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琪
課程實施風格是指教師在長期的課程實施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個性特點的,富有成效的,較為穩(wěn)定的,融合教學思想、方法技巧和教學特長、特色的綜合品質。良好的課程實施風格是教師教學造詣、理想特質高度成熟的重要標志。自2011年我區(qū)開展鍛鑄小學語文教師課程實施風格的課題研究以來,我們對區(qū)域內數千學生,數百教師進行了閱讀教學現狀、教師課程實施風格為主題的情況調研,力圖幫助中年教師對自己的教學風格、青年教師對自己的教學特長做全面的分析和反思,發(fā)現不足,為鍛鑄其課程實施風格創(chuàng)造條件。通過對調研結果的分析,我們初步認為“自我驅動、專業(yè)研究、實踐磨煉”是語文教師課程實施風格形成的必要條件。
一、自我驅動是教師課程實施風格形成的發(fā)動機
高爾基說:“一個人追求的目標越高,他的才能就發(fā)展得越
快,對社會就越有益?!苯處熞趯I(yè)發(fā)展的道路上越走越遠,自身的內驅力最為重要。這種內驅力可以來自對教育事業(yè)的熱愛,來自身為人師的沉甸甸的責任,來自個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教師不僅要“育人”,也要在“育人”的過程中實現“育己”。唯有這樣,教師成長才有動力,成才才有可能?!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是“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強調了“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fā)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法的選擇,都應有助于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蔽阌怪靡?,這些精神和要求實質上是對語文教師實施課程提出的風格要求和準則,也必然會對教師已有的傳統教學風格產生巨大的沖擊和深刻的影響。我們認為,語文教師必須以新課標精神更新自己的教育價值觀和學生觀,才能喚醒自身的自覺意識,激發(fā)和提升自主發(fā)展的內驅力,自覺承擔起教育的責任,在課程改革的實踐中切實貫徹、實踐《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倡導的教學理念,積極探索、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才能變“要我發(fā)展”為“我要發(fā)展”,不斷提升、完善、修正和鍛鑄自己的教學風格。
二、專業(yè)研究是教師課程實施風格形成的加油站
蘇霍姆林斯基說:“如果你想讓教師的勞動能夠給教師帶來樂趣,使天天上課不至于變成一種單調、乏味的義務,那你就應當引導每一位教師走上從事研究這條幸福的道路上來?!辈贿M行教育教學研究的教師,很難真正品嘗到當教師的樂趣。我們通過開展“經驗學習圈”理論的研究活動,逐漸明晰教師鍛鑄自己教學風格歷程中應遵循的基本規(guī)律,按照具體經驗、反思性觀察、抽象概念化、主動實踐等四個適應性學習階段構成且不斷上升的循環(huán)模式,努力幫助和推動教師的自身教學經驗的螺旋式上升,逐步走向成熟和獲得穩(wěn)定發(fā)展?!痘A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
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fā)展,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yǎng)能力的關系,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
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創(chuàng)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huán)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tài)度和能力,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fā)展?!边@種先進理念和探究式學習、開放式課堂等都要求教師具備較高的理論素養(yǎng),具有較強的研究能力,教師要有本領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研究的方法,使學生學有選擇,學有重點,終身受益,課堂教學才不會千課一面,教師通過深入的專業(yè)研究,透過自身的特質來詮釋課堂教學,才能形成鮮明的個性和風格。
三、實踐磨煉是教師課程實施風格形成的催化劑
課堂教學就像一面鏡子,它能把我們存在的問題毫無保留地展現出來。實踐、磨煉就是不斷地給自己的課堂教學“照鏡子”,經歷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再發(fā)現,再解決,如此反復的過程,讓自己的教學風格變得越來越清晰。許多名師在談到自己的成長體會時,都會不約而同地說:“我們就是在反復錘煉的過程中成長的”。每個教師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都會逐步形成獨具自己個性、特色的教學風格,其差異在于是否有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導和教學理念的支撐,是否自覺、執(zhí)著地不斷對自己的教學經驗、特色、風格進行反思、完善和提升。這種在教學實踐中通過自覺鍛鑄、錘煉而逐漸形成的教學風格是其教學能力和個性特點的綜合反映,它既體現了教師達成教學目的的共同目標追求,又體現了其教學方式、方法的個性化傾向、特點。通過課堂實踐的反復打磨,大到課堂整體構架的苦苦思索,小到為一個情境創(chuàng)設,為一句過渡語言細細推敲,這個過程是教師深度思考、反復琢磨、不斷改進的過程,它給教師帶來的專業(yè)體驗和行為跟進是深刻而深遠的。經過實踐磨煉,教師對如何把握教材,如何把握學生,如何設計課堂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就會變得十分清晰。這些教師在長期實踐、磨煉中形成的對課程思想的理解和與個性化經驗積累不斷融合的結晶,進一步促進了教師課程實施風格的形成和逐步定型。
注:本文是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立項課題《在“浸悟·靈悅”教學實踐中鍛鑄語文教師課程實施風格的研究》中期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單位 江蘇省蘇州市姑蘇區(qū)教師發(fā)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