guī)律。而在詩人的眼中,當秋雨過后,蟬兒隨著哀鳴而消逝,不免就有了悲涼的感慨。因此,寒蟬也就和悲涼、凄清相聯(lián)系起來了。如《詠蟬》(駱賓王)中有“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币痪?,詩人以蟬和自己的處境對應起來。西陸指秋天,按常理,在獄中的人對外界的四季變化是不甚了解的,但對聲音卻較為敏感,隨著蟬聲漸起,詩人心中也就不免多了幾分悲涼。而“南冠”原謂楚囚,在此借來點明自己的身份,于是,自己朝不保夕的命運和蟬的生機將盡也就有了共同之處,作者對蟬的憐惜之情不用言表,而自己的悲涼也就隨之呈現(xiàn)。此外如菊花之堅貞、高潔,梧桐之愁思,杜鵑鳥之凄涼、哀傷等都是常見的意象寓意。
在高中詩歌鑒賞中,對意象的分析首先要做到獨立性,這樣才能避免出現(xiàn)“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極端;其次,要根據(jù)具體的詩歌,詩人在詩歌中的情感、背景、風格等來對意象進行分析,不能生搬硬套,更不能模式化。當然,教學中也不能忽視了學生對意象的獨特理解,尤其是當學生有自我理解時,教師更需要引導學生從學生的理解出來,結(jié)合意象的內(nèi)在意蘊來進行對比、交流。
總之,在高中詩歌鑒賞中,引導學生從多個層面來對意象進行分析、掌握,這樣才能更好地把握住詩歌的內(nèi)涵,從而理解并掌握詩歌,提高學生的詩歌鑒賞水平。教學實踐中,教師要根據(jù)學生的實際,結(jié)合教學內(nèi)容,采用多種方法來進行引導,從而保證詩歌鑒賞的有效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