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遷移是學習的一種普遍現(xiàn)象,用遷移理論來指導教學實踐,是提高教學效率的有效途徑,本文從學習遷移的概念、內涵及其產生條件出發(fā),論述學習遷移規(guī)律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運用。
關鍵詞:遷移 學習遷移 語文數(shù)學
一、學習遷移的概念與內涵
遷移是教育心理學領域的一個重要概念,是學習的一種普遍現(xiàn)象。隨著知識分類理論的提出以及學習理論的更新,特別是認知心理學的提出,遷移的概念也在更新。當前,以認知心理學為基礎的三類遷移理論是學術界的主旋律,即認知結構遷移理論、產生式遷移理論和認知策略遷移理論。[1]
學習遷移是指已獲得的知識、動作技能、情感態(tài)度等對新的學習的影響。學習遷移也稱為訓練遷移,指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的影響,或習得的經(jīng)驗對完成其他活動的影響。[2]關于學習中存在遷移的現(xiàn)象,《論語·述而》中早有記載:“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笨鬃舆€要求學生要“由此以知彼”,這些都是指先前的學習對以后的學習的促進,是學習中的遷移現(xiàn)象,但孔子只是注意到了這種現(xiàn)象,并沒有對其做出解釋。
遷移是學習的一種普遍現(xiàn)象,根據(jù)遷移的作用,幾乎所有的習得經(jīng)驗都能以各種復雜的方式相互聯(lián)系起來。個體習得經(jīng)驗后,在適當?shù)臈l件下可以應用所習得的經(jīng)驗來解決各種問題,新習得的經(jīng)驗有時可以改變原有的經(jīng)驗結構。諸如此類的經(jīng)驗之間的相互影響都可以視為學習遷移現(xiàn)象。正因如此,學習遷移始終是心理學家研究的中心問題。了解遷移的規(guī)律,可以為提高教學效率提供有力的依據(jù)。[3]
二、影響學習遷移的條件
遷移并不是自發(fā)產生的,而是受到各種條件的限制。學習者自身的特征、學習者最初的學習水平、學習材料的特征等因素,以及各因素之間的相互作用都會影響到遷移。關于影響學習遷移的條件的相關研究已非常深入完備,以下對其簡要的概括說明。
首先,相似性是影響遷移產生的一個重要因素。具體包括學習材料的相似性、學習目標與學習過程的相似性。較多的共同成分會產生較大的相似性,最終才能導致遷移的產生。
其次,原有的學習對后繼學習的影響是比較常見的遷移方式。原有的學習包括原有的經(jīng)驗水平、原有經(jīng)驗的組織性以及原有經(jīng)驗的可利用性。原有經(jīng)驗的特征可以直接決定遷移的可能性和遷移的程度,而且,要產生遷移,原有的經(jīng)驗結構必須能夠被有效地激活、提取。
最后,學習定勢對遷移的影響具有雙重性,即定勢對遷移的影響既能促進也可阻礙,具有積極與消極兩方面的作用。定勢使得個體在認識方面與外顯的行為方面以一種特定的方式進行反應,使得個體在活動方向的選擇方面會產生一定的傾向性。當以往經(jīng)驗與當前所面對的問題相符時,定勢可以使得問題得到快速有效的解決,發(fā)揮積極作用。但是,定勢有時也會阻礙學習者將其他方法遷移到目前問題的解決。另外功能固定,即把某種功能、作用賦予某種物體的心理傾向,從而難以發(fā)現(xiàn)該物體所具有的其他的潛在功能。定勢對遷移的影響是積極還是消極關鍵還是取決于學習者對定勢雙重性的認識,既要考慮利用積極定勢解決問題,又要打破僵化定勢,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靈活解決問題。
三、學習遷移規(guī)律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運用
學習遷移廣泛地存在于各種學習活動中,利用學習遷移規(guī)律指導初中語文教學實踐,有助于實現(xiàn)教學目標,提高教學效率。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也學會學習,有意識地使用舊知識解決新問題,降低新知識的學習難度。
