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
翰子是個跟老師很沒有“眼緣”的學生。
開學第一課,我在黑板上畫了一個圓,圓下一條筆直的線,讓孩子們談談我的用意。學生們紛紛發(fā)表自己的想法:“我們是初升的太陽,跳躍在海平線上?!薄袄蠋煈撓敫嬖V我們新學期新起點吧。”“我猜想老師應該是希望我們一直走在平坦的大路上?!薄袄蠋熛M覀兊穆吩阶咴竭h吧?!薄嗝绰旍`的孩子們,新學期寄語他們的期望已經(jīng)無需我多言。這時,一聲怪腔怪調(diào)不適宜地插了進來:“這不就是元旦的‘旦嗎?哪有你們這些亂七八糟的猜想。元旦不就是可以放假嘛。嘿嘿……”我眼睛一掃,打量著這個在課堂上隨意發(fā)表高論的家伙:一頭亂糟糟的頭發(fā),一雙精干有神的小眼睛,一身邋里邋遢的衣服,一臉嗤之以鼻的神色,一副懶洋洋的模樣,這無疑是教室里不和諧的因子。憑著教師的本能,我沒有立即斥責他,而是接過他的話:“這也是個元旦的‘旦字,元旦,一年之初,寓意著嶄新的開始。老師希望同學在嶄新的學期里學得開心,收獲知識的愉悅?!蔽业倪@番解釋他聽后只是淡淡地別過了頭,眼睛看向了窗外。這是我們的第一次照面。
一個星期下來,每每作業(yè)不交的名單上都有他的名字。跟上任老師了解后,我知道作業(yè)不寫已成為他的“風格”。對于這一情況,我終于在周五與他進行了一次單獨面談。苦口婆心加諄諄教誨加連哄帶騙,坐在我面前的翰子卻是一臉漠然。或許我說的那些話他的那些前任老師早已顛來倒去反復N次了,他已練就了一身“刀槍不入”本領。
于是,我和翰子的“拉鋸戰(zhàn)”開始了。
每每上課,他總是“心無旁騖”地玩弄著他的文具、書本,甚至不知名的玩具,而我總要點點他的桌子或是給他個眼神提醒他注意聽講;每每作業(yè),他的本子上總是一片空白,卻依然“光明正大”地上交給我,而我總要把他找到一旁,叮囑他補上作業(yè);每每小練習,他總是將練習紙塞到課桌里,等到組長收時卻怎么也找不到,而我總要訓斥他;每每出操,他總是鶴立雞群,特立獨行,而我總要糾正他的行為;每每……
教育是個慢慢的過程,上帝也讓我們陪著蝸牛慢慢散步,然而當我的寬容和等待并沒換來他的一絲改變時,我有些無奈,而他漸漸的成了我身邊的“隱形人”。
【案例呈現(xiàn):學生眼中的翰子】
一次偶然。
“班級中,你最欣賞誰?”為了讓學生們學會欣賞別人,我們班進行了這樣的一次話題研討。同學們寫好后紛紛交給我,由我組織討論。我收到了同學們寫的字條:
魏培昕:他坐在班上的“角落”,似乎對班級的情況從來不關心,但是我卻知道他有顆火熱的心。總在不經(jīng)意間,我發(fā)現(xiàn)他會把班上壞了的凳子修好,他會把紙簍旁邊的衛(wèi)生打掃,他會帶鋼筆水提供給班級同學用……
魏瑋:他曾是我的同桌,好學跟他沾不上邊,但我卻很佩服他。他很聰明,損壞的文具到了他手里總能進行拼裝和再加工,或是變成玩具,或是成為新文具。最佩服的是,他總能變著花樣玩,每次都能玩出新點子,我羨慕他。
王濤:翰子跟我是鄰居,他經(jīng)常到我家串門,別看他成績不好,他在我們小區(qū)可是領頭人物。他能一呼百應,他會安排活動,在我們班很有“威望”的。
王有為:原本我不喜歡翰子,他成績不好,而且老師也不喜歡他。但有一次,他改變了我的想法。那次,我走在回家的路上,碰到幾個初中的學生。那幾個人居然問我要錢,我不給他們,他們就要揍我。就在我感到很害怕的時候,翰子出現(xiàn)了,他雖然沒有那些人高大,但卻很勇敢地掄起拳頭,準備幫我。好在后來遇到了爸爸,那場惡戰(zhàn)也沒有發(fā)生。但是翰子卻成了我心中的英雄。
倪佳樂:我欣賞翰子,那是因為他自由、仗義、勇敢、敢作敢當,這些我認為都是一個男孩子必備的品質(zhì),而在我的身上比較缺乏。
……
始料未及,這樣的翰子卻是學生心目中的“偶像”。
【案例分析】
翰子是眾多班級中都存在的一個人物形象?!半[形人”和“偶像”之間,竟有這般差距,差距的產(chǎn)生怎能不引發(fā)了我的思考?
