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琴
摘要:"物質結構與性質"是普通高中化學新課程六大選修模塊之一。該模塊內容較為抽象,教師教和學生學都有一定的難度。本文運用查閱文獻和到中學調研等方法,從該模塊教學方法方面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新課程;物質結構;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6-5962(2013)05-0273-01
化學教學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掌握人類已有知識經(jīng)驗的過程,它要求教師有足夠的知識技能和有效的教學方法,讓學生愿意學、學的懂、記得住、用得活。本模塊的知識內容較抽象、理論性強,若只是把知識堆積起來,不僅會使學生失去興趣,也會導致學生難理解,無法落實課程目標。要關注學生的認識水平,注重抽象概念與具體實例相聯(lián)系,盡可能通過直觀模型和模擬活動增進學生對科學概念的實質性理解。
1 "物質結構與性質"模塊的教學方法
1.1 利用直觀方法教學。理論教學的特點是:第一,概念抽象難比喻,例如電子云、軌道等,由于微觀粒子和宏觀物質的運動有不同的規(guī)律,學生看不見摸不著,用宏觀現(xiàn)象去形容和比喻都比較困難。第二,概念多,符號多,含義深。基于上述原因,教學中應盡可能運用模型、簡單實驗等直觀方法。例如對于電子云與原子軌道的教學,可運用制作模型幫助學生理解相關概念。
1.2 利用化學實驗教學。理論性強的教材,學生學習時往往因其抽象而理解不深、易忘。因此,要加強化學實驗,從現(xiàn)象出發(fā)幫助學生理解微觀粒子的變化實質,以便樹立概念,掌握知識。例如介紹配合物時通過觀察CuCl2·2H2O等固體及其水溶液的顏色,分析得知天藍色的物質--四水合銅離子,探究其結構,由孤對電子對和空軌道形成的配位鍵,引出配位鍵和配合物的概念。
1.3 以復習和充分利用已學過的知識為實例進行教學。例如講授原子結構與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關系時可以以問題思考的形式復習原子結構、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相關知識,引導學生從元素原子核外電子排布特征的角度進一步認識、理解。講授共價鍵的極性和非極性時,可先復習離子鍵、共價鍵和電負性等概念,再分析H2、H2O等分子中成鍵原子間公用電子對的偏移情況。
1.4 利用實物與圖片相結合進行教學。例如,講授晶體與非晶體時,可展示一些實驗室常見的晶體實物:食鹽、藍礬、硝酸鉀等;展示一些非晶體實物:玻璃、松香,一些塑料;引導學生觀察本章章圖中的各種礦石的彩色圖片等。
1.5 運用觀察、分析、對比、討論等教學策略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例如講解晶體與非晶體時,通過對教科書中的圖3-4、圖3-5的觀察分析,引導學生自主討論為什么晶體呈現(xiàn)多面體外形?晶體有什么性質?怎樣鑒別晶體與非晶體?
1.6 利用多媒體課件和形象比喻進行教學。例如講授晶體與晶胞的關系時,利用多媒體課件演示一些晶胞;把晶體與晶胞的關系比喻:如果我們把一塊大晶體敲碎,可以得到許多大小不同的小塊,這許多小塊與大晶體具有相同的形狀,如果小塊繼續(xù)不停地敲碎,最后可以得到晶體的基本單元,即晶胞;大晶體可以看成是許多這樣的重復單元重疊起來形成的,或看作是數(shù)量巨大的晶胞"無隙并置"而成,好像蜂窩與蜂巢的關系。
1.7 利用數(shù)據(jù)和圖表進行教學。例如學習鍵能與鍵長時,可以讓學生閱讀教科書中的表2-1,了解一些共價鍵的鍵能,并思考相關的問題,歸納總結鍵能的概念及其與分子性質的關系;閱讀教科書中的表2-2,結合鍵能的概念,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你認為鍵長是什么?它怎樣描述共價鍵的強度?經(jīng)過討論總結得出結論。
2 "物質結構與性質"的教學示例
【課題】
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 化學 選修3 第二章 第三節(jié) 分子的性質
【教材分析和教法建議】
在"分子的性質"中,共有六個問題,即分子的極性、分子間作用力及其對物質性質的影響、氫鍵及其對物質性質的影響、溶解性、手性和無機含氧分子的酸性。除分子的手性外,對其他五個問題進行的闡述都運用了前面的已知知識,如根據(jù)共價鍵概念,介紹鍵的極性和分子的極性;根據(jù)化學鍵、分子的極性等概念介紹范德華力的特點及對物質性質的影響;根據(jù)極性、非極性分子的概念介紹 "相似相溶"規(guī)則;根據(jù)分子中電子的偏移解釋了無機含氧酸分子的酸性強弱等。對于手性,教科書通過圖片簡單介紹了手性分子的概念,以及手性分子在生命科學和生產(chǎn)手性藥物方面的應用。教學建議如下;
2.1 教學過程中可先復習離子鍵、共價鍵等概念,再分析H2、HCl、H2O等分子中成鍵原子間共用電子對的偏移情況,幫助學生理解共價鍵的極性和非極性。
2.2 關于范德華力的影響因素,建議只介紹兩點;一是通過觀察教科書中的表2-4,得出分子的極性越大,范德華力越大;二是通過"學與問",得出結構相似時,相對分子質量越大,范德華力越大。
2.3 "相似相溶"規(guī)則不宜擴展太多,充分利用例子及"思考與交流",使學生體會到"相似相溶"的含義及應用即可。學習"相似相溶"規(guī)則時注意應用極性分子、非極性分子、范德華力及氫鍵等知識;在組織"思考與交流"時,可結合實驗。
2.4 可以根據(jù)教科書中的圖2-38制作模型幫助學生理解分子的"手性" 及"手性分子"的概念;通過一些例子了解"手性分子"在生命科學中的應用,體會化學科學對人類生活、發(fā)展的貢獻。
參考文獻
[1] 吳國慶等編.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 化學 選修3[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 吳國慶,等編.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教師用書)化學 選修3[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3] 劉知新.化學教學論[M].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