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朝洪
要實現(xiàn)德育教學的實效性,德育教育就應該不斷地調(diào)整,開辟新的途徑。當前的德育工作必須要和當前的教育環(huán)境和社會的發(fā)展相結(jié)合,即高中德育工作必須要和高中階段的辦學目標結(jié)合起來,才能更好地引導德育工作的進行。
高中德育教育實效性學生在高中階段正處于身心健康發(fā)展的關鍵時期,其思想品德培養(yǎng)是至關重要的,因此德育教育工作就顯得尤為重要。學生的思想品德的提高,離不開學校的德育工作,離不開耐心的學生思想指導工作,更離不開對學生的道德情操進行長期培養(yǎng)。
實踐性是道德教育的本質(zhì)特征。實踐是個體道德形成、發(fā)展的根源與動力。道德教育的實踐活動是引導學生加強自我教育的重要途徑,只有通過德育的實踐才能促進和提高德育工作的實效性。因此,應該把握德育的特性,努力做好基礎性的、常規(guī)性的工作,認真踐行德育工作,才能更好地提高德育的實效。
一、德育教育的基本原則
1.高中德育工作與馬克思主義基本觀點教育的有機結(jié)合
道德是調(diào)節(jié)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關系行為規(guī)范的總和。高中的德育教育作為一種道德教育,對高中學生的道德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義。
但是當今的高中學生,由于迫于高考的壓力以及其他原因,對馬克思主義理論所蘊涵的科學世界觀的理解非常的淺薄,這樣對馬克思主義科學世界觀如何轉(zhuǎn)化為學生自己的認識,并且依據(jù)于此建立起科學的價值觀、人生觀就顯得非常的不足。因此德育教育,應該強化對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觀點的學習就顯得極為的迫切。還需要指出,這種學習不是生搬、死記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結(jié)論,而是要理解掌握基本原理和蘊含于其中的科學的方法。這樣才能正確地理解其以實踐為源頭不斷創(chuàng)新的理論品質(zhì)。
2.高中德育工作與學生學習生活的實際相結(jié)合
德育教育的最終目標不是去建立一種道德理論,而是要表現(xiàn)為一定的道德行為,此為評價德育教育是否成功的基本要件。因此,假使我們希望了解人們的某種道德行為,就必須去分析產(chǎn)生這一行為的動機,即為人的需要。這種需求既包括學生的個體需要,又包括社會的需要。因此,首先必須要關注高中生個人的需求,并分析這些需求的心理源泉,掌握學生的心理特點,幫助他們樹立積極向上的理想。
3.高中德育工作與學生情感教育相結(jié)合
學生既是道德教育的出發(fā)點又是歸宿點。對學生情感的關懷既是老師的必要工作,對德育教育也是必要的補充,情感的教育可以充當?shù)掠ぷ髁己玫拇呋瘎R虼?,道德建設需要增強、道德行為需要規(guī)范,其重要渠道就是道德情感的培養(yǎng)。
4.高中德育工作與科學精神、人文精神教育相結(jié)合
實事求是、堅持真理、追求真理、勇于創(chuàng)新等是科學精神的范疇,而人文精神是關于“價值的知識”。這些教育可以幫助學生確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在馬克思主義的德育教育中,除了幫助學生認識到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是科學的世界觀,還要使學生充分了解這一世界觀包含的科學精神、人文精神的內(nèi)涵。這與當前大力提倡的教育創(chuàng)新也是一致的,創(chuàng)新精神是科學精神、人文精神的融合劑。
5.高中德育工作與經(jīng)常性的教育相結(jié)合
集中時間,抓住契機,切實展開學生的德育教育,對于高中學生是有必要的,也是有效果的。在那些具有針對性較強的特殊事例的渲染之下,學生的道德素質(zhì)確實能夠?qū)崿F(xiàn)一定的飛躍和升華。但大量的現(xiàn)實思想問題的解決要靠持續(xù)性的思想教育。這就要求老師能及時地解答他們心中的疑問,消除他們思想中的困惑,使他們懂得立身做人的基本道理,從而塑造一個全面發(fā)展的自我。
