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聲樂的技能學習、演唱歌曲以及舞臺表演時感知能力始終貫穿其中,歌者運用好感知能力,使之更好的為其演唱服務,是學習者應重視的問題。通過對感知能力的了解和培養(yǎng),不僅豐富了理論知識,而且為學習聲樂、詮釋作品、成為好的歌者奠定堅實基礎。
關(guān)鍵詞:感知能力 聲樂 作用
感覺是認識一切知識的途徑,是我們認識客觀世界的第一步。沒感覺,沒有直接的經(jīng)驗,就不能認識世界,就不能獲得任何知識。聲樂感知能力的形成,是演唱者心理活動對歌唱與發(fā)聲深入認知的過程。這個過程的實質(zhì),就是從生動的演唱直觀到抽象的演唱思維,又從抽象思維到演唱實踐。然感知能力的差異直接影響聲樂學習的效果,可見感知能力在聲樂學習中非常重要。
一、感知能力在聲樂學習中的作用
聲樂感知能力中感覺是構(gòu)成認識歌唱與發(fā)聲過程的初級階段,即感性認識。從認知規(guī)律來說,任何事物的認知,必須經(jīng)過這個初級階段。歌者的內(nèi)部機體感覺,通過對演唱的各種感受,認識到演唱的各種不同的屬性。通過感覺還可以使我們能夠反映體內(nèi)所發(fā)生的變化,像身體肌肉運動及內(nèi)臟器官的工作情況。喉嚨打開的感覺、橫膈膜下移的感覺、腹部擴張的感覺、胸腔開闊的感覺、鼻腔打開的感覺等等。這些感知信息被聲樂學習者轉(zhuǎn)換為思維,并左右著學習者的具體實踐,通過這個過程的不斷反復,學習者從中總結(jié)出學習經(jīng)驗,使得聲樂學習不斷進步。聲樂學習的過程中感知能力起到了主導作用。
二、聲樂學習中感知能力的培養(yǎng)
感知能力對于聲樂學習者學習聲樂技巧、提高演唱者的演唱水平都起著巨大的作用。那么,在具體的聲樂學習中如何培養(yǎng)感知能力則是重要課題,下面將從技能學習、歌曲演唱、舞臺表演幾方面進行分析。
(一)學習技能時的感知培養(yǎng)
從我們發(fā)聲練習開始,我們的身體的各個部位到我們通過感知能力把意念轉(zhuǎn)化為實際身體的變化,感知能力一直都伴隨其中。在發(fā)聲訓練的戰(zhàn)略上,必須有整體的感知,要做到心中有數(shù),看到和各個局部之間的關(guān)系。如訓練咬字、吐字時,首先學習者要感知到下頜、唇、舌的肌肉運用時的放松和靈活;其次在吐字過程中舌的動作不能猶豫遲鈍并感知舌、下頜的關(guān)系,使之能正確地協(xié)調(diào)運作,從而達到歌唱時的字正腔圓。同樣,聲樂中其他技能的訓練也是通過先感知某一技術(shù)在個體的具體感覺和反應,在一次次地反復練習中鞏固正確的技能技巧,將最初的感知一遍遍地加深印象,形成習慣后建立穩(wěn)固的歌唱技能。
(二)演唱曲目時的感知培養(yǎng)
演唱曲目時我們最先接觸的可能是對譜子的閱讀,也可能是聽了他人對該作品的演唱,接觸以后有了初步的感知,產(chǎn)生了自己想演唱曲目的想法。正常情況下我們拿到譜子不只是背下來就了事,任何一首歌曲都帶有情景描繪,演唱者、欣賞者都是由境入畫、由畫寓情。例如歌曲《烏蘇里船歌》“啊拉赫赫尼那……”表現(xiàn)赫哲人在烏蘇里江打漁的情景。任何一首歌都有特定的情景,不同的是每首歌曲包含著不同的時間、人物、地點、景物等視像感知。因此,當拿到一首新歌,具有初步的感知后,再進一步通過找資料,請教他人和自己鉆研,做進一步的感知。了解作者的基本情況以及該作品的寫作時期和歷史社會背、弄清楚作品的調(diào)性布局和曲式結(jié)構(gòu)、分析和理解該作品中感情的基調(diào),情緒的起伏、發(fā)展和轉(zhuǎn)折的脈絡等,對作品進行從“面子”到“里子”的全面感知,這將對歌曲的二度創(chuàng)作起到積極的作用。
(三)舞臺表演時的感知培養(yǎng)
聲樂學習的最終形式是舞臺表演。在舞臺上表演時,因為環(huán)境的較為課堂上復雜,它從單純的學習向立體地舞臺演唱轉(zhuǎn)變,對象從老師變成了眾多觀眾,因此要想能在舞臺上演唱好歌曲,讓觀眾能產(chǎn)生共鳴,感知能力直接起著關(guān)鍵作用。舞臺表演是個復雜的過程,眼睛看著觀眾、耳朵聽著伴奏、嘴里唱著個詞、手在表演、身體狀態(tài)甚至有時候還要兼顧更多,如速度、節(jié)奏、節(jié)拍、技巧、情緒、和情感、人物形象等等。舞臺表演時合理的感知分配是重要的。例如我們開口演唱前,要集中精力聽伴奏;演唱過程中,要在投入歌曲演唱的同時,感知音樂、感知內(nèi)心、感知觀眾的反應等等,而不是單一地感知某一方面。同時感知進行著的兩個或兩個以上活動時,其中我們至少有一部分活動已經(jīng)很成熟和自動化了,這需要我們在學習技能時、演唱曲目加強感知能力訓練,使得技能技巧嫻熟,在舞臺上不會成為負擔,只有這樣我們在整個表演感知過程中才不至于顧此失彼,將舞臺演唱比較圓滿地完成。
在聲樂的技能學習、演唱歌曲以及舞臺表演時感知能力始終貫穿其中,歌者運用好感知能力,使之更好的為其演唱服務,是學習者應重視的問題。在聲樂學習的各階段中,讓自己的大腦積極地去思考,感知身體各部位的變化,調(diào)整各部位的狀態(tài),已達到做好的學習和實踐的效果。感知能力在聲樂學習中能起到檢驗自己發(fā)聲方法是否正確,能否演唱得長久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過對感知能力的了解和培養(yǎng),不僅是豐富了理論知識,而且為學習聲樂、詮釋作品、成為好的歌者奠定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鄒長海.聲樂藝術(shù)心理學[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1.
[2]薛良.歌唱的藝術(shù)[M].北京: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2002.
[3]吳天球.歌唱的具體方法與訓練[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1.
[4]張婉.高校聲樂教學法[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石惟正.聲樂學基礎[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6][意]P.M.馬臘費奧迪.卡魯索的發(fā)聲方法[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8.
作者簡介:
謝丹(1977—),女,貴州金沙人,音樂學碩士,聲樂表演與教學研究方向,衡陽師范學院音樂系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