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海霞
作文是表情達意的交際工具,具有多種交際功能,但許多學生害怕寫作文,甚至逃避寫作文,覺得提起筆來“無話可寫”,這是當前作文教學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如何激發(fā)學生的寫作樂趣,使學生愿意寫,會寫作文呢?
一、積累寫作素材
文章由段落組成,段落由句子組成,句子由詞語組成,所以引導學生多積累詞語、句子,為寫作文奠定基礎。如何積累?首先,每天讓學生積累3個成語、5個詞語、1條名言,這樣學生每學期就能積累400個成語,近700個常用詞語,130多條名言。其次,多讀書。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年燦爛的歷史文化,歷史的長河涌現出無數膾炙人口的杰作,如《西游記》、《三國演義》等,這些作品無論在語言還是在內容上都有值得我們學習借鑒的地方。另外,還要引導學生多閱讀適合他們年齡、生活的書籍,越廣泛越豐富越好,還要準備一個日記本,把作品中的名言警句、好詞佳句隨時摘抄下來,積累寫作材料。第三,盡可能創(chuàng)造條件讓學生走出課堂,多了解社會,多接觸大自然,根據生活實際來進行寫作。提醒學生留意觀察身邊的人和事以及各種現象,學會敘述,學會評價,學會鑒賞真善美、假惡丑。有了以上的積累,學生就不會無話可說、無內容可寫了,自然就有了寫作興趣。
二、讓學生敢說、會說
說的能力,實際上就是口頭表達能力。大多數同學“說”的能力比較差,主要表現為:知識儲備不足,語言貧乏,口頭表達不清,心中有話說不通,而且有的學生還存在嘴懶不愿說,怯場不敢說的現象。那么,怎樣訓練“說”呢?首先,根據初中生喜歡閱讀童話、寓言、成語故事等特點,讓學生試著講述一則或幾則寓言故事或成語故事。其他學生從多角度概括故事蘊含的道理,輪流講述,進行評比,激發(fā)學生的參與意識。其次,要求學生堅持每天收聽收看新聞,利用課前三分鐘安排學生講述,有意識地讓學生收集最喜愛或最敬佩人物的事例,既培養(yǎng)學生關心國家大事的習慣,又增長他們的見識,開拓視野,提高“說”的能力。會說了,把“說”的內容付諸筆端,學生們自然也就會寫了。
三、插上想像的翅膀
想像是創(chuàng)造的源泉,想像是寫作的翅膀,結合語文教材培養(yǎng)學生聯想和想像的能力,從而激發(fā)其寫作興趣。以描寫自然美的文章或片段來說,課文所描繪的日月星辰、山川湖泊、花草樹木等自然景物給人以豐富的聯想和想像,閱讀或賞析中自然會喚起一種景物在眼前的印象,然后遷移到學生身邊的相關景物,讓學生通過聯想和想像的手法來描寫自己身邊的景物。還可以通過改寫或補寫教材課文內容來培養(yǎng)學生聯想、想像的能力,從而激發(fā)寫作欲望。比如讓學生通過聯想和想像的手法,改寫《丑小鴨》一文,想像丑小鴨被趕出家門以后的情形,是執(zhí)著追求變成白天鵝了,還是自暴自棄最終命喪黃泉了。再比如《變色龍》一課結束時,把懸念留給學生,“假如故事沒有結束,假如奧楚蔑洛夫回家途中,遇見將軍的哥哥又會怎么樣呢?”學生可以根據自己對課文的理解以及對社會的感受,采用聯想和想像的手法試著寫出一個個精彩的結局。
實踐表明,興趣是學生寫好作文的內驅力,只有讓學生們懷著濃厚的興趣,主動參與到寫作訓練中去,不斷感悟寫作帶給他們的快樂,才能寫出一篇篇優(yōu)秀的作品。
(責任編輯 付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