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作為婉約派詞人,李清照以女性獨有的細膩筆觸將不同的花靈動地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在她流傳給后人可考的59首詞中,描寫花或者提到花的詞有45首。李清照尤其愛用由求轍,“瘦”字就是易安對花獨特的評價。花在詞人不同的心態(tài)、不同的境遇下時而嬌羞,時而憔悴,仿佛具備了人的靈性和少女的情懷。李清照以其獨有的思維讓以花喻美人的傳統(tǒng)土壤上抽出了新綠。本文旨在對李清照帶有“瘦”的6首詞分析“瘦”字在不同語境和不同修辭方法中所展現(xiàn)的特殊魅力。
[關鍵詞] 瘦花;語境;修辭方法;作家風格;審美
熱愛自然與生活的李清照,對鮮花有著特殊的感情,尤其喜歡觀察鮮花的細微變化,以花喻人、寄托情思。在她19首詩中[1],沒有出現(xiàn)“瘦”字,但在她的詞中,一共有8首出現(xiàn)了“瘦”字。除了《新荷葉》中的“鶴瘦松青”(是為人祝壽的比況之詞)和《鳳凰臺上憶吹簫》中的“新來瘦”(形容思婦的瘦)以外,其余都是描寫各種花的“瘦”。雖然都是由同一個“瘦”字形容,但在不同的心態(tài)、不同的語言環(huán)境下,“瘦”字表現(xiàn)出的語言張力總是能恰到好處地表達詞人的心里動向和精神氣節(jié)。李清照用“瘦”花為自己代言,充分體現(xiàn)出詞人愛花惜花的情思和敏感豐富的內心世界,更體現(xiàn)出她對微小事物深刻的洞察力?!笆荨笔抢钋逭諒膶こV邪l(fā)現(xiàn)不尋常的細節(jié)刻畫,正是這樣的描寫,使她的作品充滿了新意和清麗之感。
如夢令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綠肥紅瘦”中“肥”與“瘦”的對比給人一種均衡的美感,以“綠”代葉、以“紅”代海棠的借代手法更是語新意雋。作者以雨疏風驟交代場景,經過一夜的沉睡,酒意仍未消除,也不忘問卷簾人海棠花的境況,得到的答案卻是“依舊”二字。在她的腦海中,風雨總是扮演著不解人意的角色,柔弱的海棠不再鮮活飽滿,早已變得羸弱不堪,再肥美的葉兒也難襯海棠的紅艷。隱隱地流露出了作者受愁苦困擾的煩悶心情和愛花惜花的無限感傷。
同樣地,“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更是情景交融、余味無窮:
醉花陰
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jié)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詞的首句開門見山,一語道破愁思,憂愁仿佛香爐的輕煙綿綿不斷,枕席在重陽佳節(jié)也讓人感到了幾分涼意。無奈自己形單影只,只能獨酌于菊園借酒消愁,誰料憂思難耐催人心肝,使人不由得神思茫然,眼前的菊花已不再是飲酒時賞玩的美景,而變成了作者傾訴哀愁的對象,醉眼蒙眬中所見到的菊花恰如自己今日這般消魂失魄。整首詞雖圍繞“愁”字展開,但隨著思緒的層層深入和哀怨的緩緩囤積,最終卻以“瘦”字作結,成為整首詞的生輝之處。李清照將思婦比作黃花,本不覺新奇,畢竟黃昏的菊花,在夕陽的映襯下的確沒有白天那樣綻得燦爛,但一個新穎的“瘦”字則傳神地刻畫出作者受憂愁孤寂折磨而日漸消瘦的容顏。
殢人嬌 后庭梅花開有感
玉瘦香濃,檀深雪散,今年恨探梅又晚。江樓楚館,云間水遠。清晝永,憑闌翠簾低捲。
坐上客來,尊前酒滿,歌聲共水流云斷。南枝可插,更須頻剪,莫直待西樓,數聲羌管。
“玉瘦香濃”指如玉的白梅雖已顯清瘦卻還吐著濃香。詞人用本應形容少女的“瘦”字來形容開敗的白梅,從而展開綿綿情思,更加生動富有韻味,奠定了整首詞的基調。
詞人如往常一樣于后庭賞梅,冰雪消融后的梅園已然失去了往日的勃勃生機,衰敗的白梅不似往日繁茂,難掩禇紅的梅枝,露出一副憔悴的愁容。此情此景讓生來惜花的李清照頓生哀怨之情,白梅在她的眼中霎時變得清瘦非常,不由得悵憾自己多年延誤賞梅佳期,由此引發(fā)詞人對丈夫的思念之情。盡管如此,詞人依舊能體會到瘦梅隱隱馨香背后的堅貞。
詞的下片轉而描寫客人爭相插梅在鬢、引觴暢飲的歡愉場面,這與上片詞人眼中的瘦梅產成了強烈的對比,不難看出作者因相思難耐,無心賞梅,仿佛從白梅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白梅在瘦字的形容下頓時靈動非常,流露出詞人的惜花之意和對遠人暗含的嗔怨。整首詞愛怨交織、張弛有度、氣韻悠長,使讀者如同聽到思婦的飲泣。
多麗
小樓寒,夜長簾幕低垂。恨蕭蕭無情風雨,夜來揉損瓊肌。也不似貴妃醉臉,也不似孫壽愁眉。韓令偷香,徐娘傅粉,莫將比擬未新奇。細看取,屈平陶令,風韻正相宜。微風起,清芬醞藉,不減酴釄。
漸秋闌,雪清玉瘦,向人無限依依。似愁凝漢臯解佩,似淚灑紈扇題詩。朗月清風,濃煙暗雨,天教憔悴度芳姿。縱愛惜,不知從此,留得幾多時?人情好,何須更憶,澤畔東籬。
“雪清玉瘦”比喻清幽芬芳的白菊像白雪和寶玉一般雖然被摧折得清瘦不堪,卻依舊俊麗堅貞。若無“瘦”字的襯托,高潔的白菊則無法讓讀者形象地體會她的風姿。“瘦”字背后也包含著無限深意,或是白菊處在艱難境地中苦度的流年,或是白菊因心懷對游人不舍的眷戀之情而玉隕香消的凄楚……盡管這種種催殘接踵而來,也未曾削弱白菊高雅奇俊的風韻,對比手法運用十分高妙。同時也表達了詞人對白菊日漸憔悴的惋惜之情。
參考文獻:
[1]侯健:《李清照詩詞評注》, 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2]王希杰:《修辭學導論》,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
[3]張晶:《詩學與美學的感悟》,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4年版
作者簡介:馬藝萌,中南民族大學,研究方向: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