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愛情,是古代婚姻的奢侈品,歷史的長河承載多少蕩氣回腸的愛情故事。愛情之后,便是渴望婚姻,這二者在封建家長制度中何以得兼?時間在延續(xù),封建制度的枷鎖依舊存在,但是在這冷硬如鐵的制度下,反抗的力量在不斷壯大,給后世人留下希望。本文將《孔雀東南飛》中的劉蘭芝與《西廂記》中的崔鶯鶯作比較分析,一探她倆的反抗激起的千層浪。
關鍵詞:封建家長制;反抗;古代婚姻
《孔雀東南飛》和《西廂記》是我國古代藝術史上的兩朵奇葩。前者與《木蘭辭》并稱“樂府雙壁”,后者更是被贊為“天下奪魁”,曹雪芹在《紅樓夢》中借林黛玉之口,言其“曲詞警人,余香滿口”。其藝術成就、主題思想等前人之述備矣,筆者將從兩位主人公身上窺探些許對封建家長制的反抗。
一、屈于傳統(tǒng)與向往自由的矛盾體
劉蘭芝是傳統(tǒng)的中國婦女。詩歌開頭便交代了蘭芝的勤勞善良,聰明美麗,但是旋即出現了焦母逼迫仲卿休妻的情節(jié),故事由此慢慢進入了小高潮。丈夫跪求母親無望后,劉蘭芝只好拜別婆婆,恭敬出門。離別拜婆婆的場景可以看出劉蘭芝的善良、能忍,也可以看出蘭芝恪守傳統(tǒng)。
蘭芝身上體現的最為突出的是她的反抗,這主要體現在兄長逼迫她再嫁太守之子,兄長所言“不嫁義郎體,其往欲何云”,暗示蘭芝不能在家里吃閑飯。母親的軟弱、兄長的無情令蘭芝心灰意冷。焦仲卿那廂掰不過母親的專制,蘭芝這邊也不能自主命運。他們只好相約共赴黃泉。蘭芝沒有強大的力量,也沒有足夠的勇氣來反抗這個不公的社會制度,她只好拋棄自己唯一能把握的———生命,來向世人反抗。雖然犧牲是一種妥協(xié),不值得提倡,但在他們死后“兩家求合葬,共葬華山旁”可知,蘭芝這種妥協(xié)性的反抗已經撞擊了了家長制度。
崔鶯鶯是典型的大家閨秀、名門淑媛。她對愛情懵懵懂懂,在她身上也是有著傳統(tǒng)與崇尚自由的一面。身為一品相國之女,自然免不了研讀《女誡》、《烈女傳》一類的禁錮婦女思想的書籍,這便在她身上打上了傳統(tǒng)的烙印。從她與張生之間互傳的詩作來看,鶯鶯也是一名很有才學的女子。女子一旦有了才情,便不甘心只作為男人的附屬品,她更多追求的是一個可以有共同語言的夫婿。所以她在見到了張生以后才會有不甘于被母親擺布的想法。
身份的束縛和對自由愛情的向往擰成了一對矛盾,向傳統(tǒng)屈服還是努力爭取自己的幸福,鶯鶯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一方面,鶯鶯懼于母親的威嚴,又不知道婢女紅娘所在的陣營,處在深閨之中的她,想要與張生私會是難上加難。她的矛盾在“賴簡”一折中得以集中表現,作詩相約張生“待月西廂下,迎風戶半開”,卻因張生未能隱瞞紅娘,鶯鶯將張生當賊訓斥了一頓。好在鶯鶯有好幫手———紅娘,在其中周旋,促成兩者好事。鶯鶯背著母親與張生成親本就是一種最為直接的反抗。
二、維護家長制的真實本質
焦劉二人婚姻是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他們的結合符合當時社會的婚姻制度。蘭芝之所以被婆婆逼迫休棄,學術界歷來有三種看法:一是“無子”,全詩沒有任何地方提及孩子之處;一是“不順父母”,一是”多言去”。焦母出場并不多,言語之中也未清楚交代為何要逼子休妻。若如其所言,“此婦無禮節(jié),舉動專自由,吾意久懷忿”的說法是站不住腳跟的,因為蘭芝辭別婆婆的表現分明就是一個知書達理、畢恭畢敬,并無半點焦母所說的“無禮節(jié)”。
劉蘭芝的身份眾說紛紜,大多認為其并非“生小出野里”,這從后面縣令與太守為子求親可知。所以劉蘭芝配焦仲卿“府吏”的身份是合理的,他倆沒有太大的門第束縛,焦母更多的是出于個人喜好而破壞兒子兒媳的姻緣?!抖Y記》有“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悅,出”、“婦順者,須乎舅姑,和于室人,而后當于夫”,即女子與丈夫的親密程度不可超越公婆,否則便是犯了“七出”。詩中說焦劉“共事二三年,始而未為久”,可知夫妻二人十分恩愛。焦母認為自身地位受到動搖,便要扼殺了這婚姻中不該有的奢侈品———愛情。
《西廂記》中的老夫人形象較焦母塑造要更為豐滿,她的地位也更加高。丈夫的去世實則是表明老夫人在家里至高的地位,她對女兒實行“圈養(yǎng)式”的教育方法,禁止事項良多,把鶯鶯當做籠中鳥,連婚姻的自主權全都被剝奪了。崔張二人心生愛意后,老夫人不顧信義賴婚,她搬出鄭恒,說是“中表聯(lián)姻、親上加親、門當戶對”,以期蒙混過關。張生雖一介寒門學士,但也是前禮部尚書之子,加之本人才華橫溢,前途也是無可限量。老夫人更多的是在意二人未經自己同意便擅自心生愛意,還私下來往,她的權威受到了挑戰(zhàn),是以要百般刁難維護個人尊嚴。
禮教是老夫人的治家準則,同時也是其死穴。紅娘正是抓住了這一點,在“拷紅”一折中將老夫人駁得啞口無言,迫使老夫人最終妥協(xié)———她以崔家不招“白衣女婿”要求張生要考中狀元才能娶鶯鶯。好在崔張二人最終喜結連理。
劉蘭芝的反抗是以死來向世人控訴,這一點反映出蘭芝受封建禮教的觀念束縛而造成的軟弱,但是蘭芝的死,畢竟邁出了向封建禮教說“不”的第一步;崔鶯鶯敢于挑戰(zhàn)母親的權威跨過高門貴族與寒門學士之間森嚴的界限,這無疑又是向前跨出了一大步。封建家長制的權威代表從專制到妥協(xié),也說明了權威受到了撼動。從東漢到元朝幾百年間,婦女大膽追求解放、抗爭叛逆女的發(fā)展變化,成文學史上一顆絢爛的明珠。
參考文獻:
[1]吳巖松.古典文學中女性追求愛情進步的足跡[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08.
[2]陳澔主編.禮記[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作者簡介:黃慶(1989-),女,漢族,四川南充人,現于重慶市西南大學攻讀文學學士學位,從事高級中學語文課教學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