取舍:當成績和個性發(fā)展發(fā)生矛盾時。
教育是什么?德國教育家雅斯貝爾斯說:“誰要把自己單純地局限于學習和認知上,即便他學習能力非常強,那她的靈魂也是匱乏而不健全的。質(zhì)言之,教育是人的靈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識和認識的堆集。”
無疑,翰子的學業(yè)成績是不理想的,他幾乎喪失了對學習的興趣和渴望。作為教育者的我,眼見的是他對待學習的漫不經(jīng)心,從未思考,他是因為什么原因?qū)W習毫無興趣的;也許,我的初衷是為了激勵翰子,為了縮小他和別人的差距,但是在實踐的過程中,因為教育的反反復復,因為我教育的淺薄無知,與我的愿望背道而馳。我的目光緊盯在了翰子的學習上,忽略了對翰子心靈的加溫。無意間,我給翰子貼上了“標簽”,自然也給他的心靈世界蒙上了一層陰影。
孔子曰:有教無類。我的學生們懂得這點,而我忘卻了,我慚愧!我要拜我的學生為師!翰子的“會玩”,豈知不是一項本領?翰子的“仗義”豈不是男子漢的責任的驅(qū)使?對學生興趣的重視,實際上是對學生的一種重視,注意他的感受,而不僅僅是知識傳授這個事實,其實這是一種被我忽略的教育理念。
我醒悟:當成績和個性發(fā)展發(fā)生矛盾時,尊重個性發(fā)展,就是拯救教育的良方。
進退:多一把評價的尺子,多一些呵護和尊重。
當代作家賈平凹也很推崇兒童,他甚至要拜兒童為師:“我的老師孫涵泊,是朋友的孩子,今年三歲半?!_始我見他只是逗著取樂,到后來便不敢放肆,認了他是老師。許多人都笑我認三歲半的小兒為師,是我瘋了,或耍矯情。我說這就是你們的錯誤了。誰規(guī)定老師只能是以小認大?”孫涵泊是慈悲的,“視一切都有生命,都應尊重和和平相處,他真該做我的老師”。三歲半的孩童都只“一切都有生命”,都知“尊重”。對于翰子,我始終用一種眼光,一種標準來評價他,無疑,我失望了,我看到的是他的學業(yè)不理想,我看到的是他對學習興趣的喪失。我用一把尺子來衡量他,用成人的眼光去打量他,急功近利之心讓我看不起學生,須不知學生有自己的“聲音”,而且學生的“聲音”是成人無法叫出來的,是成人無法替代的。我慶幸我聽到了學生的“聲音”,在這片聲音中,學生告訴我,翰子的可愛之處,翰子的仗義之行,翰子的聰穎之點,翰子的仁義之心;在這片聲音中,我心中“隱形人”翰子逐漸清晰起來,逐漸明朗起來。
我醒悟:當評價短缺時,我要尊重學生的人格,我要給這樣一個擁有著至善至美的翰子以尊重,讓他在教師的進退間立體起來,豐滿起來。
看翰子,改變一下眼光,放下架子,謙遜地面對他時,我相信我定會在他那里發(fā)現(xiàn)一個清新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