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海燕
【摘 要】本文主要是研究如何讓語文課內教學與課外閱讀有機的結合起來,利用課內教學與課外閱讀的相互作用,以提升語文教學的實效,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本文分別從課堂教學為課外閱讀奠定基礎,課外閱讀促進課內教學的開展兩方面進行論述。
【關鍵詞】課內教學;課外閱讀;相輔相成
在新課程理念倡導下,語文的學習應該是用兩條腿走路,既要不斷地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還要引導學生學會在課外,乃至生活中去學語文、用語文。要讓學生將其在課堂上所學的閱讀方法,靈活運用到課外的閱讀中去,使得課內教學的效果真正地落到實處。在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對學生閱讀興趣的培養(yǎng),還要加強對課外閱讀的指導,將課外閱讀與課堂教學有機整合,使學生能夠“得法于課內,受益于課外”。從而了提升語文教學的實效,培養(yǎng)學生語文素養(yǎng),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怎樣才能實現(xiàn)課堂教學與課外閱讀的有效整合?筆者結合自身在教學實踐中的一點體會,將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談。
一、課堂教學為課外閱讀奠定基礎
閱讀理解教學是對傳統(tǒng)的語文閱讀教學的繼承和發(fā)展。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掌握了閱讀方法和技巧,才能更好的進行課外閱讀。因此,沒有課堂閱讀教學的基礎,就很難在課外閱讀方面尋求發(fā)展。
1.抓好課內個性化閱讀
新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而不應該以教師的分析、講解來代替學生原有的閱讀實踐。也就是說要讓學生有自主的閱讀空間,教師則要改變傳統(tǒng)的“講讀”教學模式,讓學生掌控閱讀的主動權,成為閱讀行為真正意義上的主體。同時,還要力求讓學生在課堂上有充足的時間去讀書、思考,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在閱讀文章時讀有所獲。
例如,筆者在指導學生閱讀《陶罐和鐵罐》一文時,就是放手讓學生去自主閱讀并感悟的。學生對鐵罐這一個角色爭議比較大。有的學生認為鐵罐的知識太狹隘,不了解自己的屬性,而有的則認為鐵罐其實說的也是實話,因為陶罐確實容易碎;還有的學生看到的是鐵罐的傲慢無禮,也有學生認為陶罐也不能算得上是好人……學生們對此持不同的意見,對于這些迥然不同的閱讀感受,教師都應予以理解,并鼓勵學生用自己的生活體驗和視角去審視文本。尊重學生原始的閱讀感受,尊重學生個性化的認知和理解,對文本的解讀,不必非要去追尋一個特定的答案。
2.設定有效的閱讀方法
荀子在《勸學》中說:“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庇纱丝梢?,在閱讀教學中,最行之有效的閱讀方法就是積累,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閱讀教學就是對文學語言的深層意蘊進行品味和探索,它不是單純的語法結構分析。
因此,學生需要思考文本在遣詞造句方面對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思想情感的表達上有何作用。這些都是在課內閱讀中得到的,并積累起來,生成一種潛在的閱讀能力,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語感。教師在日常的閱讀教學中要注重讓學生養(yǎng)成這種積累的習慣,經(jīng)由課內閱讀來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能力。
此外,還要注重誦讀。誦讀在閱讀教學中的作用也是不容輕視的。這種方式特別適合古詩文的閱讀教學。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碑攲W生對文本中的一些內容有了一定的理解之后,再要求學生反復誦讀,以加深其對文本的深刻理解和探究。對其體會文本的豐富內涵和情感,有著潛移默化的效果。同時,通過反復的誦讀,還能使學生增強語感,積累名言警句,陶冶其情操,從而提升其審美能力。
3.確定閱讀要求