二、高中德育教育的實踐
1.校園活動促進德育教育
沒有活動,就沒有教育。校園的活動是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有效形式。學生的活動要豐富多彩,更應該是喜聞樂見的。在實踐活動中突出思想內(nèi)涵,強化道德要求,寓教于樂,滿足學生興趣、愛好,使學生在自覺的參與中精神生活更加充實,道德境界更加地升華。
2.重在參與,促進德育教育
“重在參與”作為德育的立腳點,德育不應該僅限于在課堂上講客套話,讓學生去吃現(xiàn)成的飯,更不應該只看結(jié)果,而是要立足于學生學習的實踐、生活的實踐和社會的實踐過程,讓他們的道德水平在實踐中感動、形成,在過程中實現(xiàn)孕育、熏陶。只有這樣,也只能是這樣地讓他們自己去品嘗人生百味,經(jīng)世間風雨,才能更好地獲得真知實感和促使心靈的升華。學校的道德教育要改變這種局限于課堂上的教學局面,學校的德育教學就必須要打破單一地課堂式講授模式,注重開發(fā)、推行多式多樣立體化、開放式的德育教育模式。高中生已經(jīng)即將步入成年人的行列,要鼓勵他們走出封閉地課堂,積極參與到社會這一“大課堂”之中,經(jīng)過社會的教育、實踐,促使他們的道德水平再上一個臺階。
3.養(yǎng)成教育,促進德育教育
養(yǎng)成教育是德育的基礎。一般認為,我們在學校里接受教育,其目的在于養(yǎng)成一種良好的習慣,增強自身的能力。即使我們離開學校,仍然還需要從多方面接受再教育,還要進行自我的教育,其目的還是在于養(yǎng)成習慣,增強能力。在學生培養(yǎng)良好行為習慣過程中,教師需要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實踐,要把對行為習慣評價的權(quán)利交還給學生。促使學生在“我能做”自信的基礎上上升為“我會做”的更高境界。
而養(yǎng)成德育教育貴在指導,重在訓練。這種訓練要始終貫穿在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之中。在課堂教學中,注重指導、訓練學生的學習習慣,如在指導學生認真聽課的習慣、讓學生聽懂上課內(nèi)容時,要求老師不僅用準確的語言來傳遞信息,還要求會用豐富的動作、表情來傳遞信息,用眼神同學生交流。在課后,教育的重點應轉(zhuǎn)移到訓練學生的生活、文明禮儀習慣。
4.以師為范,促進德育教育
所謂“學高為師,德高為范”。教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其作風、習慣與處事的方法等都會讓學生看在眼睛里、記在心里,對他們的行為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老師自身的良好行為習慣,都有可能讓學生去競相學習、臨摹的楷模。所以,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行為習慣,老師需要身體力行,以良好的師德去啟迪學生。老師也需要從小事做起,要使學生有時間觀念,上課不遲到,老師就必須按時上下課;要使學生講究衛(wèi)生,老師就必須衣著整潔。老師處處以身作則,做好為人師表的作用,以良好的師德風范和精神面貌去引導和影響學生。
三、總結(jié)
學校教育的舞臺最終是屬于學生的。學校要做好德育工作,就要為學生搭建起各式的舞臺,創(chuàng)建出良好氛圍。因為良好的道德品質(zhì)并非是說出來的,更不是用理論闡述出來的,而是學生在良好的環(huán)境里熏陶出來的,在實踐中一點一滴地體驗出來的。只有讓學生站上舞臺并成為主角時,學生才會真正地認識到不同言語表達出來的、理論闡述出來的道德品質(zhì)的價值與意義,才能真正地實現(xiàn)德育。
參考文獻:
[1]趙翠花.滿足學生心理需要提高德育工作實效[J].甘肅教育,2009,(20).
[2]謝麗成.巧用逆向思維提高德育工作的實效性[J].青年教師,2009,(08).
[3]戴玉蘭.德行并進提高品德教育的實效性[J].林區(qū)教學,2009,(12).
[4]劉麗敏.如何開展青少年的德育工作[J].西江教育論叢,2007,(01).