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政書
摘 要:品德與生活是一門活動性很強的課程,應靈活采用不同的教學方式。談了實際的做法。
關鍵詞:品德與生活;教學;方法
品德與生活是一門活動性很強的課程,它不受時間、地點、形式和內(nèi)容的約束,提高教學質(zhì)量的方法也是多種多樣的。作為教師,應該了解教學這門課程的真正目的——那就是在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zhì)、樂于探究的科學態(tài)度、熱愛生活的價值觀念。在教學中,我們應該根據(jù)學生的特點,因地制宜,采用不同的教學活動類型,為學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臺,讓學生在真真實實的環(huán)境中鍛煉自己,引發(fā)道德體驗,從而提高道德認知,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優(yōu)秀的道德品質(zhì)。
下面談幾點我的實際做法。
一、讓學生從課堂走向生活,在生活中培養(yǎng)優(yōu)秀品質(zhì)
小學生因為年紀小,生活中的真實體驗也較少。尤其是一些難以身臨其境的體驗、常識就更談不上了。例如,在緊急情況下的求助和自救、交通規(guī)則的遵守,交通安全標志的認識、公共秩序的遵守,更貼身的是關愛他人、愛護小樹苗等等。針對學生的這些情況,在課堂上我常常有意創(chuàng)設某種特定情境,讓學生親自去嘗試和體驗,從而得到收獲。在教學第二冊《我能為你做什么》一課前,我就布置學生認真觀察需要別人幫助的盲人和殘疾人??纯此麄兡男┦虑椴环奖悖枰獎e人關愛,如果沒有人關心、愛護、幫助他們,他們的困難為什么不能自己解決,從而感受到一個殘疾人是多么的不幸,多么的需要別人的關心。做好了課前的準備,在學生心中有數(shù)了,我在教學時,用不著怎樣啟發(fā),學生都一點就通,一點就明,我一提問盲人的困難都有哪些?是否都需要別人幫助,你要幫助他們嗎?怎樣幫助呢?通過這一系列的問與答,學生有了感悟,他們都樹立起了要自覺去關心、幫助殘疾人的決心,愛心從此就激發(fā)起來了。
二、從學校走向社會,在實踐中形成優(yōu)秀品質(zhì)
充分利用校外資源,讓學生走出學校,到社會中去學習和實踐,從而開闊眼界,增長知識,擴展興趣,增長才干,發(fā)展社會實踐能力。在教學《別把花草弄疼了》一課時,教師組織學生在校園綠化區(qū)、社區(qū)、到街道旁進行調(diào)查,了解樹木的栽種、管理、生長情況,我讓學生有的負責采訪提問,有的記錄養(yǎng)護方法等等,用許許多多的方法了解到樹木栽種管理的難度,也了解到樹木對人類的作用,我還假設一位學生是一棵小樹苗,它被別人用小刀刻了樹干、枝、樹皮,另一位學生作為小記者去采訪受傷的小樹苗,傷者傷心地傾訴自己的痛苦時,小記者采訪得滿面是淚。這樣,學生不知不覺地接受了要愛護花草樹木、樹木對人類有極大作用、要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教育,從而培養(yǎng)了學生良好的品德。在此我進一步懂得了:兒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們對生活的體驗、認識和感悟,只有源于兒童實際生活的教育活動才能引發(fā)他們內(nèi)心的而非表象懂得道德情感,真實的而非虛假的道德體驗和道德認知,因此,良好的品德形成必須在兒童的生活過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進行的道理。
(作者單位 貴州省赤水市長期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