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幸運
摘 要: 古詩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通過古典詩詞的學習感受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博大精深,提高語文素養(yǎng)。要采用新穎、靈活的教學方法,充分利用各種資源,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改變現行古詩教學模式單一、教學平淡無味的現狀,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與審美能力。
關鍵詞: 古詩教學 激趣 教學方法
古典詩詞是中文獨有的一種文學體裁,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瑰寶,隨意翻開小學語文課本便可以發(fā)現古詩詞如珍珠一般散落在各冊教材之中,這些千古傳誦的名家名篇非常適合小學生閱讀,同時又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對培養(yǎng)少年兒童美好的思想情操和良好的文學藝術素養(yǎng)、繼承祖國優(yōu)秀的文化遺產,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然而古典詩詞因語言凝練、意境深遠,給學生造成理解、領悟上的困難,如果教師不能很好地挖掘其中的趣味性,就無法抓到學生學習古典詩詞的興奮點;如果古詩課堂興味索然,就談不上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如何激發(fā)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呢?不妨從以下幾個方面試試。
一、聯系背景,故事激趣
詩詞在古代的地位很高,一度成為科舉考試的重要內容。文人墨客不僅在游山玩水、送別酬唱之際喜歡寫詩(詞)抒情記景,即使是閑來無事的時候,每有感觸也都要寫首小詩(詞)??梢赃@么說,古典詩詞記錄的不僅是詩人的所見所感,更多的是與詩人的生活融為一體。如果教師能夠挖掘詩詞背后的故事,利用小學生愛聽故事和對古代人的生活充滿好奇的心理,就能激發(fā)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如《贈汪倫》這首詩背后就有一個頗具傳奇色彩的故事,汪倫對“萬家酒店、千里桃花”的巧妙解釋,一代詩仙李白和鄉(xiāng)野村夫汪倫的友情,都使得故事在曲折離奇的情節(jié)中透出濃濃的人情之美,不僅能大大激發(fā)學生對《贈汪倫》這首古詩的熱愛,還能加深學生對詩的理解,滌蕩學生的心靈。
二、創(chuàng)設情境,內容激趣
古典詩詞只用寥寥數言,就勾勒了一幅幅美輪美奐的畫面,創(chuàng)設了一個個優(yōu)美動人的意境。如果教師借助音樂、掛圖、圖畫、簡筆畫及多媒體等手段,引導學生進入詩的優(yōu)美意境,就必定能使古詩課堂趣味盎然。如在教學李白的《早發(fā)白帝城》時,選擇古箏曲配樂吟誦,東方鋼琴動聽的聲音奏出明快的旋律,伴著教師抑揚頓挫的吟誦,青山綠水、朝云彩霞、雄奇峭立的三峽風光在多媒體屏幕上流動,隨著一聲聲清脆的猿啼,詩、畫、境、景融為一體,學生仿佛穿越時空,來到千年之前,江風拂面,輕舟如箭,猿聲不斷,神清氣爽。雖身在課堂,其實早已神游四海,在這樣的氛圍之中一起吟誦“早發(fā)白帝城……”怎么不令人心馳神往?怎能讓人不愛那句“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呢?
三、展開想象,拓展激趣
葉圣陶先生在談古詩教學時指出:“領會作者的意境,想象中的眼界就因而擴大了,因而想想這意境多美,這也是一種愉快,假如死盯著文字而不能從文字中看出一幅畫來,就感受不到這種愉快了?!币徽Z道出了學習古典詩詞的奧妙所在。詩歌為了通過生動優(yōu)美的形象感染讀者,往往采用大膽的聯想和幻想,突破物我之間、時空之間的界限,最大限度地將詩人的心靈感受和豐富情感表現出來。對于詩歌而言,沒有想象、聯想和幻想,就沒有了詩。因此,教學古詩時,可引導學生充分發(fā)揮想象,將詩中所包含的意象和畫面進行“再現”,不僅能加深學生對詩的理解,還能增強學生的想象力、感悟力和創(chuàng)造力,使學習古詩成為一種饒有興趣的欣賞活動。如“春風又綠江南岸”一句,雖然作者只點出了一個“綠”字,實際上在這個“綠”字背后,展開的是江南的無邊春色:柳綠桃紅、春水碧透、江天遼闊、風動花影、蜂舞蝶翩、鶯飛鳥鳴……這樣誘人的江南春色不僅尺幅千里、境界闊大,而且有聲有色,有動有靜,如果不憑借讀者自身豐富的想象,進行藝術的再創(chuàng)造,就很難體味到詩詞精妙,領悟其間的境界。
四、古文今用,實踐激趣
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在語文中學到的知識,最終還要應用于生活,這不僅是學語文的最終目的,而且是真正掌握語文知識、提高語文能力的唯一途徑,古典詩詞的教學也不例外。如何將古典詩詞與語文實踐聯系起來?首先可以將詩詞與生活聯系,帶學生踏青時,吟一句“萬紫千紅總是春”;母親節(jié)時讓學生在送媽媽的禮物上寫一句:“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布置寒假作業(yè)時不忘指導學生去感受“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讓詩自然地走進生活,讓學生感覺生活處處皆“詩”。其次,可以將詩與學習活動聯系起來,鼓勵學生在平時說話、回答問題、寫作文的時候盡量引用一些詩句,將消極積累轉化為積極運用。教師應該對能夠靈活使用古詩詞句的學生加以鼓勵,讓學生真正感受到其實古典詩詞離我們并不遙遠。再次,教師可大膽地引導學生仿詩、改詩、寫詩。有人說“兒童天生就是詩人”,這話不無道理。學生在創(chuàng)作中發(fā)現了自己的靈氣,享受了學詩的愉悅,也加深了學詩的感情。我曾經碰到過這樣一名學生,他學習非常懶惰,從來不做作業(yè),成績可想而知。然而在教學《贈汪倫》這節(jié)課時,我讓學生仿寫一首送別詩。學生人手一詩,連這位一向惰學的孩子也寫出了這樣一首《贈老師》:“老師下課將欲行,忽聞學生踏歌聲。長分河水流千尺,不及我愛老師情?!笨吹皆姷哪且豢蹋业难劭粑⑽l(fā)熱,真正理解了“兒童的心靈世界具有豐富的感受性,旺盛的想象力和誠摯的情感,帶有天然的藝術化傾向”這句話的含義。當我將詩大聲地朗誦出來的時候,全班響起了雷鳴般的掌聲,這掌聲是同學們發(fā)自心底的感動、鼓勵與尊重。從那以后,我發(fā)現他在課堂上有了許多積極的變化。我有意識地將仿詩、改詩、寫詩的環(huán)節(jié)更多地融入課堂教學中,使得學生學習古詩的勁頭更足了,很多時候當下課鈴聲響起的時候,他們還會不約而同地大聲嘆道:“怎么又下課了?”
文學是語言的藝術,古詩凝練了最精粹的語言。每一首古詩都是一幅色彩豐富的圖畫,都蘊含著一段婉轉曲折的深情,都在訴說著一段難以忘懷的故事。每一個語文教師都應該是一個熱愛古典詩詞的人,憑借著愛,我們一定會挖掘出隱藏古典詩詞之中讓人愛不釋手、欲罷不能的美,一定能讓古典詩詞課堂“詩趣無窮”,以更好地完成我們肩負的傳承文化、發(fā)揚光大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