首先,強調先行組織者。奧蘇伯爾提出的先行組織者,是指先于學習任務本身呈現(xiàn)的一種引導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綜合水平高于學習任務,并且與認知結構中原有的概念和新的學習任務相關聯(lián)。由于影響接受學習的關鍵因素是認知結構中起固定作用觀念的可利用性,呈現(xiàn)先行組織者的目的即是為新的學習任務提供觀念上的固著點,增加新舊知識之間的可辨別性,以促進學習的遷移。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宜把所有教學內容不分輕重緩急地教給學生,而是要先選擇具有廣泛遷移價值的內容進行教學,使學生在掌握了這些基本內容之后,在以后的學習過程中,許多與之相關的內容便不需要重新教學,而只需加以引導,學生即能在舊知識的基礎上掌握新知識。但是空談概念、原理,相當于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當然也無法實現(xiàn)學習遷移。要在教授概念、原理等抽象性、概括性較強的基本知識的同時,輔助以典型范例,并闡明概念、原理的使用條件,這樣才有助于學習遷移的產生。
其次,注重各個學科知識之間的遷移。語文是一個內容龐雜的學科,經(jīng)常涉及歷史、哲學、音樂、科普等其他內容。教師在講解相關內容時如果利用學生在其他學科課堂上已經(jīng)學習的知識,不僅可以節(jié)省教育資源,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也避免重復學習而減輕了學生的學習負擔。例如,講解《陳涉世家》《范進中舉》等古文時,就可以利用學生已經(jīng)掌握的歷史知識進行學習遷移,而不需要花費額外的時間進行文章的背景分析。當學習《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這樣哲學氛圍濃厚的文章時,就可以利用學生在政治課上掌握的哲學知識進行教學。講授《黃河之水天上來》《音樂之聲》等文章時又可以借助音樂的渲染力量,讓學生在音樂中感受文學的魅力。
再次,要充分研究學情。無論是先行組織者策略,還是利用各學科之間的交叉內容進行教學,都要求教師充分研究學情,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明確學生已經(jīng)掌握了哪些知識,以及掌握到什么程度。只有充分研究學情,才能促進學習遷移的產生。
最后,師生都要具有遷移意識。教師在遷移教學中,利用遷移促進學生完成學習目標的同時,更應教會學生學會遷移。“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學會學習比學會知識更重要。當學生具有了遷移意識,掌握了遷移技巧之后,在學習過程中就會有意識地將各學科、各階段的知識進行融會貫通,達到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
雖然學習遷移規(guī)律有助于提高教學效率,但并不是所有語文教師都能掌握遷移理論并加以運用,并且目前的教材依然是分章節(jié)、分科目編制,各章節(jié)、各科目之間的遷移規(guī)律及遷移內容、方式都需教師自行發(fā)掘利用。這不僅不利于教師利用學習遷移規(guī)律進行教學實踐,甚至會使教師陷入遷移的誤區(qū):偏離教學目標,為了遷移而遷移;漠視學生學習差異,遷移目標整齊劃一;遷移方法缺少變化,遷移模式固化單一;忽略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進行生硬遷移等等。
綜上所述,學習遷移規(guī)律有助于提高教學效果,廣大語文教師宜有意識地學習遷移理論,并在語文教學實踐中加以應用。
注釋:
[1]余永聰:《遷移理論在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研究》,重慶師范大學,2011年。
[2][3]馮忠良,伍新春,姚海林,王健敏:《教育心理學》,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參考文獻:
[1]馮忠良,伍新春,姚海林,王健敏.教育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余永聰.遷移理論在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重慶師范大學,2011,(4).
[3]李鳳麟.論遷移在中學語文閱讀中的運用[D].南昌:江西師范大學,2007,(3).
[4]王小芳.遷移理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0,(4).
(王紅楓 福州 福建師范大學教育學院 350007)
現(xiàn)代語文(學術綜合) 2013年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