在閱讀時,必須要先明確具體的閱讀要求:第一要能讀懂,第二要學會運用,第三要有所創(chuàng)新。閱讀要達到讀懂,則要經(jīng)歷三個階段:“寫了什么”——“如何寫的”——“為什么要這樣寫”。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其中第一個階段是最基礎的,后兩個階段則是對閱讀理解層次的進一步深化。在這個過程中,不但可以對文本的思想內容予以強化,還能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為寫作提供有益的借鑒,最終達到創(chuàng)新的目的。
二、課外閱讀促進課內教學的開展
課外閱讀是課堂教學的拓展和延伸,能夠開拓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知識,特別是對學生的讀寫能力提升有很大幫助,在整個語文教學中的作用明顯。
1.課前閱讀
在我們開始一篇新課前,學生對新課的預習程度影響著我們課堂教學的效率。這是學生對文本進行獨立思考,并努力去解決問題的自學過程。在課前預習環(huán)節(jié),教師要求學生必須要做到“讀、查、思”三字訣。當學生讀完課文,思考文本中的內容以及一些問題,借助于現(xiàn)代傳媒手段,都要盡其所能的去查找資料,了解作者的生平背景,以及與文本相關的地理知識、圖片、詩句等,并做好相關筆記。這些信息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文本,還實現(xiàn)了課外閱讀與課內教學的有機整合,使學生養(yǎng)成了獨立思考問題的好習慣。在培養(yǎng)學生自學能力的同時,也提高了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激發(fā)學習興趣,從而促進課堂教學的發(fā)展,提高教學效率。
2.課內拓展
在課堂教學中,有時為了使學生能夠達到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的效果,教師也會在教學中適時、適度地讓學生在課堂上看一些課外閱讀,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和審美能力,讓學生能夠更深層次的理解課文內容。例如在學習《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詩時,由于小學生的閱歷有限,詩歌中的內容對于他們來說理解起來還是有很大的困難。鑒于此,我就補充了一首也是送別友人的詩《別董大》,讓學生嘗試進行對比閱讀,從送別地點到送別對象,再到兩者的情感基調同,這樣就可以讓學生了解到詩人是從哪些角度來描寫送別場景的,從而使學生能夠更好的理解詩歌的送別主題。
3.課外延伸
當我們在講授完一篇課文時,可以依據(jù)課文的類型或主題思想等,向學生推薦與本課相關的文章或讀物,作為學生的課外閱讀。還可以充分地利用教材后面的選讀課文,讓學生結合在平時課堂中所學的方法,來進行自主式閱讀,真正實現(xiàn)“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的教學宗旨。例如,筆者在教授《開國大典》這一篇課文時,學生在學完課文后,有一個學生對文中“每一響都是54門大炮齊發(fā),一共28響”提出了疑問:“為什么是54門齊發(fā),而且一共有28響呢?”。在這種情況下,我要求學生們在課下自己去尋找答案,等明天上課時再拿到班里進行交流。當學生能夠將自己在課外閱讀中得到的知識,靈活地運用到課內中去,再到課外的二次消化和吸收所學的知識,極大的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的同時,也使得語文的學習更加得心應手。
除此之外,還可以結合一些特定的課文、節(jié)日、活動等,開展課外閱讀實踐系列活動,讓學生自己去搜集資料并完成各項活動。為了加深學生對課外閱讀的重視和理解,提升其口頭表述能力,還可以組織學生向其他同學復述所讀內容,評出優(yōu)秀者若干,鼓勵他們更多、更好地去進行課外閱讀。同時,為養(yǎng)成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培養(yǎng)其對文本的分析、鑒賞能力,還可以讓他們進行課外閱讀時摘抄精彩文段、優(yōu)美詞句,寫讀書感悟,積累寫作資源,提升其寫作能力。
三、結束語
語文的學習與生活聯(lián)系密切,因而我們的教學也要由課堂延伸至課外,將課內的學習和課外的閱讀緊密結合,增加閱讀量,拓寬學生的閱讀視野,使課內教學與課外閱讀相輔相成,從而促進語文教學的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1]王士宏.課內學習和課外閱讀相結合的方法[J].廣西教育,2012,41:41
[2]潘景峰.立足課內教學 拓展課外閱讀——語文課堂教學淺談[J].快樂閱讀,2011,25:93-94
[3]洪潔怡.小學生課外閱讀的課內指導初探[J].教育導刊,2008,05: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